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琪 许艳玲
【摘 要】《只此青绿》是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出品,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故事核进行再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采用了跨媒介叙事的策略,登上多个节目平台,采用差异化的叙事手段,对宋人的清雅风骨进行了艺术建构,实现时空对话的跨时空叙事,并且从人民性的视角进行故事延伸,完成了一场成功的跨媒介叙事。本文对《只此青绿》的跨媒介叙事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跨媒介叙事;只此青绿;千里江山图;差异化叙事
一、引言
《千里江山图》创作于北宋,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于2021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次“展卷”。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不仅是媒介形式转化,更是一场跨媒介叙事。跨媒介叙事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首次提出,他认为“一个跨媒体的故事横跨不同的媒介平台展开,每一个平台都有新的文本为整个故事做出有差异的、有价值的贡献。每一种媒体都出色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故事世界是跨媒介叙事的根基,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本。故事世界需要故事核,故事核必须包括核心世界观和核心文本—元故事。核心世界观即这个故事世界运行的一系列价值法则,或“预设结构”,包括故事世界的价值观、时空场域、叙事逻辑等,而且必须要具有“故事核”的功能,具有包容性、共享性很强的伦理价值观,如爱、自由、坚强、真善美等,能最大程度地唤起不同区域、性格、年龄、阶层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在不同媒介形态上的演绎和延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此青绿》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是对人民与江山的有力呼应。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把《只此青绿》写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只此青绿》是对传统文化的优秀改编,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经验。
二、《只此青绿》跨媒介叙事策略分析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进行了一场跨媒介叙事的有益尝试,它以《千里江山图》为故事核进行改编,先后登上《国家宝藏·展演季》、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最美的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等多个平台,火爆全网。《只此青绿》的成功离不开其跨媒介叙事策略。
(一)清雅宋韵的核心建构
《千里江山图》全长12米,以长卷形式展现了江河的浩荡飘渺、群山的层峦叠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为静,捕鱼、游船为动,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山水画卷。《千里江山图》为王希孟所作,从史书记载来看,可以知道他名为“王希孟”,在宋徽宗主持的画院学画,《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受到宋徽宗艺术风格的影响,可谓“无名无款,只此一卷”。宋代的独特宋韵,是一种不同于盛唐的婉约清雅。《只此青绿》沿袭了宋代含蓄的写意风格,充分挖掘《千里江山图》的清雅意蕴,对清新雅致的宋人风骨进行艺术性建构。
《只此青绿》以舞蹈的形式复现了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过程,并且通过舞者的动作和形象展现出来。采用拟人的手法,千里江山化为少女,平面的山水画化为立体的舞蹈。舞步幅度大,动作变换较缓,裙摆如青山,发髻如山川,水袖飞舞如山间流动的水,舞者用下腰、前倾、后仰、下蹲的动作来表现山峦的高低起伏,代表动作“青绿腰”这一深下腰动作,展现的是画作中的险峻山峰,是对清雅宋韵的视觉呈现。
在舞台的整体布局上,沿袭了宋代清雅含蓄的审美,采用多重弧形屏,它随着舞蹈剧情的变化发挥出不同的作用。第一,具有展示剧情变化的作用,自然地完成场景切换。王希孟寻找灵感时,“青绿”在背景中若隐若现,弧形屏充当屏障,王希孟困在其中,他的困境被具象化展现出来。王希孟作画时,弧形屏充当墙壁,灯光为灰黄的色调,渲染烘托出一种清冷的气氛,王希孟在其中与世隔绝,潜心作画。第二,从意境营造来说,弧形屏能使舞台含蓄而观众不可一眼望尽,营造出一种未知的,内敛的神秘感。舞者随着舞台的转动隐入弧形屏,以此完成转场,行动轨跡的内隐营造出一种含蓄美。第三,弧形屏将《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元素如印章、书法等直接呈现,营造出宏大的视觉场面,并且也充分考虑到中国古代绘画长卷的尺寸、形制、自右至左的展开顺序,整个舞台像画卷般展开在观众眼前。无论是舞蹈动作还是整体布局,《只此青绿》始终以宋代文人的清雅意蕴为核心进行艺术建构。
(二)时空对话的跨时空叙事
