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核心技术缺乏之短板,从自主创新力不足、标准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质量提升的因素。
【关键词】承装备制造业;现状;质量提升;因素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4977.2023.02.056
Current Situ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and Factors Restricting Quality Improvement
XU Xiaodong
(Liaoning Inspection,Examination & Certification Centre,Shenyang 110036,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eakness of the lack of core technology,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suffici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low standard level,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Key words:equipment manufacturing;present situation;quality improvement;factor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发挥产业集聚效力,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推进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1]。
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上海已形成汽车等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具有较强加工制造能力和综合配套能力,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是以广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装备制造业集中地。电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一批优势产业项目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三是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制造業集中地。辽宁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包括了国家划定的装备制造业的全部8大行业的172种产品,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优势,柴油发动机、数控机床、远洋运输船舶、铁路机车及铁路设备、轴承等行业居于国内领先和国内市场主导地位。
四是以重庆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重庆市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是重庆市的第一支柱产业。四川省集聚着一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骨干企业,是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五是山东装备制造业集中地。山东是装备制造业大省,重型汽车、农用车等方面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山东正在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五大战略新兴装备制造业。
六是苏州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集中地。装备制造业一直以来是苏州的传统优势项目,苏州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善的制造体系。近年来,苏州市推进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响“苏州制造”品牌,涌现出昆山机器人、常熟智能控制、苏州高新区系统集成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发以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和智能控制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精特新”产品和“小巨人”企业。除此以外,以建筑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两大优势产业为主的湖南装备制造业,浙江、河南、河北、湖北、福建的装备制造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四十年来,我国通过合理布局装备制造业集中地和产业发展集群,使我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由我国生产制造的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而作为重工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世界银行的公开信息,2019年美国GDP高达21.43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名。
但是,如果看国民经济中最核心的部分——制造业所创造的GDP,全球制造业GDP最大的五个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到2018年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所创造的GDP则超过了4万亿美元,占全国GDP的30%,排在世界第一位。2017年美国装备制造业所创造的GDP约为2.173万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在全球排第二位。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更高,因此,中美两国制造业GDP的差距实际上仍在扩大。第三位是日本,2017年约为1万亿美元,占全国GDP的20%。之后就是德国的8054.58亿美元,占全国GDP的22%。中国制造业GDP超过了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GDP之和。实际上,我国制造业的GDP也占世界GDP的3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总量均跃升至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质量的生活消费品领域和中低端质量的机电产品领域。这些产品已经占据了世界很大的比例,但在高端制造领域、核心技术还有很多短板。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加工、工业机器人、光学、超高精度机床、顶尖精密仪器、PPPE大型挤压造粒机、加氢反应器、发电用燃气机轮机和工程器械,这10项世界顶尖核心技术还主要由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垄断[2],中国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仅有徐工依靠核心竞争力勉强进入前10,还有10名开外的三一重工在工程机械领域拥有一些核心技术,但其基础性核心技术基本上也是空白的。
中国制造业长期面临着“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依赖进口,这就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3.1基础科学研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一般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70%以上,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的,才被国际上普遍认可为创新型国家。目前我国首先是基础科学研究还很薄弱,一些关键部件、关键控制系统、关键材料等还存在基礎工艺薄弱、工程化水平不足的现象,国产的一些智能装备的性能和稳定性还难以满足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的需求,导致装备制造业研发受到影响和研发成本增加,这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美国、德国、日本等装备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基础科学研究还亟待提升。其次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不够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稀缺,原创技术少,对外依存度高,缺乏自主品牌,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整体发展陷入“增量薄利”的发展怪圈,从而使我国一些成套设备市场被外商占领,利润的大部分却被外商拿走。
例如,我国汽车生产能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在世界知名汽车品牌中还没有一个是中国的品牌,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也很小,国外品牌轿车占据着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一些合资汽车企业不但会以30%的资本及品牌技术拥有50%的股份,还会拿走70%以上的利润。
3.2高新技术产品少,研制国际标准数量低
一是高新技术产品少。目前,我国距世界发达国家以数字控制为主的信息化、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的自动化生产阶段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大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技术仍是以机械化为主,生产的中低档产品多,缺少高新技术产品,且生产的产品没有知识产权,缺乏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标准水平还不高。标准是话语权,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把争夺和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比如:欧盟就是通过建立更强大的欧洲标准体系来牢牢控制国际标准的制高点;美国则是要通过掌握更多的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委员会职务,达到确保美国在信息技术、健康、安全、环保等重要领域的竞争优势;日本则通过争夺国际标准化机构的最高管理层和技术层的领导权,以获得掌握信息技术、环保、制造技术等领域的话语权。尽管中国早已是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成为ISO的掌门人,但我国在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加之我们在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方面的短板,独立完成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数量还很低,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3.3产业结构不合理,可持续发展存在不足
一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体现在中低端产业产能过剩,特别是在先进装备的核心部件、高性能材料以及高技术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保障能力方面还不能得到满足,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中低端市场同质化竞争力不足,生产企业利润较低,很难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龙头企业。
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由于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而我国的一些装备制造业由于采取长期的粗放式发展,其在环境保护投入、环保技术开发、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等方面缺失,导致单位产品的能耗还高出国际水平和标准,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制造业强国之间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差距。
3.4科技研发人才匮乏,科技创新制机不完善
首先,从装备制造业科研人才上看,我国在装备制造业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人研发团队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还很薄弱,科研领军人才匮乏,熟练技术人才不足,使得一些关键技术和生产艺性问题还不能得以快速和有效的解决。
其次,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上看,一是我国的科技创新协同不够,没有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机制,我国65%以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60%的研发活动都不在企业,而是局限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产、学、研、用相互脱节,加之政策不到位、低效支持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一些科研单位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其结果却不适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更不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二是未有效建立起激励机制和项目失败的容错机制。对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攻坚的一些“卡脖子”技术,因风险大、攻关周期长以及存在不确定性,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够高,政府投入引导资金的投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三是没有形成国家、地方、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的协同支持体系,科研创新项目及技改项目的资金采取政府后补助拨款模式,没有有效组织私营企业、社会各种力量筹集资金,不利于调动私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对此,要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应建立集中全社会力量的科技创新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科研单位和企业协调互动的技术创新新格局。
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齐全,具有规模大、品类全、数量大的特点,近年来,尽管我国注重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特别是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通信设备等产业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高铁、航天及核电技术的高端制造业已成为中国工业响当当的三大名片;机电产品、工程机械、港口设备、数控机床等诸多装备制造行业的产销量也是跃居世界前列。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看到,我国装备制造业还有很多短板,在我国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推进专利技术、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积极研制国际标准,建立完善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努力掌控世界技术话语权,以创新驱动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发展,自主研发打造国之重器,使我国成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参考文献】
[1]徐东华.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
[2]高乔子.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短板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习论坛,2018(3):54-58.
【作者简介】
徐晓东,男,1963出生,高级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为标准化与检验检测。
(编辑:谢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