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实情境强化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2023-07-22 06:12余许红
小学科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信息科技真实情境社会责任

余许红

〔摘    要〕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当代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体现主要在于能够合法获取信息、科学管理信息、合理加工信息、真实表达信息以及辩证看待信息进行反思。本文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研讨生活实例,情境辩论辩证信息,思维导图建构“认知”,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  信息科技;社会责任;真实情境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5-0142-03

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中的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处于数字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和伦理准则。

一、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现状

(一)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着力点

结合小学生的心智与信息社会责任的特性,笔者也有一定的理解,认为可以从以下着力点对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进行培养。一是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要警惕网络的虚拟性,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并对网络上的信息保持警惕,辨别真伪。二是在信息活动中遵守信息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法规,明白信息社会依然存在社会底线,不随意浏览不健康、不安全网页,不发表和传播“恶意”言论。三是能够科学地获取、管理、加工和表达信息,并在实践中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问题

1.信息环境复杂难以把控

①信息触手可及

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们时刻身处数字时代,直面信息与数据。手机、平板、计算机等网络设备的普及,Wi-Fi、5G触手可及的网络,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小学生而言触手可及。

②信息杂而乱

公众号、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抖音、快手等强烈刺激,在爆炸式的信息冲击下,信息审核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信息的价值取向的不确定性和来源的不稳定性。

网络中的科普与夺人眼球的伪科普、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多元性等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使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时机、方式难以把握,成效难以落实。

2.学生辨别能力较弱容易随波逐流

①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数字土著”对于网络的熟练与获取的途径有着天生的熟练度,加之其年龄和心理特点,会在信息环境中逐渐放松警惕,暴露自我。

②信息辨别能力欠缺

小学生缺乏一定的人生阅历和判断能力,难以独立辨别信息,对于网络病毒、网络暴力、网络陷阱没有清楚的认知,容易成为受害者。

③网络道德、法律意识淡薄

小学生还未形成健全的是非观念,容易对网络所塑造的“黑客”产生崇拜和向往。他们没有足够的信息道德意识,容易迷失在网络的匿名性,随意口出恶言,传播虚假言论等。

3.教学方式传统收效甚微

部分教师对于信息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够全面,教师对于安全、责任教育的方式缺乏创新,停留在口头讲授缺乏现实内容,也与现实社会脱节。这只能导致学生暂时的重视,并不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且长期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与安全意识。而在课后网络的强烈冲击下,课上的耳提面命马上变为“耳旁风”,置之脑后。

二、在信息科技課堂强化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基于真实的信息科技教学将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信息社会中去解决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接触社会、联系真实,使他们能够对信息社会责任的认识更深刻全面,更真实具体。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研讨典型的生活实例,用思维导图建构“认知”和能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基于真实的信息科技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本文将以浙摄版五下《计算机安全》一课为例进行实践探索。

(一)感知信息社会底线

1.实践练兵,直面“计算机病毒”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病毒和木马有深刻的理解,笔者利用VBS编写了模拟病毒的无限弹窗程序,利用弹窗程序呈现文字展开与病毒的对话。“我是一个病毒,也是一个计算机程序”“我能够自我复制,哈哈哈”“哈哈哈,你关不掉我,也无法上课”“哈哈哈,你能想办法让我停下来吗?”

通过弹窗程序的对话,学生提取重要信息抓住病毒的三大特点:计算机程序、自我复制、破坏计算机中的程序和数据。通过弹窗对话的提示,自然产生解决问题——“杀毒”的需求。教师在此过程中趁机对症下药,科普相应的批处理文件。同时强调病毒危害着我们的学习生活,而制作、传播病毒是违法行为。

在真实情境中,学生点开模拟病毒的弹窗程序,直观体验到木马病毒的破坏性与特点,通过“杀毒”过程解决问题,感知对症下药的重要性。由枯燥的讲授到直观的实践练兵,学生对病毒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2.抓住意外,感知信息社会底线

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期,由于其年龄和心理特点,缺乏健全的是非判断能力。在一些价值观不正确的影视剧、短视频的误导下,认为黑客很酷,病毒很有趣,缺乏法治意识,认为如果自己只是出于开玩笑和恶作剧而传播木马并不是什么严重的违法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方面注意到在直面“威胁”中,仍有部分学生按捺不住猎奇的心理,兴奋、激动地仔细研究“模拟病毒”程序,迟迟不用“杀毒”软件处理。笔者并未及时制止,而是等待“意外”的发生。笔者下发学习任务单后,观察到未关闭“模拟病毒”的学生电脑已处于卡机状态。笔者顺势“抓住意外”,暂停任务,统计无法工作的计算机数量,与学生展开关于“谁的责任”的对话。

师:你的计算机为什么无法工作了?

