蓁蓁
遇见咖啡之前,阿树是一个平凡到卑微的打工仔,在大城市拿着微薄的薪水。遇见咖啡之后,他成了一名咖啡师,还先后改装过三辆咖啡车,畅游全国各地,与人分享咖啡。阿树的选择看似充满着诗意和情怀,实则是一个关于勇敢、坚毅和专注的故事。
2016年,一个流行出走的年份。前一年,一位河南女教师写下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爆网络,获得无数人的共鸣。“诗与远方”,成为彼时年轻人出走的理由。终日忙碌于高楼大厦的格子间,他们开始抬头审视自我,眺望远方,期待一次身心放松的出走。
在广州一间咖啡店工作的阿树,也在准备出走,而且是一次超乎寻常的出走——改装一辆咖啡车,开着它环游全国。
阿树原名王方树,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在这之前,他在咖啡店工作了将近六年,这是他从校园来到社会的第二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商场打工。有一天,阿树决定去尝尝咖啡。当时他的月薪只有两三千元,而买一杯咖啡要30元,这对他来说多少有点舍不得。不过,这世上有一些灵魂注定要为好奇心所驱使——阿树决定走向咖啡店。
为了不让人看出他是第一次喝咖啡,他在言谈举止里植入了好些可爱的“小心机”:进门时先跨哪只脚看起来更熟稔,点单时要怎么说才显得老成……人生第一口咖啡的滋味,恰似初涉社会的男孩,胆怯、苦涩,还有一点点心酸。之后,他像探险一样去尝试,去适应,慢慢地竟对咖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干脆去咖啡店当起了学徒。
两年后,阿树从一个洗杯子打杂的学徒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咖啡师,经他之手送出去的咖啡达到十万杯之多。最初的青涩和懵懂褪去之后,阿树开始思考咖啡和未来。
在咖啡店工作的这些年,他看到,喝咖啡的人大多是从高端写字楼里走出来的年轻人。他们穿着时尚,举止讲究,面前总是摆着一台电脑,手边放着一杯带有大Logo的咖啡……重复看到同一种场景难免有刻板之嫌,阿树常常感到困惑。在他心中,喝咖啡是一件美好、轻松、随性的事情,就算是穿着人字拖鞋坐在路边就着米粉喝咖啡,也应该别有一番风情。
大城市咖啡师的工作,阿树已干到第六个年头,再干下去,只会是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这也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在一个流行出走的年份,一个向往自由的咖啡师,出走已是水到渠成。
“在2016年改装出华南地区第一辆移动咖啡车,开着它全国旅行,这听着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阿树口中的“很酷”,难免让人浮想联翩。但是,它也可能意味着难以被理解、接纳,更多的非议,更多的磨砺,以及一条凶险莫测的偏锋之旅。
最初的1.0版咖啡车,由一辆二手面包车改装而成。阿树和两个合伙人将它命名为“咖”,希望它能承载起边卖咖啡边行走的美丽梦想。然而,“1.0”却出师不利:按当时的城市管理规定,移动咖啡车属于非法经营。寻求与小众景区驻点合作,几乎都被拒绝。有时候他们把咖啡车开到朋友的店门口售卖,还会被人打电话举报。除此之外,“1.0”的自身硬件也不够好,易受天气影响,使得它的经营难以为继。
半年的颠沛流离几无收获,两个合伙人眼睛里的星星渐渐熄灭,他们相继退出。
阿树选择了一个人坚守。如同一个热血少年仗剑走天涯,碰上风雨,撞上南墙,同伴离开了,世界仿佛弃他而去,而他仍然在暗夜里寻找方向。第二年,随着两位更专业的合伙人加入,阿树的坚守开始柳暗花明。他们一起改装出2.0版咖啡车,还为它取了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名字——“公路咖啡”。
阿树喜欢复古的感觉,在车身的视觉包装上,采用了大面积的橙色。当他把“2.0”停在黄埔古港的梁氏祠堂前,充满复古感的小橙车与年代感极强的街道瞬间完美融合,吸引了无数的咖啡客。很快,“2.0”成了广州的网红咖啡店。
