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娇 张 平 冯 云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推动口腔医学学科的“双一流”建设,我院坚持以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积极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口腔医学人才。
口腔基础医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1,2],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课,对阐明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机制,从而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新方法具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口腔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适逢学校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与时俱进的口腔基础医学教学体系,才能让口腔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保证教学质量,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型应用型口腔医师。
1.1 培养模式 口腔医学院本科生在5年本科生涯中,不仅有口腔临床的学习,还有大临床的实践学习。口腔专业学生主要着重于临床素质的培养,包括临床专业知识、诊断能力等,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能。口腔基础医学教育作为口腔医学教育中较薄弱的环节,口腔专业学生一直落实却不到位。学生是“背书能手”,但是参与科学研究时间有限、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不强。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升级口腔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3]。我们应当将口腔专业学生的临床知识与科研能力进行有效结合,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型应用型口腔医师。
1.2 师资队伍 作为医院型学院的教师,身兼教学、科研、医疗任务于一身,是口腔基础医学教学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区别于一般的教师,除课程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临床工作,在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对口腔基础教学的工作有明显的影响。
1.3 教学模式 口腔基础医学学科知识多,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任课老师在有效的时间内很难讲深入,学生只能了解较为浅显的片面,无法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网络体系。目前的“填鸭式”理论授课和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精神。
1.4 实验教学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与健康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建设大量现代化实验室、开发、投入各种高精尖仪器,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学生纷纷进入实验室,实验室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但同时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多临床学生临床任务重,把科研作为保研、考研的踏板,对实验工作敷衍了事,过分看重实验结果,不注重实验过程,容易做出有损学术道德的事情。口腔基础医学实验多,内容零散,相关性不强。刚入大学的本科生普遍面临着实验技术基础薄弱,实验仪器操作和技术不熟悉等问题。口腔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刚入学的医学生还没有对科学研究有系统的认识,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无法全面理解,对仪器的使用不清楚。对学生来说,口腔基础医学实验课只是单纯的动手操作而不是教学实验,不利于学生科研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此,加快一流教学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口腔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建立适应当前教育体制的课程及教学体系,是我院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课题。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的驱动下,结合我院口腔基础课程特点,探索构建新形势下口腔基础医学创新教学体系,对口腔基础课程的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实用性口腔人才。
2.1 调整培养方案 口腔基础医学不仅是学习口腔临床医学的基础,也是带动口腔临床医学发展的动力。结合口腔医学“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口腔基础医学学科特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实用性口腔人才。调整口腔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学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引导口腔医学生在思想观念上重视口腔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
2.2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培养 口腔基础医学是一门集多学科于一体的学科,对任课老师要求较高,需要任课老师有口腔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几大学科的专业背景知识。重组口腔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口腔基础医学师资的培养和进修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学术讲座、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国内外访问进修学习等培养模式。围绕口腔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建设工作组建口腔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引进口腔基础医学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用教学带动口腔基础医学专业科研的腾飞。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情操,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优秀教师队伍。
2.3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华西口腔医学院在本科生入学第二年,开展“口腔基础医学导论”专题讲座,围绕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和“口腔基础医学课程简介”两大主题,明确口腔基础学对口腔医学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对口腔基础医学的概念与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指引了方向(表1)。在学习基础医学理论的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就口腔基础医学的前沿发展做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增加与临床应用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到医学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是密切相关的,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1 口腔基础医学课程分配表
2.4 丰富教学手段
2.4.1 引入三维立体动画教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校院级财政机构对教学的投入,多媒体教学已是目前主要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挂图加板书教学模式基本不见踪影。多媒体教学不仅给予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基础医学的抽象性在任何平面媒体上都是很难得到直观的体现,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现代教学网络平台的不断建立,三维立体教学动画已被广泛运用于多媒体教学[3]。应用设计合理的教学动画不仅可以使口腔基础医学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多种整合,让教师与学生保持积极互动,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5]。教学动画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还延伸了学生在课堂之外的预习,复习等自主学习环节[6,7]。已有研究证实,课堂教学中应用动画资料不仅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还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4]。因此,在口腔基础医学教学中引入三维立体动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尚未见口腔基础医学各学科三维立体动画面市,可借鉴大基础医学领域相关学科的三维立体动画,再融入口腔医学元素,并结合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取的一些复杂、抽象、难懂的内容,创作相关教学动画,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4.2 引入“微课+实时互动”口腔基础医学综合性强,交叉学科多,每一个学科又涉及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任课老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给学生,学生知识水平掌握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牢固。对于刚入大学的本科生来说,长时间接受理论授课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专业兴趣的培养。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为教学手段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微课”教学是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分成具体的小知识点加以延伸,并以几分钟的短视频方式呈现出来,为学生建立课程信息资源库[8]。比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每一个章节中的重点、难点不能完全讲透,老师可将相关内容制成“微课”,让学生更快、更轻松地掌握相应知识,并增加口腔基础医学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将“微课”与“实时互动”相结合,将学习的主动权由老师转移给学生,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为传统教学拓展新空间,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5 改革教学方法
2.5.1 实施“慕课”教学模式 受教学时间、教学场地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教师)-“学”(学生),无法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在口腔基础医学教学中,引入“慕课”(MOOC)教学模式,即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学生可随时随地在线学习,不受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9]。慕课可以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将复杂抽象的书本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快速学习并掌握好相应基础知识;可以将口腔基础医学的教学内容优化,突出难重点,促使学生强化记忆;还可以加强口腔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与学生的线上交流和沟通,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并及时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10,11]。
