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梅芳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地理教育必须服务国家战略,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以沪教版“土壤”为例,遵循人地和谐共生理念,探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途径,提出了深度挖掘教材中与共同富裕思想契合的教学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搭建提升学生实践共同富裕能力的教学平台等实施策略,为一线教师顺应时代要求、主动将相关国家战略决策融入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土壤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8-0017-05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所包含的资源、环境、人口等知识与社会生活及时代发展紧密联系[1]。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责任和时代使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程目标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夺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中也包含先富带后富的实践路径与对口帮扶、兴边富民等多项具体举措。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共同富裕思想,利用生活中的案例素材助力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国家重要战略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国家战略思想内容已有相关研究。冯海晴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梳理了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方法及实施举措[3]。曲桂丽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问题,认为“家国情怀”的培养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多方面着手,发挥教材、教师、学生和社会等方面的作用[4]。徐海龙基于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地理教育的哲学基础和原则,提出了包括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问题探究、案例教学、研学旅行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地理教育的实施路径[5]。不难发现,相关研究主要从课程思政、学生情感培养角度入手,讨论国家战略与地理课程的融合,但围绕某一教学内容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共同富裕思想的案例较少。
本文以沪教版新教材“土壤”一课为例,探索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共同富裕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以期推动一线教师顺应时代要求,主动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战略思想合理融入课堂教学。
一、渗透共同富裕思想的教学实践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所处的气候及地形地势不尽相同,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西、南北差距较大,若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结合各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政策措施。
东川,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区,以“打翻的调色盘”——红土地闻名。2017年12月,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与上海市普陀区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多年来,随着全方位、深层次帮扶工作的逐步开展,一项项特色扶贫措施在东川“生根、开花、结果”。由此,在进行沪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主题11“土壤与植被”中“土壤”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选取东川闻名遐迩的红土地作为探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标要求为指导,通过探究红土地的相关特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认识和解决东川建设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矛盾,尝试在教学中渗透共同富裕思想并开展教学实践。
1.引入扶贫背景,创设学习情境
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下,经过八年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所处的上海市普陀区对口扶贫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县也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在导入环节,通过引入学生所在地的对口扶贫地区东川区红土地,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初步形成“共同富裕”的发展意识。通过呈现《[地理·中国]云贵高原的东川红土地》视频片段和教师参与的扶贫东川旅游项目照片,拉近学生和东川的距离,激发学生对东川红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教学主题。
2.精心设计活动,探究贫困原因
土壤被形象地称作“地球的皮肤”,为什么同样是土壤,东川的土壤呈现出奇特的红色?红土与当地的贫困又有何关联?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链:“东川红土为何而红—东川红土为何而贫—东川红土如何变富”,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并实践。
活动一:围绕“东川红土为何而红”,设计土壤成分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触摸红土标本,观看土壤成分的实验视频并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土壤成分实验报告(表1)。根据实验和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到红土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質、土壤生物、水分和空气组成,其中矿物质是富含铁的氧化物,因此土壤呈现红色,且由于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呈酸性。
结合红土成分的探究结果,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当地贫困的原因和红土有何关联,引导学生聚焦教学的主题“土壤”,提出问题“东川红土地为何而贫”,即红土的哪些性质可能会导致当地的贫困,进入活动二:对“土壤”质地的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报告(表2、图1)。通过“土壤渗水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学生不仅形成了对土壤质地的认知,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同时,实验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注重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的严谨性。土壤渗水实验后,学生发现砂土通气、透水性最强,壤土居中,而黏土通气、透水性最差。随后,通过对红土的进一步观察与实验,学生发现红土的质地与黏土最为相似,通气、透水性较差,加之红土呈现酸性的特点,可得出红土较为贫瘠,不利于大部分农作物生长,这极大地限制了当地农业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因此,红土贫瘠是导致当地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实验与探究,有效增强了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启发学生基于红土自身特点,加强红土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学生人地协调的发展意识和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区域实际,寻求致富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学生正确认识红土成分与质地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东川红土地如何才能变富”,即存在一定弊端的红土地,应如何扬长避短,促进人—土良性互动、经济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东川由贫变富、变美?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举措。云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东川红土地绚烂多姿的自然条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最先想到的就是旅游业。但红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如何发掘其潜在价值是一个更加值得探讨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可补充相关信息,如土壤肥力评价指标(表3),也可补充与红土相关的特性材料(红土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红色黏土,第三纪红砂岩等风化物,质地较黏重,在第四纪红色黏土上发育的红土,黏粒可达40%以上;在植被生长茂密的情况下,红土呈现均匀的红色,表土有机质含量为10~15 g/kg,有效磷极少;腐殖质层一般厚度为20~40 cm,呈暗棕色,若植被受到破坏,腐殖质层厚度只有10~20 cm,很容易出现“红色荒漠化”;自然红土一般适宜种植茶树、荞麦、洋芋、油菜、杉木、马尾松等),启发学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从充分发挥红土优势、改良红土劣势等角度,实现红土的价值,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共同富裕”解决方案。课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策划形成“扶贫东川,共同致富”的发展方案,为普陀区新一轮扶贫东川计划提出建议,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共同富裕思想的实施策略