“2.0”仍然保持着随性的风格,有时在古港里,有时在珠江畔,有时在广州塔下……阿树也因此被称作“广州最任性的咖啡店主”。为了免于扑空,粉丝们只能在网络平台上询问“2.0”的时间和地点。至此,为“2.0”寻找常驻点似乎成了必然。
在一个市集上,阿树遇到了东山口觉园1984民宿—— 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小院,一下子就产生了“想要”的感觉。“2.0”就此停在了那儿。
至于后来的“3.0”咖啡车,则车身更大、配置更高,由专业的团队参与改装。在阿树的想法里,“3.0”是一辆寄予更多梦想的咖啡车,所以他舍弃了房车必备的床,最大限度地把空间留给咖啡,操作台设在室外,车后面还可伸展出长桌供客人体验咖啡制作。除了与咖啡相关的物品,车内还摆放了公路滑板、马歇尔复古音响和一些关于旅行的书籍。
“3.0”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行走。2019年年底,阿树带着女友从广州出发,开始了第一次“咖啡之旅”。他们途经桂林、重庆、拉萨、西宁、成都、丽江……一口气开了两万多公里。第二年,阿树和一个玩摄影的小伙伴再次上路,前往新疆独库公路。遗憾的是,因为疫情他们被当地警察劝返,同行的小伙伴先行回家,漫漫旅途只剩下阿树一个人。
这一次,他仍然没有退却,而是孤勇上路,独自走完阿里南线,横穿整个新疆。
向往远方的人们,总是偏向于把远方想象成遍地浪漫和鲜花,真正的旅途却是风光与险峰并存。一路上,阿树遇到过极寒天气,迷过路,陷过车。最危险的一次,在甘孜境内,他找一个落脚点投宿,夜里却下起了大雪。盘山路没有护栏,路陡车滑,旁边就是悬崖……他硬着头皮走到天亮。
“公路咖啡”是一个蕴含了丰富画面的词汇,比如:向天边延展的公路,色泽艳丽的越野车,洒脱恣意的人们,摇滚音乐,慢时光,以及激越澎湃的情绪……
在路上,这种状态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跨越过大半个中国的阿树说:“最好的风景不是在终点,而是在路上。比风景更好的是路上遇到的人。”
在路上,阿树遇到过从青海出发跑去拉萨的大哥,会弹吉他的藏族爷爷,珠穆朗玛峰上的环卫工人,徒步的背包客,路边卖西瓜的老人,收获归来的农民,虔诚的佛教徒,等等。在去青藏高原的路上,他遇到过一家六口朝圣者,一路跪拜,朝着信仰的方向前进。
与路上人们的交往,可能只是一杯咖啡,或者一小段故事,但阿树觉得,把咖啡带进旷野,分享给不同的人,这个过程意味悠长。这些人当中,很多人甚至从没喝过咖啡,看到咖啡豆会很惊讶,喝咖啡时则是一种“很痛苦”的可爱模样。但他们接过咖啡时那一瞬间的会心一笑,成为阿树旅途中最珍贵的记忆。
在路上,阿树得到过帮助,也给予过帮助;收获过拥抱,也付出过善意。看世界,让阿树的内心变得开阔和包容。他觉得,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哪怕是走错了路也不要紧,说不定会遇见意料之外的惊喜。
他也不再是那個专给写字楼的年轻人递咖啡的咖啡师了。他给甘孜的大叔分享咖啡,给修行者分享咖啡,给老农分享咖啡……有一次,他给一位藏族爷爷分享咖啡,这位爷爷则给他弹琴,还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喝酥油茶。阿树说:“咖啡应该是开阔的、包容的、充满惊喜的。就像人生。”
2020年,阿树当上了父亲。有人问他:“你希望给你女儿冲出的第一杯咖啡是什么样的呢?”阿树答道:“我希望给她冲一杯自由的咖啡。等她稍大一些我就带她去旅行,当她喝到第一杯咖啡时,身边是开阔的风景。”
那个时候,阿树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他成长在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里,父母常对他说的一句话是 :“只要你开心就去做。”久而久之,他的心中长出一粒向往自由的种子,正是这粒种子引领他成长为一棵大树。现在,他又要把这粒种子种在女儿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