2.5.2 实施PBL教学模式 口腔基础医学以前主要采用“老师传递-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有效的让学生将临床知识与科研能力进行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科研思维的发散。口腔基础医学是联系口腔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且本课程还包含了许多学科前沿知识,适合在学生中开展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收集查阅相关知识,分析整理资料,并进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2-14]。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大纲要求确定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将学生按班级人数4-5人一组,查阅资料,讨论并解决问题;课后,针对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们课后查阅、整理资料,利用微信群或QQ群与同学或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促进、指导学生,与学生全面互动,而较少进行直接教学[15]。PBL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6 评价教学效果
2.6.1 外部评价 学院领导干部随机抽取听课,课后耐心细致的指导青年教师,就教学亮点和不足进行指导和评价,与青年教师进行沟通,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和教务处指定专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表2),积极促进口腔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师资培养。
表2 四川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专家评教)
2.6.2 问卷调查 学生在期末登录四川大学本科教务系统,填写四川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学生评教)(表3),对课程教师进行定量评价,将学生评教的数据,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态度的一个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表3 四川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学生评教)
2.6.3 成绩分析 将学生的课程成绩分为以下几部分:考勤、课堂提问、讨论、小测验、理论考试和实验成绩。其中考勤、课堂提问、讨论、小测验占30%,用于加强督促学生对平时所学知识的强化;理论考核和实验操作成绩占70%,用于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评。
实验教学是口腔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口腔基础医学教学分为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学院向本科生开设口腔基础医学的实验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口腔基础医学研究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
3.1 加强医学生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的通知》。根据《专项通知》文件要求,学院加强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所有学生的培养环节中,将实验室安全教育列入学生指导内容,让安全教育入脑入心。
生物安全及无菌操作是口腔实验过程中贯穿始终的要求。为培养学生无菌观念的形成,树立生物安全意识,确保人员、环境、操作对象的安全,本教学团队在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下,依据四川大学《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1《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1《7]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8],①要求新进实验室的口腔医学生开展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主要内容包括熟悉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掌握实验室安全技术,要求所有同学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学习;②危险化学品防爆柜双人双锁保管;并规范落实危化品使用记录(时间、名称、用途、用量、领用人、负责人)及实验室安全运行日志记录;③实验动物尸体、实验废液、锐器分别集中存放,交由四川大学相关部门统一处理。
3.2 强调实验记录的重要性 在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第一次实验操作之前,指导教师强调实验记录的重要性,每一次实验流程和实验数据均要求完整规范的记录,杜绝数据造假和学术不端等行为。
3.3 优化实验内容 开设口腔基础医学的实验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本科生对口腔基础医学研究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在口腔基础医学课程体系中,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一半以上的学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一轮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19,20],也是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比如原有的口腔生物学实验内容较分散,各个实验内容之间联系不紧密,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为了适应创新型医学生培养目标,我们在原有教学基础上,整合实验内容,增加实验内容的系统性(表4)。我们充分准备每一次实验课,确保实验条件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注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
表4 口腔生物学实验内容优化表
3.4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将传统的“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提前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课堂指导为辅”的教学理念。在学期初公布口腔基础医学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安排,让学生提前熟知本学期的实验课内容。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提前1周将下次课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发布在课程QQ群里,同学可预先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的需求针对有疑问的节点辅以重点讲授,并有充足的时间巡视教室,了解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老师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讨论,引导学生在课下主动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查阅资料,并将讨论结果汇报给老师,师生共同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在实验课堂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口腔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在唾液成分钙、磷含量的检测这一部分,我们要求同学取自己的唾液并检测其中钙、磷含量。实验结果发现,不同同学唾液中钙、磷含量差异明显,很多同学表示疑惑,并询问老师差异明显的原因。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求同学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确定唾液钙、磷正常值,分析实验结果,明确唾液钙、磷含量与年龄、性别、取样时间、口腔健康情况(龋病、牙龈炎、牙周疾病、口腔黏膜疾病、牙颌畸形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口腔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大家对口腔生物学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21],未来可将人工智能技术植入口腔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的形态和方式,拓展实验教学空间,实现教师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新兴授课模式,为口腔基础医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
3.5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华西口腔医学院2014~2020 年本科生年均学生人数约为200 余名,每次实验课分成四个班、八个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多年实验教学实践发现,由于学生多、分组少,没有达到实验教学全员动手操作的要求,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且在实操过程中,教师难以一一纠正每名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导致学生课程结束也不能掌握规范的操作技术。为保障实验课的顺利进行,下一步我们将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扩大实验空间,可增加分组数,2-3名同学一组,保证每个同学动手贯穿全过程,可提高学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从而提高同学动手操作能力。
3.6 全面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全面开放实验室,是提高口腔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建立开放实验室是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是口腔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院鼓励本科生积极申请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临床病例深入探索到基础研究。将本科生以2-3人一组分到各个研究团队中,在导师和研究生的带领指导下,感受学术研究的氛围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根据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查阅资料,将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研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与培养一流口腔医学人才目标相适应。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口腔医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腔医生除了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外,还需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才能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将基础和临床结合,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基础医学是联系口腔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需要我们对口腔基础医学课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对提高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培养具有科研创新思维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要加强口腔基础医学教学团队教师师资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特长;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能力。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华西口腔医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在加强口腔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推动口腔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力量,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启发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能适应口腔医学“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