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服务设计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23-07-22 14:15谭晗蒋炜王国胜
设计 2023年12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服务设计发展对策

谭晗 蒋炜 王国胜

摘要:服务设计是中国设计教育的新兴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显现之下,文章从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团队、教材编写4个维度呈现中国高校服务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现阶段服务设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高校应从专业培育、培养方案、师资团队、生源选拔、产教融合方面促进服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服务设计 设计教育 人才培养 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2-0090-03

引言

中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服务业、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以及创新创业等国家战略实施有着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互联网、消费类电子行业、公共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对服务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显现。2018年,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2018年版)》的公告,首次将服务设计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此外,地方政府陆续制定政策,引导服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2022年,四川省发布《四川省工业设计技術人员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试行)》的通知,将服务设计列为工业设计技术领域的专业(方向)之一,明确该方向包括用户体验、用户研究、服务流程、商业模式设计和设计管理等工业设计技术岗位。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之下,中国高校服务设计教育探索已有十余年的历程,发展至今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如何更好地促进服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高校服务设计教育兴起的背景

中国服务设计萌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外学术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内外需求的驱使下,中国制造业逐渐发展起来,为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回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一时成为设计教育界的重点。在对国外经验的引介中,江南大学蒋氏基金会先后邀请德国的Birgit Mager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的梁汀教授讲学,为国内引入了服务设计、产品服务体系的理念(陈嘉嘉,2018;巩淼森,2012)。随着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围绕核心技术、产品创新能力、提升附加值等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讨论层出不穷。此间,陈嘉嘉、巩淼森、郑子云、罗仕鉴、王国胜等学者远渡重洋,考察学习前沿的设计理念,为中国当代设计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制造业再次面临转型升级,加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职能的需求(许平,2010),服务设计在中国设计教育中开始萌发起来。

2010年左右,清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纷纷在设计教育中引入服务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201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国胜副教授发起举办服务设计课程观摩与研讨会,进一步促进了服务设计在高校的传播。2015年,服务设计国际论坛暨2015服务设计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开展;同年,“链接”——首届中国服务设计教学研究论坛暨首届服务设计课程七校联展在南京举行,全国80多所设计院校的代表参会,有力推动了国内服务设计教育界的交流。2016年,“服务设计的边界”第二届服务设计教学研究论坛暨服务设计课程七校联展在广州举行,全国约250名设计院校代表参会[1]。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江南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的服务设计教育实践者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服务设计教育联盟,致力于推动中国服务设计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服务设计教育界的不断努力下,乘着中国服务经济发展的东风,服务设计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二、中国高校服务设计教育现状

服务设计联盟(北京)于2016年进行了首次中国服务设计高等教育调研,确认21所院校进行服务设计相关的课程教学。《2019年中国服务设计高等教育调研报告》显示,开设服务设计课程的院校数量增长至31所。[2] 2021年,服务设计联盟(北京)进行了第四次中国服务设计高等教育调研,通过文本分析和问卷调研最终确认全国69所院校开设服务设计相关课程,140位教师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初步形成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结构。[3]

(一)专业设置

服务设计暂未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目前,尚未有院校将服务设计作为本科专业正式开设。该阶段服务设计主要作为前沿设计理念与方法被引入工业设计、信息交互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作为已有设计专业方向的拓展。2021年第四次中国服务设计高等教育调研中,84.5%的高校教师反馈其所在学校的服务设计教育主要作为已有专业的补充。与此同时,部分院校积极探索服务设计人才培养,例如,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通过下属的产品与系统创新教学研究中心,负责本科生6-8学期的研究性学习,系统进行服务设计相关教学。中央美术学院则将服务设计作为本科教育新发展专业方向。

研究生阶段,部分前沿院校通过设置服务设计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服务人才培养。对2017年第四轮设计学学科评估排名前28所(评估为B及以上)院校的招生专业目录进行查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同济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湖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共10所院校在设计学、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工程3个学科方向下进行服务设计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可持续设计与社会创新、设计管理、设计战略、服务设计等。博士研究生阶段,通过对25所招收设计学博士研究生院校的招生专业目录查询,确认有11所院校进行服务设计高层次人才培养,包括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同济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研究方向设置指向产品、系统、产业、社会等不同领域的创新和战略,主要集中在可持续与社会创新、设计战略、服务设计等。

(二)课程开设

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4]。据第四次中国服务设计高等教育调研,全国有69所院校开设服务设计相关课程,其中53所院校面向本科生开设服务设计课程,39所高校面向研究生开设服务设计课程(23所院校同时开设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61所院校(87%)开设1-3门课程,侧重介绍服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已有专业的补充;少数院校围绕服务设计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其中广州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已形成专注于服务设计的课程体系,而湖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则在课程体系中明显包含服务设计的部分。

