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产品数字化发展的路径研究:从数字教材到线上课程

2023-07-21 10:07李波翔
互联网周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数字教材在线课程融合发展

摘要:黨的二十大把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教育既是民生更是国计,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任务。服务教育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使命。在“数字中国”建设大背景下,大学出版社应该加强与高校的纽带,拥抱融合发展趋势,筑牢“数字新基建”,提升服务教育、服务学校的能力,真正实现从教材供应商向教育服务商转变。本文从大学出版社核心产品教材入手,分析当前数字化发展的困境和新的应用场景,提出纸质教材、数字教材、线上课程的产品升级路径,以及围绕教学需求开发数字产品的新形态教材开发思路。

关键词:大学出版;数字教材;在线课程;融合发展

引言

在国家“十三五”末期,全球暴发的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负面影响,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也经历了阵痛。新冠疫情带来的“黑天鹅效应”在客观上促进了教育等多个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新经济和新消费的快速演变使得出版行业对融合发展的关注和期待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大学出版社在融合出版背景下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内容创新、渠道多样化和竞争激烈等多方面的发展困境。大学出版社如何在“十四五”时期推进数字化发展,在市场的不确定中把握发展的确定性,本文将基于四川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践谈谈相关路径问题。

1. 融合出版背景下大学出版社面临的发展困境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出版行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2009年,工信部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掀开了我国移动互利网发展新篇章。在这个背景下,融合出版成为出版行业的一个新趋势。大学出版社作为出版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合出版的浪潮中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在这场全世界瞩目的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中,对传统行业,尤其是服务行业、销售行业的重塑是翻天覆地的。出版业在这场变革中也积极谋求自身转型,从数字出版到媒体融合,从内容生产流程到产品形态,从电子书到VR出版物,出版业在2009~2023年这十四年间不断调整、创新,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全社会知识传播总量上,出版业所占的比重是在逐年减少的,除了专业内容机构、自媒体在通过网络输出内容之外,出版社传统的作者群体也开始通过社交平台输出内容、直面用户、运营社群,出版机构的市场地位受到挑战。

教材和学术专著一直是大学出版社的主要出版类型,是大学出版社高校服务教育、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使命所决定的。随着专业学习社区的快速发展,专业领域KOL(关键意见领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成了内容的创造者,互联网成了“最好的老师”,使得原本就日渐式微的教材发行市场更加艰难。一方面是知识获取的渠道增多,方式更加便捷,智慧课堂、智能终端设备对学习的辅助作用加强,二手教材的低价、易用性使高校教材购买率降低;另一方面是当前教材出版形式与教学实际的脱节,导致产品的不可替代性降低,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减弱,市场逐渐流失。大学出版社的图书主要面向学术领域和教育市场,这些领域需要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资源。然而,这也意味着大学出版社必须经常进行高质量的内容创新和更新,这对于出版社来说也是一项重大挑战。

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话题是在线教学。无论是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出的翻转课堂、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线上金课中的在线学习部分,还是以线上授课为主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在线教学这一形式已经从考核体系到改革实践,贯穿了高等教育各个阶段。高校老师和学生都在经历从传统线下教学,到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媒体互动呈现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教材的出版,以作者为主,强调知识体系完备、内容案例翔实、学习路径清晰,作者的学术水平、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材质量的高低。教材的使用过程,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借助电子产品、学习平台呈现出来的课程设计效果,教师花在备课环节的时间增多,对教材配套教学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材开发难度加大。教材出版的主要竞争点逐渐从教材的知识体系科学性、案例翔实程度,转变为教材对教学环节的支撑作用强弱之争。

高校教材市场还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赢家通吃”,大量的公选课教材被少数出版社垄断,其他的大学出版社只能在用量少、细分程度高的专业课教材领域竞争,即使拼得“头破血流”,投入产出比也是非常低的。如何守住现有市场,提高单书效益,这一问题变得尤为迫切。

