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飞
最近,央视播出了一档大型文博类原创节目—《国家宝藏》,向公众介绍了国内9家知名博物馆的27件镇馆之宝。其中,故宫博物院所推出的《千里江山图》一经亮相,便惊艳四方。这幅号称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中究竟有什么玄妙之处?为何一幅千年古画依然色彩鲜艳、流光溢彩?下面就让我们来探寻其中的奥妙吧。
《千里江山图》是我国青绿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这种绘画创作始于魏晋南北朝而在隋唐更为流行。唐代杰出画家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画最具代表性,他常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用以表现山石以及树木的苍翠和浓郁。有时候,李思训也会在青绿山石的轮廓上再勾以金石,而成为金碧山水画。这幅《千里江山图》在用色上就是以大青绿为全图的基调,山石以大青绿为设色。其具体步骤是,先以赭石铺底,再上石青、石绿这些覆盖性很强的矿物颜料;经过层层叠加之后,画面具有十分凝重的质感;然后,在山脚、屋墙以及水天交接处用赭石色渲染,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咫尺有千里之趣”。
这里所说的赭石、石青、石绿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众所周知,国画并不都是单色的水墨山水,我国古代绘画常被称作“丹青”,所谓的“丹”“青”二字原本是指红色和青色,其中的“丹”即是辰砂,古人又称之为朱砂、丹砂,也就是矿物硫化汞。明人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金石部第九卷·朱砂》中记载:“朱砂,丹乃石名……后人以丹为朱色之名,故呼朱砂。”并载某几种朱砂“都不堪入药,惟可画色尔”。可见,朱砂除了能制药之外还可制成颜料。
事实上,中国画所用的颜料有很多种,如动物颜料(蛤粉、红珊瑚色粉)、植物颜料(腾黄、胭脂、华青、墨黑)、矿物颜料(朱砂、赭石、青金石、石青、石绿、土黄、雄黄和雌黄等)、人工颜料(铅白、铅黄、铅丹、银朱、铜绿)、金属颜料(金粉、银粉、铜粉、铝粉等)。其中,矿物颜料是由天然矿物经过粉碎、研磨、漂洗以及提纯等一系列加工后制成的,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色彩能够长久保持不变,且色相纯美,具有很高的亮度、耐光性、耐温性以及耐湿性,所以经常被用于绘画创作,现代社会中也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修复。
我国唐代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讨论绘画材质时对颜料进行过详细说明:“齐纨吴练,冰素雾绡,精润密致,机杼之妙也。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嶲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上品石绿)、蜀郡之铅华(黄丹也,出《本草》)、始兴之解锡(胡粉),斫煉澄汰,深浅轻重,精粗林邑。昆仑之黄(雌黄也,忌胡粉同用)、南海之蚁铆(紫铆也,造粉、燕脂、吴绿,谓之赤胶也)、云中之鹿胶、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采章之用也)、漆姑汁炼煎,并为重采,郁而用之(古画皆用漆姑汁。若炼煎,谓之郁色。于绿色上重用之)。古画不用头绿、大青(画家呼粗绿为头绿、粗青为大青),取其精华,接而用之。”由此可见,当时在纨(细绢)、练(白绢)、素(生帛)和绡(生丝)等织物之上绘制青绿山水画,使用赤色、青色、黄色以及紫色等矿物颜料已经十分普遍。在《千里江山图》中,所用到的矿物颜料就至少有赭石、石青以及石绿三种。
赭石,也被称为代赭石,属于赤铁矿,其中的“赭”就是赤色的意思。我国古典文献中记载,赭石是一种常用的药用矿物,多用于治疗呕吐、眩晕、耳鸣、止血。如今,赭石入药,可制成用于醒脑安神的脑立清丸,晕可平糖浆中也含有赭石。
赤铁矿的成分为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呈暗红色,含铁70%、氧30%,现在主要用于炼铁。早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意大利人的祖先伊特鲁里亚人已经在厄尔巴岛上开采赤铁矿,并进行炼铁。实际上,在更早期的时候,人们并不是用赤铁矿石炼铁,由于赤铁矿的粉末为樱红色—也有人形容它像新鲜的猪肝色,所以将其作为颜料来使用,或者加工成简单的饰品。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1933年,考古学家在其遗骸周围发现了红色的赤铁矿粉末染色饰品。可以说,赤铁矿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矿物颜料。后来,先人可能认为赤铁矿与其他红色颜料比起来色泽较暗,到春秋时期,用它染色的布料基本上只用于制作犯人的粗麻囚衣,即所谓的“赭衣”。
在《千里江山图》中,赭石主要用以铺底,远山多以赭色为主,水天交界处也多以赭色渲染,或者用以渲染前后两块石头的后面一石,来彰显空间变化,使画面浑然一体。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画家所用的油画颜料中,赤铁矿也是一种重要的红色颜料。赤铁矿还被用作涂料。在如今的瑞典,人们喜欢将田园中的小木屋粉刷成深红色,这种特殊的红色原料最初就来自于一处铜矿,与铜矿石共生的赤铁矿被废弃,于是在矿山的尾渣中含有许多细腻的赤铁矿粉末,人们便用它作为深红色的涂料。
