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东北地区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在此处繁衍生息数千年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俗、丧葬和祭祀在古代东北先民的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社会风俗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相似性,可能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其中祭祀文化具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巩固政治统治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东北古民族;祭祀;性质;目的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4-005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4.017
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许多独特的社会风俗、娱乐、歌舞,其中丧葬和祭祀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对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文化也多有研究,取得许多成果。孙仁杰对出土的麻线高句丽碑的内容进行释读,对其中的祭祀以及烟户分析得出,碑文的第二段描述了各家烟户在麻线河于春、夏、秋、冬四个时节举行祭祀始祖邹牟王和“继胤相承”的各位王的活动。[1]梁志龙、靳军[2]、魏存成[3]等也对所出土碑的祭礼内容进行试读与分析研究。武宏丽、姜维公对东北古代民族“十月祭天”习俗进行探讨。[4]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古代东北民族社会风俗研究取得许多成果。不过,对社会风俗涉及到的具体细节,诸如祭礼的具体对象、歌舞表演形式、丧葬礼仪等,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本文拟从社会风俗的类型、性质以及意义三个方面分析古代东北民族的社会风俗。
一、古代东北民族的社会风俗类型
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包含高句丽、夫余、肃慎、东胡、秽族、貊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辽阔地区。《三国志·夫余传》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5]841《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5]843《后汉书·挹娄传》记载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6]2812。由此可见,各少数民族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交往,不断吸收借鉴周边地区的风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风俗。祭礼作为其独特的社会风俗之一,见载于不同时期的中原正史之中。比如,《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人“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祠灵星、社稷。”[5]843《魏书·勿吉传》记载:“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湿。”[7]2220两《唐书·高句丽传》又有“其俗多淫祀,事灵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8]5320的记载。由此可见,祭祀活动贯穿于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全过程。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可以将祭礼分为自然神祭祀和亲人祭祀。
(一)自然神祭祀
1.祭天、祭日神
夫余和高句丽均有“以十月祭天,国中大会,名曰东盟,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 [5]844 “以殷正月祭天,国中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于是时断刑狱,解囚徒”[5]841的习俗。十月份,在国内举行盛大的祭天典礼,出席祭天大典的人员皆盛装出席,用金银饰品装扮衣物,推测其身份地位应属当时的贵族阶级,由此可见祭天仪式的庄严隆重程度。除此以外,祭天的同时,也会举办不同程度的娱乐活动。在夫余生活的地区,举行祭天活动时,所有民众在一起燕饮、唱歌跳舞,一起庆祝此活动,名唤“迎鼓”,这项娱乐活动会持续几日之久。同时,进行政治赦免,在此之前犯过罪的或者受刑罚的罪犯也被释放出狱,戴罪之身变为自由之身。
祭天仪式并不具有随意性,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才可以举行。例如,夫余族在遇到重大的军事抉择时,就会举行祭天仪式。《三国志·夫余传》中有“有军事亦祭天,殺牛观蹄以占吉凶,蹄解者为凶,合者为吉”[5]841的记载。夫余族在进行军事活动时,用牛当作祭天的贡品,牛蹄充当与上天沟通的媒介,如果牛蹄是分开的,此次战役会面临失败,如果牛的两半蹄子是合在一起的,则意味着此战必胜。在今天看来,以牛蹄占卜与唯物主义相悖,而对当时的夫余族来说,是重要的大事件。