2. “十四五”时期大学出版社数字化发展的目标

出版业作为独立的行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太小,略显单薄。进入数字出版转型期,更多的同行称呼自己为内容服务商,这既呼应了互联网背景下出版人自我认识的转变,也指出了出版业属于内容行业这一客观事实。出版业的发展一定不能脱离其他行业,而应该紧密捆绑、深度融合。大学出版社依托高校而建,高校的学科优势就是出版社的出版优势,高校市场就是出版社的最大市场,服务高校、服务高等教育是大学出版社工作的初心[1],也是恒心。

2.1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推动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学出版社不仅面临着其他出版社的竞争,还面临着来自网络资源和自我出版的竞争。这种竞争使得大学出版社需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吸引读者和作者。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力的措施之一就是通过推进管理数字化来提升经营水平。依照各企业章程和决策机制,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出版社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数字化办公,提升日常管理效率,实现经营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查。落实岗位责任,健全数据流转和分级审批制度,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尤其是对社内数字资源的管理方面,要强化“版权即资产”意识,加强资源归集、流转、使用的分级审批制度。依托数字化产品生产和发布平台,收集用户数据和市场趋势,借助第三方市场调研数据,提升市场分析和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通过提升现有出版管理ERP系统,提供可视化的生产和流转数据,量化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决策智能化。

2.2 从纸质教材到数字教材,线上线下伴随式发展

要堅持以教材建设为核心,实现纸质与数字融合发展。鼓励纸质教材与数字教材相结合的出版方式,以优质的线上内容和基于用户身份识别的教学服务,提高纸质教材的购买率;建立与数字教材相适应的发行体系和考评体系,倡导编辑、发行、数字出版人员全环节参与。统筹分配制度,数字教材要参照纸质教材利润考核模式,按照项目制结算或者纳入纸书结算体系,提高编辑和发行部门的积极性。加大多模态语义分析、混合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新技术,以及3D、流媒体、代码在线编译等新应用场景在数字教材中的应用,促进数字教材发展方向与课堂教学需求的结合,更加符合在线教育发展趋势。

2.3 从教材到课程,全面深度参与高校教学改革

要坚守服务高校初心,从教材到课程,全面融入高校教学环节。以高校课程改革为契机,沿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所描绘的教育改革发展蓝图,利用平台模式实现资源众筹众创,改变数字教育资源的自产自销传统模式,从内容生产前端解决资源供需瓶颈问题。进一步发挥出版社内容生产优势,拓宽内容生产的外延,在教材以外,全面参与学校慕课、线上金课等课程建设,开展音视频课程制作业务,提升出版社内容制作和内容呈现的能力。建立“纸质教材—数字教材—线上课程”的知识服务链条,以内容服务为切入口,紧密融入教学环节。

3. 大学出版社数字化发展的产品路径

3.1 增加人才培养序列,建立数字编辑队伍

要建立与创新业务相适应的人才引进考评制度,首先是要在现行的以编辑、发行为主的出版职业序列以外,增加数字编辑这一新职业,实行独立的考核培养机制。数字化工作必然离不开研发人员的支撑,以编辑的管理办法考核研发人员必然适得其反,建立与之职业特点相适应的考评体系尤为重要。在过去十多年的数字出版实践中,出版社采用技术合作的居多,自研开发的居少,原因之一在于重平台、轻内容的发展格局,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平台体系建设,所以才有了数字出版“烧钱”的刻板印象。此处讲到的研发人员,更确切的是指数字编辑,是借助数字生产工具对内容进行编辑、创作的生产者,有别于传统的程序员,他们更接近于独立的产品经理,是要在对内容、用户有深刻了解基础上进行数字产品的开发工作。通过制度设计和组织设计,给予上述人员相对宽容的成长期,以分配激励为主、基本保障为辅,鼓励创新创造。鼓励编辑和发行人员参与数字教材开发,在编辑考核体系中将数字教材作为加权项给予鼓励,提高数字教材发行的提成比例,提高数字教材计酬标准。