1.深研课标和教材,挖掘“共同富裕”教学资源
将“共同富裕”的思想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教材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入研读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体现共同富裕思想内涵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加以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体现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容,从而为有效渗透打下基础。本文选取贫困县东川的红土作为真实案例,以扶贫为背景,在对红土的探究过程中,渗透共同富裕思想。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诸如此类的教学资源。通过研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可以发现:地理2主要涉及人文地理,如人口、城市、产业等,这些均较为适合在教学中以案例素材为抓手,将共同富裕思想融入解决当地现实问题的实践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区域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补充: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率先获得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长三角城市群,而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悬殊,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甚至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帮助学生树立只有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中华民族才能全面昌盛的思想。再如,在讲授“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时,教师可选取青藏铁路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了解到其他地区在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的支持与帮助,联系藏文化传播、民族团结等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只有各民族团结友爱、相互扶持,才能走上人地协调、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善于利用身边资源,创设“共同富裕”教学情境
赫尔巴尔认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实施教与学。地理教学内容包含很多有关共同富裕的思想内容,但是思想内容较为抽象,不能生硬地套入教学过程,教师应采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使教学达到教育的目的。情境教学通过在课堂中设置生动、真实的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深入探索知识、理解知识,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网络资源,选取生活中体现共同富裕思想的影像资料、时事新闻热点材料,通过讲解经典事例、观看视频、欣赏景观图片等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开展活动探究。例如,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上海市普陀区对口扶贫云南昆明市东川区的真实情境,以东川红土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探索利用红土帮助东川脱贫致富的解决方案。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创设真实情境,一是符合东川当地的区域特色,有利于体现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发展思想;二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对落后地区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究欲望,提升教学成效。由此可见,创设真实情境可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深度融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形成情感认知,潜移默化地理解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
3.多途径开展教学活动,搭建“共同富裕”教学平台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能使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点,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当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家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更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共同富裕”的地理实践。在“土壤”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东川红土为何而红”——土壤成分的探究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的能力;“东川红土为何而贫”——土壤质地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东川红土如何变富”——红土助力东川脱贫致富的方案设计活动,可帮助学生感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的设计,不仅能有效落实课标要求,还为学生搭建了参与“共同富裕”的实践平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观察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初步形成东川脱贫致富解决方案,“共同富裕”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展贫困地区的考察活动,让学生直接感受共同富裕等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三、结语
本文以“土壤”一课作为教学案例,创设上海市普陀区对口扶贫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发展的真实情境,设计“东川红土为何而红”“东川红土为何而贫”“东川红土如何变富”等逐层递进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东川红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发展途径和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意识及能力。结合教学案例实践,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共同富裕思想的系列实施策略:一是研读课标和教材,挖掘“共同富裕”教学资源,寻找其与“共同富裕”思想的契合点;二是利用学生身处环境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直接了解国家重大战略;三是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共同富裕”实践中,在提升地理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达到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服务的目的。
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学科,应与时俱进,自觉地将国家重大战略渗透到教学中。在新时代,国家提出的很多发展战略在内容和要求上与地理教学理念和内容具有一致性,这为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必然要求地理教育教学应发挥学科优势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参考文献:
[1] 梁扬阳.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地理教育,2019(2):51-5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冯海晴.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案例设计与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1.
[4] 曲桂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D].日照:曲阜师范大学,2021.
[5] 徐海龙.融入党史学习教育,铸就地理教育之魂[J].地理教育,2022(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