生:没有及时关闭弹窗程序的同时又打开新的程序,导致计算机罢工了。

师:你认为这是谁的责任?

生:我觉得是我自己操作不够规范的原因。可是老师你也有责任,你就不该把“模拟病毒”做出来并且发给我。

师:老师设计、下发“模拟病毒”的程序是为了让同学们直观体验病毒的特点,并且我也给出了解决方案,怎么也有我的责任呢?

生:虽然预设很好,但是这个程序在我的电脑上已经失控了。

师:是的,你抓住了关键词“失控”,不管木马病毒的制作与传播者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一旦病毒被制作和传播,由于网络和使用者的不确定性,极其容易造成失控局面。这几名同学计算机罢工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所以,制作和传播病毒是违法行为,这是我们信息社会的底线:不制作、不传播木马病毒。

“意外”并不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但是笔者及时抓住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和猎奇心理的特点,针对失控局面,暂停教学,开展关于“谁的责任”的对话,让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感知社会底线的重要性,远比口头空洞的说教高效。

(二)强化信息安全意识

真实情境中的体验是切身且直观的,但也可能是片面、狭隘的。我们要借助生活实例来更全面地认识网络安全,看到其中的危害和传播途径,才能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建立安全防范意识。

课堂上的意外让学生方寸大乱,教师趁机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著名的计算机病毒呢?它们又是如何传播并且对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借助在线文档完成学习任务单,进行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在线文档的实时更新,组间的分享交流,学生能够对病毒的危害认识从“繁冗”到“精练”,从“片面”到“立体”,通过对于病毒信息的获取、提炼和交流、整合。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更全面地看到木马病毒的危害之大,也了解到木马病毒的传播途径,认识到了自己计算机使用习惯中的一些安全隐患,从认识身边熟悉的病毒开始提高安全意识。

(三)培养良好习惯

思维导图因为其强大的功能性可以在信息课堂上帮助学生分类、理解和总结课堂的知识概念,建构知识体系。

1.顺藤摸瓜,寻求病毒防治措施

笔者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传播途径以及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能够领悟到它的防治与上述两者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利用思维导图的关联,学生推理出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可以通过切断传播途径和对症下药两个方面进行。

小组对照思维导图,能够自主协作整理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措施。学生在对原有计算机病毒的认知上,借助思维导图和协作讨论,建构关于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知识体系。

2.见微知著,培养良好习惯

从抽象的概念到认识的升华,需要直观地呈现与提点。借助思维导图,课堂小结回顾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传播方式以及危害、防治措施。笔者在回顾防治措施时提出问题:“这些措施哪条你可以做到?”极大部分同学表示都可以做到。以此为基础,笔者再次提问:“做好这些细节,我们的计算机就极大程度上得到了安全,所以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意识到这些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安全意识正是计算机安全的重要保障。

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真实地建构关于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传播途径,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关联,自然而然找到防治措施。学生在此过程中,强化了“计算机病毒”的认知体系,以及对于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渗透信息社会责任教育

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提取有效信息,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必然包含着信息安全、信息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等。操作与意识相辅相成,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必然离不开信息科技的实践操作。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其关注信息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五)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需循序渐进

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需要将“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融入每一堂课中。

1.抓住课堂细节,渗透安全意识

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教材、时事热点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抓住课堂上的细节渗透信息安全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将信息安全教育贯穿于信息教学单元中去。

2.规范教学常规,强化责任意识

结合成长期的小学生特征,我们要在课堂上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良好的习惯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三、结语

小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落实是一个具备生长性和持续性的过程,笔者认为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结合信息科技的现实内容,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不是空洞无物、虚无缥缈的,而是信息实践活动中清楚明白的约束与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葛建军,荣洪昌.高中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2021(10):58-59.

[3]陈海英.信息社会责任从课堂“走”起[J].学苑教育,2020(22):83-84.

[4]師珂欣.论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2020(33):9-12

猜你喜欢
信息科技真实情境社会责任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的陈列思考
双重情境学习模式(DSLM)案例介绍及评析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信息科技中的“软”工具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