3.2 全面推行教材升级计划,建设纸数融合的新型教材

教材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产品,传统单一形式的教材无法满足当前大中专院校的使用需求,这一结论已经被市场数据反复证明并持续加强。打造高质量、成体系的新形态教材,要求出版社以富媒体内容呈现形式为标杆,过滤掉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的教材选题。教材出版原则上须增加数字内容或者配套数字教材,通常包含富文本、音视频、图像、矢量公式、试题、H5交互、3D模型、代码在线编译等功能,真正把教材拓展为教学素材,以满足一线的教学需求。长久以来,困惑大学出版社的高年级教材购买率问题,也可以通过采用购买纸质教材赠送数字教材的形式得到有效解决。丰富教材的内容形式,摆脱教材的载体束缚,教材的内容要做“厚”,形式上要做“薄”,通过数字载体实现知识的延展和用户的连接。编辑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和课程,要逐步推广使用数字教材上课,也可尝试部分教材“脱纸化”,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

3.3 聚焦优势学科,围绕教材建设目标开发数字资源

十年前,在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和鼓励下,出版社曾经掀起过数字出版浪潮,尤其以专业数据库建设最为热门。依托出版社的优势图书资源和主办高校的学术资源,大学出版社纷纷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其中不乏内容丰富、知名度高,至今仍有较强生命力的产品,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数据库”[2]、人民交通出版社的“车学堂”[3]等。部分数据库产品由于市场定位、运维成本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关停,高昂的建设、运维成本让出版社至今心有余悸。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此类产品的开发成本已经大幅下降。数据库产品的建设思路发生了改变,从过去依赖存量资源类型建设对应数据库,转变为数据库开发为教材建设提供助力。简单来说,就是出版社致力于发展某一学科、打造套系教材的同时,开发配套的数字资源库,提供该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题库、微课、教学素材、3D建模、电子书等,资源库不仅可以作为图书出版的配套资源,也可以作为专业建设的资源包向院校出售。

融合出版不能脱离大学出版社的主业,要遵从服务教育、服务学术的初心。高水平教材的开发实际上是促进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一环,出版社开发专业数字资源库的过程,相当于向学校提供了学科建设的整体方案。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智能制造系列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探索[4],在帮助院校开设相应专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值得学习推广。

3.4 抓紧高校教学改革机遇,围绕优质内容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

大学出版社不仅要成为出版高地,也要成为学术高地,积极参与高校课程设计和改革实践,围绕线上线下教学所需内容进行生产。大学出版社与高校之间有天然的纽带,可以在慕课、国开精品课、线上金课等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除了参与课程设计,更要从服装、道具、化妆、录音、摄像、字幕、剪辑、编导、动画等大小环节,全方位为教学团队提供支撑,对课程的使用、测评、反馈也要全程追踪分析。

随着2022年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原有的网络教育形式取消,成人教育难度加大,自考也面临专业调整。随着改革的推进,配套教材的出版工作也将迎来新的热潮。结合教育部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同校同质”的要求,未来对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要求也会更高,会与学校全日制教学的管理要求趋同,目前的继续教育的教材形式和层次是达不到这一水准的,将面临大规模的更新。结合继续教育的教学特点,未来内容丰富、样式新颖、纸屏互动的新形态数字教材,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结语

“十四五”期间,社会发展改革将拉开新的大幕。在我国持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大学出版社数字化建设也将迎来新的契机。十五年数字转型的技术积淀,也将在未来五年爆发出多种多样的数字产品形态。追本溯源,数字教材建设在大学出版社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生产管理的数字化、决策的数据化,最终带来的是产品的提档升级。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还在路上,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发展就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吴培华.论大学出版发展的初心、路径和愿景[EB/OL].(2019-08-31)[2023-03-01].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831/c40606-31329133.html.

[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网[EB/OL].[2023-03-01].https://www.pishu.cn/gyps/.

[3]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车学堂[EB/OL].[2023-03-01].https://www.drivedu.com.cn/.

[4]庄红权,刘利,刘杨.新兴领域教材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智能制造系列教材为例[J].科技与出版,2021,(11):94-97.

作者简介:李波翔,硕士研究生,中级编辑,研究方向:融合出版和出版知识服务。

猜你喜欢
数字教材在线课程融合发展
音乐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针灸医籍选读》数字化教材特征分析及其功能设计
MOOC: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与转机
在线课程教学融入网络消费者行为预测研究
基于SPOC的“数理逻辑”在线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位移研究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务实之路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