以同济大学产品服务体系设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为例,其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必修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共5个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开设有:面向可持续的社会技术转型、设计研究与写作、智慧服务科学与设计、可持续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用户研究与设计创新、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方法论和工具、社会创新设计、为大众设计;同时设有综合课程:设计实践研究专题1(产品服务体系设计专业项目);设计实践研究专题2(协同设计项目);设计实践研究专题3(协同创新项目)。专业选修课模块开设有:概念设计、协同设计的方法与工具、系统创新设计、跨学科门类/学院课程(至少一门)。学生在1-3学期完成上述课程,并在第4学期进行全日制的专业实习;第5-6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保障。

(三)师资团队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无论是作为“知识传授者”还是“学习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学科教学认知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实施。根据科克伦等人提出的“PCKg发展结构模型”,学科教学认知由一般教学法知识 (Knowledge of Pedagogy)、学生知识(Knowledge of Students)、教学情景知识(Knowledge ofEnvironmental Contexts)以及学科知识(Knowledge of SubjectMatter)四种知识要素构成[5]。专业背景是教师学科知识的直观反映,服务设计作为一项跨学科的实践,是技术、设计、社会、管理的整合(罗仕鉴,2011),其多学科融合的特质决定了师资团队需要具备商业、技术、设计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

通过对全国53所开设服务设计课程的院校共计64位教师的专业背景调研发现,以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为主,占比达75.38%;视觉传达、服务设计分别占比21.54%;信息与交互设计占比10.77%;环境艺术设计占比4.62%;其他包括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管理工程、教育管理等占比7.69%。从师资来源看,中国本土培养的师资占比79%,主要来自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江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21%的教师从国外(境外)学成归来,主要来自意大利、韩国、荷兰、英国、美国、日本等高校,以米兰理工大学、东西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位居前列。从团队规模上来看,第四次中国服务设计高等教育调研采集69所院校140位教师,46所院校的师资团队人数少于3人,占比67%。师资团队人数在3位及以上的院校23所,占比33%。虽然多数院校仍以少数教师承担本校的服务设计教育为主,部分院校初步形成了学缘多样,学科融合,相互支撑的师资团队。

(四)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6]。2011年,罗仕鉴、朱上上出版《服务设计》,是国内首本由设计学者撰写的服务设计著作。2015年以来,随着服务设计研究的深入以及教育的广泛开展,国内学者陆续出版服务设计的相关著作,为服务设计教学提供了参考和指导,包括:《服务设计与创新》(王国胜,2015年);《触点:服务设计的全球語境》(王国胜,2016年);《服务设计——界定·语言·工具》(陈嘉嘉,2016年);《服务设计概念衍生阶段的设计模式与策略》(胡莹,2017年);《服务设计概论——创新实践十二课》(李四达、丁肇辰,2018年);《服务设计基础》(陈嘉嘉、王倩、江加贝,2018年);《服务设计:范式与实践》(胡飞,2019年);《服务设计思维与方法》(刘军,2022年);《服务设计——创造与改善服务体验》(刘星、周妍黎,2022年);《服务设计》(王祥、李亦文,2022年);《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丁熊、刘珊,2022年);《机场服务设计与交互体验》(刘毅、张浩波,2023年)。

服务设计的教材,既需要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又需要兼顾学习者学习的心理顺序,在结构安排、内容选择、行文表达方面,注重启发性、典型性、实用性。由于服务设计多学科交叉属性与服务设计研究和应用的多领域相重叠,加之服务设计本身处于不断生长的阶段,早期服务设计相关的教材多尽力在有限的篇幅中,统筹服务设计的理论、方法、案例,但客观上各有倚重。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丁熊、陈嘉嘉策划陆续推出高等学校服务设计系列推荐教材,包括《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服务设计流程与方法》《服务设计研究与实操》《服务设计与可持续创新》《社会创新设计概论》等,体系化的教材建设将有助于完整构建服务设计的知识体系,为广泛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三、中国高校服务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居于教育核心地位的、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参与了高等教育服务的全过程,是高等教育质量、效果和效率实现的关键(胡子祥,2016)[7]。因此,学生的满意度也已成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维度。2020年,一项由国内外39所院校百余名服务设计教师与学生参与的调研,让国内外服务设计学生对当前接受的服务设计教育中学校/学院和教师提供的服务设计教育进行评分。国外服务设计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支持满意度和教师的教育支持满意度远远超过国内学生(国外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支持满意度和对教师的教育支持满意度中,非常满意分别为:17.1%,39.1%;国内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支持满意度和对教师的教育支持满意度中,非常满意分别为8.3%,8.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支持,选择非常不满意占比为19.4%。以上调研结果直观地反映了我国现阶段服务设计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足。[8]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设计专业人才提出的需求,整体来看,当前中国高校服务设计教育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亟需转变。多数院校的服务设计教育作为已有专业的拓展,或者是少数学者的自由探索。在经济社会对服务设计专业人才需求不断显现之下,院校应积极回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高校的资源禀赋,明确服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特色化服务设计人才培养。

(二)政策、资金等相关支持不足。在中国高校实行传统“学校-学院-系所(专业)”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下,实体专业代表着政策支持和资源、经费分配的最小单位,未能以实体组织进行建设的服务设计教育得到院校的资源和支持非常有限,不利于新兴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

