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管子的治民思想

2023-07-21 04:34朱维闯
今古文创 2023年27期
关键词:民本管子

朱维闯

【摘要】治民一词,在先秦古籍里已屡见不鲜。《管子》作为先秦时已有篇章流传的重要古籍,对于治民问题的探讨亦十分广泛和深刻。本文拟从治民的必要性、治民的方略、治民之意义三个层面对其加以探讨。治民之所以有必要,与民众本身的情性心性及民众对于国家与社会而言的重要意义密切相关;因而《管子》采取了“养民”“教民与依法和民”“顺民”“惠民”四种方略以治民。将治民思想放在更长时段和更广阔的背景里去考察,可以发现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管子》;治民;民本

【中图分类号】B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7-008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7.027

一、治民之必要性

治民之所以有必要,主要是由于民众对于国家与社会而言的重要意义,而《管子》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进而在其内容体例等诸多方面,都體现了这一点。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现存《管子》一书篇目第一即为《牧民》,西汉末年刘向也在其《管子书录》中提到:“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可见刘向在“条其篇目,撮其旨意”时已经认识到了民众在《管子》一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在《管子》一书里,民众是众多篇目立论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之一,比如在《管子·霸言》篇里有这样一句:“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民众是争霸的根本,如果不争取民众,那么国家就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是从国家争霸的角度出发的。《管子》认为民众是争霸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德义”“智谋”“兵战”“地形”“动作”在争霸方面的作用。对比《管子·牧民》篇中的“礼”“义”“廉”“耻”四维之作用,“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二维断绝国家才会陷入危险的境地。而民众这一“根本”断绝,国家立刻就危险了。可见民众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正因为民众对于国家争霸、施政等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才需要治理民众。

治民的必要性,也与人本身具有的特征是有所关联的。《管子·内业》篇认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即人本身是天地和合的产物。“天主政,地主平,人主安静”。即人具有主安静的心性。可见,从人的形体与精神两方面来看,民众本身是有和谐的基础的。而这一基础就给予了治理民众的可能性。如果说在《管子》的视域里,人之产生的“天地之源”与主安静的心性赋予了治民可能性的话,那么人的情性就是《管子》重视与强调治民的精神根源。《管子·禁藏》篇有言:“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即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情性。《管子·内业》篇认为人还具有喜怒忧乐欲利等情性,这些情性“贵贱所同有”,是扰乱人心性的根源。也就是说,喜怒忧乐欲利等情性与人主静的心性是构成矛盾的。毋庸置疑,民众是人的一部分。当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民众之情性以绝对优势压倒民众“主静”的心性,不仅伤及民众本身,也容易危及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管子》提出治民策略显然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治民之方略

《管子》一书既认识到了治民之必要性,那么采取治民之方略亦是顺理成章之事。《管子》中的治民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养民”,即保证人民基本的生活。《管子》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保证民众基本的生存需求,才能谈到其他方面的要求,这是治民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这一点。《管子》也提出了一系列保证人民基本生存需求的办法,主要包括重视粮食的生产与积蓄、减轻租税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管子》在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富民”的概念。《管子·治国》篇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管子·禁藏》篇还提出了一个富民的标准:“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则人有三十石;果瓜素食当十石,糠秕六畜当十石,则人有五十石;布帛麻丝,旁入奇利,未在其中也。”不扣除租税开支,自耕农平均每人有三十亩土地和五十石以上的粮食收获,就能达到国家与民众两相收益的地步。从这一层面来讲,《管子》一书虽说是以“富国”为主,但对于民众之利益诉求,还是希望在国富的基础上予以满足。从《管子》中所提及的“富民”标准来看,结合先秦时期极不发达的生产技术水平与较为频繁的战争状况,“富民”只能是一种理想。先秦时期的许多思想学派都提到了富民的问题。如《论语·颜渊》所言:“百姓足,君熟与不足;百姓不足,君熟与足。”《荀子·富国》说:“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无论是孔子以民众为本位的立场,抑或是荀子把国与民两相受益视作王者之治的标志,其实他们都绕不过富国这一现实问题。而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而言,富民只能是一种理想,追求富国才是切实可行之目标。虽然如此,《管子》一书所提出的“富民”,既反映了当时生产技术水平低下、战乱频繁的情况下一种先进的思想,也是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切实可追求的目标。

