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策略

2023-07-21 09:17张芸
教育界·A 2023年16期
关键词:课后复习提质增效课前预习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性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稳步落实和“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双减”背景下,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成长问题,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设高效课堂是重中之重。基于此,文章结合实际,研究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质增效

作者简介:张芸(1986—),女,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实验小学。

“双减”政策指出,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字与几何的学科,同时具有抽象化、逻辑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且计算的过程较为枯燥,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差异,以及学生在认知方面的不均衡,都增加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难度。为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可以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等多个方面出发。

一、完善课前预习,筑牢知识根基

课前预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入作用。第一,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准备环节。数学新旧知识之间有连续性和逻辑性,良好的预习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和起点,便于教师把握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解。第二,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思维水平是不同的。为了让所有学生在课前达到基本要求,教师应该设计好课前预习环节。基于这两点考虑,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环节[1]。

“双减”背景下的课前预习如何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生活课前预习是一种新的思路与途径。生活课前预习是指在生活中体验知识,不要求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知识,只需要学生简单地体验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且大概的了解,以便积累必要的学习经验。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位置”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选定六个熟悉的人,再确定这六个人的家的大致方位,最后再将这六个方位放在一起比较,由此体验位置在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再例如,在教学完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时,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独自去从文具店购买铅笔、尺子、笔记本等学习用品,使学生初步认识一元、一角、一分的人民币。通过预习,学生能够感知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揭示自然规律的学科。要想学好这门课,就必须拥有较强的逻辑性。如果学生对某个数学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掌握得不扎实,往往会对这方面的知识体系产生认知偏差。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展开教学。小学生虽然年纪较小,认知能力不足,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生动有趣的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情境:三年级共有312名学生分成四批去游泳,平均每批有多少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总结“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两位。其次,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最后,每次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设计生活化课堂,展现“双减”主旨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元素引入,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遇到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时,懂得从生活化的角度去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应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轻松解决数学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的知识时,笔者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校园小超市”的生活案例,并就其中的盈亏现象进行详细讲解:当收入减去成本等于3000时,说明超市这个月没有亏损,还盈利了3000元;当收入减去成本等于0时,说明超市这个月既没有亏损,也没有盈利;当收入减去成本等于-300时,就意味着超市这个月没有赚到钱,还亏损了300元。这类小企业盈利亏损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轻松理解负数的概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高效课堂,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解释就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能够精准把握知识的呈现顺序与进程,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高效课堂还指向学生的学习,即当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时,他们的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从而顺利掌握知识,并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构建高效课堂,优化教学结构,并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构建开放式课堂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學中。实际上,课堂环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构建开放式课堂。开放式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其对学生的硬性束缚更少,其中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总体着重考查学生在发现与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开放式的课堂也让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家里找出长方体的物品,再带来学校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其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探索性质的作业,如让学生量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物品的长、宽、高,或是用卡片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等。这类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作业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新课知识,将传统课堂中的枯燥理论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而且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加强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种生活化教学同样也是“双减”政策下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

(二)应用小组合作模式

小组合作可以有效促进师生及生生交流,由此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走出教材,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班内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合作探究当地的公园数量情况,具体要求为:一是需要研究当地公园的主要位置、大小、门票价格及开放时间等问题;二是需要总结和整理研究的结果;三是需要将研究结果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展现出来。经过小组合作实践后,学生对当地公园的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将书本中抽象的统计知识具象化。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将课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为课堂学习提质增效。

五、巩固课后复习,完善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与课堂教学内容重复的复习作业,或是让学生将抄作业作为复习作业。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会觉得有趣,反而会失去对该学科原有的兴趣。此外,部分教师习惯应用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迷失在作业的海洋中。这样的作业设计在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与“双减”政策的要求背道而驰。为此,教师要减少作业量,设计多样化的课后复习作业。

作业多样化并不是指数量上的多,而是指复习作业内容的多样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来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多项作业,以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还可以设计分层作业,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让学生有层次性地完成作业。如针对低年级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设计“看图说话”的作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数学课本中某张配图的含义,或是为数学课本中的某张配图编一个数学故事,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图形知识自己设计一个有趣的物品。这种设计图形的课后复习,可以满足班内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都可以完成这项作业,而且能够取得不同程度的思维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还要带领学生整合课前、课中、课后的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首先,教师要把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作为有利的教材。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预学基础来源于课前预习经验,教师可以以此为脚手架引出学习内容,将课堂材料与学生经验相结合,抽象出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学导入要结合学生的前期经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元的教学资源,准备课堂上的材料,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他们的探索热情,使他们能够自主、自觉地学习和探索知识。最后,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既要注重作业的分层设计,又要注重作业设计的开放性,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六、设置亲子作业,助力课后发展

在小学教学中,家长的参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知识输入以及学生的单向接收是无法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的。只有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监督、引导学生,才能助力学生的课后发展。为了让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家长参与的亲子作业。教师在设计亲子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例如,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这一知识点后,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对相关计算公式的运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必须完成的基础作业设计上,教师可以要求所有学生在学完圆的面积后,完成课本上的基本习题,应用相关公式求出圆的面积。学生除了掌握常规习题外,还可以有选择地解决一些周长和面积相结合的问题。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试着解答一些课外拓展问题,比如“如果给你一根绳子,怎么能圈出最大的面积呢?”这样,学生在体验知识、应用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建议家长带领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数学知识。举例来说,在“圆”的作业布置中,教師可以让家长带领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汽车或者自行车轮胎的周长和直径,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测量方式。同时,通过相关数据,家长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计算轮胎的横截面积,并且思考轮胎的横截面积与车辆行驶舒适度的关系。

结语

“双减”政策的落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通过更高的管理水平,让学生得到发展。作为教师,给学生布置过多的机械化作业,无疑会消减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整合各方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学生作业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钱怡苹.辨析考证,提质增效: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几组关系的辩证处理策略[J].教育界,2020(46):46-47.

猜你喜欢
课后复习提质增效课前预习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微课视角下高师院校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七步教学法教学效果研究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
做好课前预习
“关注48个生活细节”活动之课后复习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