祭天反映着东北先民的敬天保民思想,统治者希望得到上天神灵的保佑,使得国祚长久延续下去,因而被视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除祭天外,也有祭日神的传统。《新唐书》记载“俗多淫祠,祀灵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9]6186我国古代许多民族都存在对太阳神的崇拜,天之神,日为尊。太阳是除了天神之外又一对人类重要的神灵,天地万物靠汲取太阳的恩泽而生长,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把太阳神放到祭祀的行列当中,表达祈求当地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美好愿望。其次,对太阳神的崇拜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多大山深谷,虽森林茂密,但土壤贫瘠,气候寒冷,导致农业收成欠佳,有时达到食不果腹的地步,正因如此,也养成了“其俗节食”的饮食习惯。祭祀太阳神表达了古代东北地区先民希望气候环境变好,农作物茁壮成长的美好愿望。
2.祭灵星、祭社稷
灵星,又作“零星”,《后汉书·高句丽传》引用《前书音义》《风俗通》进一步解释:“龙星左角曰天田,则农祥也。辰日祠以牛,号曰零星。”“辰之神为灵星,故以辰日祠于东南也。”[6]2815由此可见,“零星”象征着农业丰收,对庄稼生长大有裨益。祭礼时,选择辰日,以牛为祭品,面向东南方。对于祭祀的具体细节,《后汉书·祭礼志》也有诸多描述:“祀用壬辰位祠之。壬为水,辰为龙,就其类也。牲用太牢,县邑令长侍祠。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及获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6]3204汉代中原地区在祭祀灵星时,除了有具体的时间、祭品和方位,地方官员也参与祭祀。祭祀时选用十六个男性幼童对着田地的方向舞蹈,动作均和耕作时的动作有关,这些动作的顺序与庄稼生长到最后制作完成的顺序大体相同。东北古代民族祭灵星活动可能深受中原王朝灵星信仰的影响。
学界对于“灵星”的指向问题众说纷纭。李树林认为,灵星就是北极星[10]。刘子敏根据《星经》对天田星的记载认为,灵星即天田星,是主管农业的神[11]121。虽然关于灵星的认识多有分歧,但是大体上都将其理解为与主管农业收成有关的星辰。
“社稷”与中原地区的统治者所祭祀的应是同一对象。“社”是中原人对土地神的称谓。“稷”为粟,位于百谷之首,祭祀“社稷”之神寓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侧面反映出高句丽人深受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
从对自然神的祭祀来看,祭祀对象大多与农业息息相关,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希望获得丰收,摆脱食不果腹困境的美好向往,同时反映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粮食在国家、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丧葬风俗
史籍中有不少关于东北先民丧葬的记载:“厚葬,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5]844“死者殡于屋内,经三年,择吉日而葬。居父母及夫之丧,服皆三年,兄弟三月。初终哭泣,葬则鼓舞作乐以送之。”[12]1815“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湿;若秋冬,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7]2220 “其居丧,男女皆衣纯白,妇人著布面衣,去玉佩。”[13]2532
相比于对中原地区的丧葬,对亲人的祭祀主要表现在人去世之后送葬的方式上。各民族习俗不同,夫余族和高句丽族在父母亲人去世后并不立即下葬,而是将死者的尸体存放在在世亲人的屋内,三年以后选择良辰吉日再行下葬。勿吉族人则是按照季节选择是否立即下葬与否,如果父母于春夏时节去世,便立即下葬,这可能与春夏时节气候炎热有关,若亲人于冬季去世,则利用父母的身体用来捕获猎物。勿吉族相较于其他民族,已经具备保护坟墓的意识,在墓冢上搭建棚,充当屋檐,以免坟墓被雨水冲刷淋坏。根据逝者的亲疏远近有不同的服孝期,时间最长为三年,最短三个月,处在孝期的人身穿白衣,并且将身上的玉器装饰品摘下,以上都表达了对故去之人的尊重与怀念,这点与中原地区的五服制度极其相似,即,按照血缘亲疏关系的不同分为五等,这五个等级之间有不同的服孝期限,所穿衣服也不相同,血缘关系越近,服孝期越长。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丧葬以悲伤为基调,东北先民只有在逝者去世之初和最后埋葬哭泣,在下葬时则以欢乐的音乐舞蹈为基调欢送逝者,并以金银财币陪葬,在坟墓周围种植松树和柏树。不管是殡屋三年还是厚葬、列植松柏,都表达东北先民对死去亲人的祭拜。
二、性质
根据社会风俗的分类,可以将其按性质分为公共性活动和自发性两种。
(一)公共性
公共性是由最高统治者或者地方代表人物参与、发起,并组织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在上文论述的 “以十月祭天,国中大会,名曰东盟。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5]844“以殷正月祭天,国中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5]841不难看出,每年十月份举行的祭天仪式,是东北先民一年中重要的活动,大会不仅有专门的祭祀名称曰东盟,还会根据地域的不同,组织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参加祭祀的人员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众性的大型集会活动,参加祭祀大典的人员皆身着华服出席,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少数民族举行的庆祝自己本民族节日的活动有很大的相似性。祭日神、灵星和社稷神也是如此,这是关乎到东北先民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大事,因此在举行类此活动时,往往是公共性大型群体活动。
(二)自发性