(三)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数院校开设1-3门服务设计的相关课程,主要在理论、方法层面进行服务设计理念的导入,即使在设立服务设计研究方向的院校,也较少见到围绕服务设计研究方向系统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完善的培养方案,特别是系统的课程设置,导致服务设计人才知识架构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也难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师资团队架构缺乏整体性。服务设计作为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知识传授,目前多数院校服务设计师资背景以工业设计为主,设计研究、设计管理以及商业、技术、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师资较为缺乏,难以架构完善的服务设计知识体系,制约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多数院校力图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服务设计理念的导入,依赖于教师为主导的理论讲授,但服务设计作为整合性、实践性专业,除了理论的学习以外,更需要深入现实情境和产业领域,综合培养设计研究、设计思维、商业设计等多方面的能力,并积累行业实践经验。

四、中国高校服务设计教育发展的对策

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从坚持内涵式发展、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21年,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服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回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对设计学科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之下的学科建设也有着现实重要意义。围绕服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加强培育新兴专业,完善政策、资金支持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山东大学原校长樊丽明指出:“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切迫需求,催生交叉新专业,促进开设新课程,探索育人新模式,且推动现有专业升级改造。”高校应当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新兴专业的探索。鉴于从新兴专业的孵化到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院校可以从实体性的工作室、教研中心等为载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始,循序渐进,探索积累服务设计人才培养的经验,随着经验的累积和社会需求的增加,适时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调整、建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体系。在新兴专业的培育过程中,尤其是前期探索阶段,院校应加强在政策、经费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为新兴专业的孵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也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其核心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院校的资源禀赋、战略定位制定差异化的服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为特色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课程设置方面,立足服务设计师的核心能力,有机整合设计思维、用户研究、服务设计理论、商业策略、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同时,强化综合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设置,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在团队协作中,确保学生实现多领域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同时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提升服务设计人才的综合能力。

(三)搭建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服务设计不仅仅要求传统设计专业之间的交叉,也大大拓展了设计与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交叉的机会。[9] 组建结构合理的服务设计的师资团队,一方面,需要注重设计思维、设计研究、设计管理等不同设计专业背景师资的整合,同时积极吸纳服务管理、计算机科学等其他交叉学科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基于服务设计实践性、应用性特征,院校在搭建师资团队的过程中,应注意吸收聘任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为教学提供真实的情境和实践指导。

(四)优化跨学科生源的选拔机制学科交叉融合成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加之,服务设计本身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属性,因此在服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特别是研究生培养阶段,高校需优化生源的选拔机制,注重跨学科优秀生源的选拔。通过工作坊、学术夏令营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报考学生的学术兴趣、专业能力,即使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也可根据不同的学科背景设计相应的题目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确保充分吸纳多学科优秀生源。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项目协作,为深入认识复杂问题提供不同的專业见解,也为创新方案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同时在多学科的团队工作中,也培养了服务设计人才团队协作、整合创新的能力。

(五)建立产教融合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服务设计的实践与运用需要与各行各业的企业/组织通力合作,院校通过与企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比如设立实践教学基地或者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的需求,并跟上最新的发展趋势。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践学习,学生在项目中锻炼和培养综合性的能力,同时累积行业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与行业深入的互动协作中,院校也可以密切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便不断调整、优化服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实现特色化、高质量人才培养。

结语

中国高校服务设计教育在短短十余年间,从少数前沿院校的实践探索已发展成为中国设计教育的新兴领域,初步形成了本科、研究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结构。在服务设计教育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注意到当前服务设计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师资团队、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新兴技术发展和产业格局的变化,探索服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回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院校应从加强新兴专业培育,完善政策、资金支持,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优化跨学科生源选拔机制,建立产教融合平台等方面促进服务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基金项目: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面向交叉学科的服务设计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8YB08)。

参考文献

[1]陈嘉嘉.服务设计——界定·语言·工具 [M]. 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90.

[2]王国胜.服务设计:中国设计自信力建设的时代——王国胜谈服务设计 [J].设计.2020(04):78.

[3]服务设计联盟.2021中国服务设计高等教育调研报告[R/OL].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sXdAaBOmLjYlFTt4sLqqjkKc8F1KihMF/view?usp=sharing,2021-10-21/2022-04-05.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28.

[5]朱淑华、唐泽静、吴晓威.教师知识结构的学理分析——基于对西方教师知识研究的回溯[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120.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95.

[7]胡子祥: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J].现代大学教育.2006(02):63.

[8]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中意设计创新基地、CSDC服务设计社区.2020服务设计蓝皮书[R/OL].https://pan.baidu.com/s/1qNjcRM-rpfFPIX-AP28UZA,2021-09-06/2022-04-05.

[9] 王国胜.《服务设计与创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74.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服务设计发展对策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基于老龄人群需求的区域性公共自助医疗一体机研究分析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基于汽车用户行为研究的矫正司机开车姿势穿戴设备设计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O2O模式的餐饮POS机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