从画作跨越到舞蹈,《只此青绿》让展品从博物馆走上舞台,跨越时空,以舞为媒讲述《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只此青绿》以“舞蹈+诗剧”的手法,强调跨越古今的对话效果,是一种时空对话的跨时空叙事。它以文物工作者的身份打开画卷,以展卷人的视角带领观众见证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过程,最终“入画”。上半场由“展卷、问篆、唱丝、寻石”组成。现代的文物工作者展开画作,被画作之美震撼,追溯画作背后的故事。16岁的少年王希孟意气风发,生机勃勃,天真活泼。下半场“习笔、淬墨、入画”。“入画”阶段是整个舞剧的高潮,也是对《千里江山图》主题意蕴的凝结,舞者按照画中布局摆出山水的参差错落,人与画,山峰与人融为一体。
舞台采用同心圆的设计,演出现场的舞台调度采用地面转台和空中圆弧机械动作,上面吊杆放下弧形幕布,地上环状的轨道用来输送舞者,二者结合实现场景的自由切换。在“入画”阶段,王希孟场中作画,“青绿”舞者以他为中心而旋转,表演山水的变幻莫测,圆形转台配合舞者的走位转动,形成轮回般时空对话的效果。舞剧开场,展卷人与王希孟分列在舞台上;舞剧结尾,展卷人和王希孟随着舞台的转动而交错,不同时空彼此交汇。展卷人与王希孟隔“青绿”对望,二者呈对角线分布,以青绿为圆心随着舞台的旋转而实现位置的交错变化,实现了他们通过画卷在不同时空中彼此对话的效果。
(三)差异化的叙事策略
《只此青绿》先后登上不同平台:选段《入画》登上《国家宝藏》,选段《青绿》亮相B站跨年晚会《最美的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只此青绿》根据不同的平台特色与节目特点,采用了差异化的叙事策略。
在《国家宝藏·展演季》中的《入画》选段,突出的是对画家王希孟的塑造。采用了《只此青绿》经典的圆形舞台,画家王希孟站在舞台正中,青绿山水随着王希孟笔触缓缓起伏,画家凝思然后起心中之气,山峦拨地而起,心中有丘壑,笔下绘山河。音乐随着情绪推进,王希孟留在了历史的画卷之中,完成了“入画”,而《千里江山图》则世代流传下去。结束时瘦金体字幕缓缓出现:“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字幕直观呈现了青绿千载的精神内核。
B站跨年晚会选段《青绿》,凸显了清雅宋韵,没有采用明亮绚丽的灯光,而是渲染出一种清幽深远的意境。舞台起,一个盛世画卷徐徐展开,动态的书法字幕只此青绿浮现,舞台背景彷佛绢画的底,呈现在画卷上的是山河锦绣之美,五千年文化的沉淀,舞者表演山峰的意象,青山柔美又不失大气与凌厉,刚柔并济,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小幅度的动作却具有韵味和力量感。舞台上舞者的倒影,像倒映在水中的群山。每一个甩袖都干脆利落,山的奇绝,水的浩渺,尽在水袖起落间。山水之间,是自然与人文的交相呼应。画卷缓缓落下,这一刻青绿山河成为永恒,将情绪传达给每一个观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选段中,采用了明亮的灯光,凸显大气磅礴,画面与舞蹈相呼应。领舞孟庆旸是舞台的灵魂,舞者以她为首,展现大好山河的风姿。《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抽象为舞台上的舞者。舞者们呈现不同的造型和体态变化时,如同流动的山水。舞者高耸的头饰,代表画作中的山石;女主“青绿”扮演者孟庆旸开篇双袖下垂,如山间流水。最后一幕,舞者、背景、字幕,融为一体,成为完整的画。这种大气磅礴的氛围更能激发人民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感。舞动的“青绿”,点燃了传统文化新时代的生命力。差异化的叙事策略是《只此青绿》在不同平台上都能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四)故事延伸:人民性的延伸视角
2022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发布微视频《新千里江山图》,它采用动画的形式,以《千里江山图》为画面底色,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3D建模和场景CG,将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成就绘入画卷。视频开场由《只此青绿》领舞孟庆旸完成,静如山川,动如流水,字幕“青绿千里入画,山河无垠新卷”,随后乘船入画,受众跟随仙鹤的视角看到新时代十年壮阔的发展蓝图。整个视频都是青绿色调,画面的主题不是山水,而是人民,是新时代国家和人民的伟大成就。在视频结尾的部分,首尾呼应,领舞孟庆旸再次挥舞水袖出现,字幕“十载春华秋实,今朝再启征程”,进入尾声,字幕“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书法形式缓缓出现,点明主旨。舞动的青绿开场,悠扬洒脱的唱腔,新时代的山河图景,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巧妙融合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如书画、舞蹈、戏曲等,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
三、传统文化跨媒介叙事的启示
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从《只此青绿》的成功中可以看出,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跨媒介叙事时,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改编,在传播过程中注重发挥受众作用,坚定文化自信,从人民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一)转古为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再创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必然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从中汲取营养,以此为故事核,根据不同平台特点进行再创作。