石绿,其实就是孔雀石。大家应该知道,孔雀石原本是一种贵重的玉石,只因其“色理似孔雀毛羽”而得名,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时期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西奈半岛和埃及东部沙漠中开采孔雀石,孔雀石由此成为名贵的装饰品。不过,孔雀石有一个缺点,它的韧性较差,非常脆弱、易碎,作为观赏石或玉石飾品比较难以保存。考古学家在公元前15世纪的埃及壁画中发现了孔雀石颜料。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石绿作为一种药物进行描述,指出它具有祛痰、镇惊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疹、疳疮和狐臭等,属于不太常用的药物。书中引用宋代药物学家苏颂的话对石绿描写道:“其色青白,画工用为绿色者,极有大块,其中青白花纹可爱。信州人琢为腰带器物,及妇人服饰。”接着又描述道:“石绿,阴石也。生铜坑中,乃铜之祖气也。铜得紫阳之气而生绿,绿久则成石。谓之石绿,而铜生于中,与空青、曾青同一根源也。今人呼为大绿。”其中的“祖气”“紫阳之气”,我们已不知其所指,但“生铜坑中”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石绿确实与铜矿关系密切。
孔雀石是铜的碳酸盐矿物,化学式为 Cu2[CO3](OH)2,单晶体为柱状、针状,矿物集合体为钟乳状、葡萄状,莫氏硬度为3.5~4,常见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因为含铜硫化物很不稳定,在风化过程会被氧化、分解,最初形成易溶于水的硫酸铜,然后与方解石或石灰岩发生交代作用,从而形成了孔雀石这种次生产物。孔雀石可以作为寻找原生铜矿的标志,也常与自然铜、赤铜矿和辉铜矿等紧密共生。作为绿色颜料的孔雀石应用范围很广,但是原料来源有限。直到19世纪初,人工合成的替代品出现,孔雀石的使用才逐渐减少。
石青,则是蓝铜矿,它分为“空青”(钟乳状的蓝铜矿)和“曾青”(晶簇状的蓝铜矿)等。
蓝铜矿也是一种含铜的矿物,化学式为Cu3[CO3]2(OH)2,产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上,经常与孔雀石共生,蓝色与绿色交相辉映,颜色会更加鲜艳。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蓝铜矿很容易减少其中的CO2,并且增加水分,从而转变成孔雀石。
作为矿物颜料,尽管蓝铜矿的成分是一样的,但色泽深浅不一。一般的规律是:粉末颗粒越粗,颜色越深;反之,则颜色越浅。在古代手工研磨颜料的时代,要制造出颜色均匀的石青,的确是相当考验技术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原来是彩色的,它们是烧制之后进行彩绘的;但在出土时,彩色大部分已经脱落,只有个别陶俑还残存着彩色,其中以粉绿、朱红、粉紫和天蓝这四种颜色使用的最多。考古学家化验后发现,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所致,其中的红色为赭石,绿色为孔雀石,蓝色即为蓝铜矿。在显微镜下观察,仍能看到颜色鲜艳、细腻均匀的矿物颗粒。我国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在《古矿录》一书中记载,陕西在古时就是孔雀石和蓝铜矿的产地,秦始皇陵兵马俑使用这两种矿物颜料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
在《千里江山图》中,石青和石绿主要用以渲染树叶以及山峦顶部,凸显青山叠翠之感,其色鲜艳厚重,适当夸张,艳而不俗。
由于此画由蚕丝制成,每次开卷都会受伤,打开画卷不仅会有丝被折断,而且作画用的矿物颜料容易脱落,历经近千年而保存至今实在难得。我们了解了它背后的矿物密码,对于以后它的保存和修复也有重要意义。
李思训及其金碧山水画
金碧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之一种,以泥金、石青和石绿三种颜料作为主色,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却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金碧山水”派起于隋代展子虔,又在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处得以发扬光大,达到了顶峰。
李思训,唐代杰出画家,金碧山水画代表人物,字健,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宗室后裔,与其子李昭道并称“大小李将军”。
李思训擅画山水、楼阁、花木以及鸟兽,其山水画继承了展子虔的画风,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发扬光大,形成独特的风格。
因身为皇室子弟,李思训的作品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盛唐时期国富民强,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有一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大国风尚,崇尚金碧辉煌的美感)和一种超脱的情趣。
李思训画风精细、严谨,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致之处堪比毫发。在用笔方面,绘制山丘时,能用笔触展现出丘壑的起伏曲折,法度谨严,意境高超,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便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明代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将李思训列为“北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