不同史籍均记载,古代东北民族的先民好淫祀,“敬鬼神,多淫祠”[12]1815“俗多淫祠,祀灵星及日、箕子、可汗等神。”[9]6186“淫祀”一般是指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祭祀活动,由地方政府或者民间自行发起的民间性、区域性祭祀活动。淫祀的概念与公共性而言是相对的,在活动的范围、隆重程度以及影响力上,与祭天、祭日神活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史料记载,灵星、日神、箕子神、可汗神等均被纳入淫祀的范圍,对于史籍中未记载的其他的对象,是否有祭祀行为,我们不得而知。关于“淫祀”,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过度祭祀、频繁祭祀。例如,仅十月份,高句丽民族就有“祭天”和“祭隧神”两次大型国家性祭祀活动,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同时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浪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对经济、资源并不发达的民族来说,过度祭祀对国家发展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东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活动一种是由民族最高统治者组织并发起的,另一种则是地方或民间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发起的民间活动,二者之间是相对来说的,在祭天、祭隧神活动时,普通民众也会参与其中,祭灵星等活动时,也会有地方官员的身影。二者之间有时根据具体的祭祀对象和祭祀活动互相转化。
祭祀亲人属于自发性的社活动。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因此,在祭祀亲人以及自己的祖先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需要选择何时祭祀,并且,这种祭祀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与群众基础之上进行的,不管是最高统治者、贵族阶级,抑或是普通民众,对亲人的祭祀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
三、祭祀的目的、意义
祭祀和丧葬在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管是整个民族共同参与举行的祭祀典礼还是普通民众组织的自发性祭祀活动,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目的性。所有的祭祀活动都是东北先民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的,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政治目的。
东北古民族中的高句丽族在十月份有两场重大的全国性祭祀活动,分别是祭天和祭隧神。这两次祭祀应该是高句丽政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夫余族亦“以殷正月祭天,国中大会”。从这两个民族在祭祀时间的选择上也能窥其一二。西汉以前,中原人以十月为岁首,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十月又为丰收后的季节,此时人们正处于农闲,有较多的时间参与到各种祭祀活动中来。东北先民以十月祭天,可能是受到中原地区历法的影响,由后世子孙传承,同时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以及感恩自然馈赠人民谷物,在丰收后的时节举行祭天具有极大地现实意义。
东北古民族举行的祭祀活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对自然神的祭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统治者在政治方面的考量。统治者为维护自己对本民族的统治,使得本民族繁衍生息,借助祭祀的方式,把自己塑造成能够沟通天地、神灵的使者,同时扮演着“巫”的角色。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当自然力量起主导作用而统治者又无能为力时,为了安抚民众,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往往采取祭祀的方式,来稳定动荡的社会秩序,达到维持统治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公共性统一的大型祭祀活动,所有族人都能参与其中,无形中会增强其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东北古代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风俗,其中以丧葬文化和祭祀文化最為突出,其所祭祀的对象与中原地区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祭天与祭社稷之神,可能深受中原地区的影响。总的来说,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祭祀文化也不断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孙仁杰.集安高句丽碑识读[J].东北史地,2013,(3):50-53.
[2]梁志龙,靳军.集安麻线高句丽碑试读[J].东北史地,2013,(6):21-26.
[3]魏存成.关于新出集安高句丽碑的几点思考[J].东北史地,2013,(3):32-39.
[4]武宏丽,姜维公.东夷“十月祭天”习俗渊源考[J].北方文物,2017,(03):78-85.
[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李树林.吉林集安高句丽3319墓明神阙考释及相关重大课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2,(3):186-194
[11]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
[12]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作者简介:
吴西玲,女,山东泰安人,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