《只此青绿》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北宋青绿山水代表画作《千里江山图》作为创作背景,融合舞蹈和绘画等媒介,展现宋代艺术之美,彰显中华文化的沉淀之美。在《国家宝藏》和B站跨年晚会的选段都采用了清幽的灯光,注重营造意蕴深远的氛围,而在春晚的选段中则采用了明亮的灯光,在舞台上重现画作《千里江山图》中大气磅礴的锦绣山河。《只此青绿》以舞蹈呈现画卷,不是简单的媒介跨越,而是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是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
(二)化静为动:积极融合新型媒介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只此青绿》将静态的山水转变成动态的舞蹈诗剧,舞动的“青绿”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只此青绿》将现代媒介技术如XR、全息投影等运用于舞台布局、场景营造、镜头呈现,同时将画作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将表演融入技术创造的场域,营造出跨越千年与古人进行时空对话的氛围感,给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全媒体时代,观众可以在剧院欣赏舞蹈表演,可以在电视上观看综艺版的表演,也可以选择使用移动端如手机观看歌舞表演,还可以通过创作相关短视频参与文化作品的创造、分享与传播,以二次创作的形式体现对表演的喜爱。《只此青绿》火爆全网后,受众纷纷参与“青绿腰”的模仿并拍摄视频上传。在进行跨媒介叙事时,可以采纳“化静为动”的理念,让静态的文化产品动起来,吸引受众参与,发挥受众的作用,形成“破圈”传播。
(三)文化自信:坚持人民性,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自信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千里江山图》提供了跨媒介叙事的故事核,青绿色彩、意蕴深远,美学价值高。《只此青绿》对作画意境进行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表现出人民性的特點。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跨媒介叙事时,要坚持人民性,以人民性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此青绿》将画作《千里江山图》演绎为一幅人文画卷,把作品视角延伸向画作背后的劳动人民,将优美的画卷呈现在人民群众眼前。《只此青绿》中的“展卷人”既是剧中角色,又代表了人民的眼睛,是人民性的视角。“展卷人”通过“展卷”走进画作,也通过画作《千里江山图》与王希孟进行“对话”,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展现宋代工艺,展示宋人匠心的人文画卷。
结语
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实现了一场成功的跨媒介叙事。它的成功,一方面是基于对画作《千里江山图》内涵的深刻把握,《只此青绿》从服饰到造型,从灯光到舞台设计,都与《千里江山图》的意蕴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是基于时代性的创造融合,积极利用新型媒介技术,让节目登上多个媒介平台,利用受众扩大影响力,以人民性的视角进行再创作,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活力,使其再焕生机。新闻工作者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时,要利用跨媒介叙事的手段,将思想内隐于形式,采用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创作出新时代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一楠.以舞入画: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的跨媒介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05):8-13.
[2]景小勇.做好四个“坚持”,打造艺术精品——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05):1-7.
[3]陈先红,宋发枝.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理研究[J].新闻界,2019(05):35-41.
[4]孙新婷.年轻化、现代化、娱乐化:传统文化节目的故事化叙事策略——以《唐宫夜宴》《只此青绿》为例[J].新闻世界,2023(03):72-75.
[5]苏曼林.全媒体时代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受众角色与媒介价值[J].文化与传播,2022(06):41-46.
(作者单位:王海琪,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2022级研究生;许艳玲,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