《管子》治民方略之二,在于“教民”与“以法和民”。在《小问》篇里,齐桓公问管子治理民众的首要问题是什么,管子回答说当粮食丰收、民众生活富裕的时候,民众易生骄侈怠慢,这时要“厚收善岁,以充仓廪,禁薮泽,此谓先之以事。”然后才提及到用礼乐教化民众、以刑罚惩治民众的问题;当遇到旱年荒年,百姓生活困难之时,要“发仓廪,山林薮泽以共其财,后之以事,先之以恕,以振其罢”。在谈到人的情性问题时,张连伟先生认为《管子》没有对人性进行狭隘的善恶二元式价值判断。“它的人性论只对人性问题做实然的观察和应然的分析,从人性的现实表现状态来看待、分析人性,从而得出结论。”推此及彼,在《小问》篇里,《管子》对于治理民众的问题亦是“从现实表现状态来看待,只做实然的观察和应然的分析。”为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总结。在治理民众时,第一步是了解民众的实际情况,即《管子》所云“知其疾”。第二步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关手段。民众贫乏时,自然是“养民”即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为先。在民众生活富裕时,民众“富且骄”,在此情况下《管子》认为要征收租税,然后用礼乐与刑罚并用的手段来教化民众。“其收之也,不夺民财”。其实就是在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情况下,向民众征收租税。即“先之以事”。如何保证事的顺利推行,要“随之以刑,敬之以礼乐,以振其淫。”换句话来说,就是向民众征收租税的时候,要礼与刑并用。归根到底就是,在保证群众基本的生活前提下,用道德与法律并重的方式来治理民众,即本文所提的“和民”方略之二,“教民”与“以法和民”。关于“教民”,《管子》在首篇《牧民》里,就已经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主要是“国之四维”关乎国家之存亡。这“四维”就是道德教化的四方面内容,即“礼义廉耻”。《管子》认为,要培养民众的“礼义廉耻”四维,就要从培养民众的“小礼”“小义”“小廉”“小耻”开始。《管子》对此作了特别强调,只有从小的地方做起,不断突破“度”,才能逐渐强化“四维”,最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礼义廉耻”四维皆备。关于“礼义”方面,《管子》还谈到了“礼有八经”“义有七体”。“八经”是指“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七体”是指“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撙诎”“纤啬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这是关于“饰八经以导之礼”与“明行以导之义”的具体做法和要求。达到了这个要求,“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然后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可见教民以“义”,对于治民,显然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礼之八经”也是同理。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或者做不到,那么参考礼之不行的后果:“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礼之不行本身就是对“和民”的一种破坏,这是显而易见的,而“民不和”,就容易危及国家的稳定,所以《管子》说国家因此而不乱,是没有听说过的情况。上文提到,《管子》在“先之以事”的情况下,是“随之以刑,敬之以礼乐”,这里强调了“法”之重要性。在《管子》里,礼与法是有密切关系的。在上古时期,“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所以圣王出,“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此时,圣王以教民。“名物处违是非之分,则赏罚行矣。”随着教化的推行,民众开始辨别名物,分清是非,于是法律开始推行。《管子·七法》篇说:“治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即要想治理民众,必须要给他们订立规矩与准绳。“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即要想移风易俗,需要教化民众。因此,“教民”与“以法和民”往往是并用的两个手段,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单靠刑罚的话,“不足以畏其意”,仅凭杀戮的话,“不足以服其心”;进一步容易造成“令不行”与“上位危”的局面;单凭教化的话,那么对于诈伪之民多多少少缺乏了一种强制手段,“奸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也是不利于治理民众的。

在“变俗易教”之后,《七法》说到了“布令必行,不知心术不可。”即发布命令保证必行,不知道“心术”是难以实现的。这提示我们,要重视民心,民心的具体内容就是民众普遍具有的“情性”与“心性”。具体做法是“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即民众害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民众害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民众害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民众害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这就是治民方略之三“顺民”,就是依据民众普遍的情性与心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根据民众“爱之则亲,利之则至”的情性,“设利以致之,明爱以亲之”。

治民方略之四,在于“惠民”。《管子》中的“惠民”就是对老、病、幼等社会困难群体实行“九惠之教”的具体措施。“九惠之教”包括“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老老”即指赡养老人,包括“子无征”“月馈肉”等多方面的优惠;“慈幼”是指爱护年幼的孩子,包括“无妇征”“予之葆”等多方面的内容;“恤孤”是指抚恤孤儿,主要包括“养孤无征”等方面的举措;“养疾”是指对失明、失聪、失声、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不能生活自理的,国家集中把他们供养在“疾馆”里;“合独”是指将鳏寡之人合在一起,并给予一定期限的免役权利;“问疾”是指国家设立负责“掌病”的官员,专门慰问病患;“通穷”是指在国都和城邑中设置专门“通穷”的官员,对于“有穷夫妇无居处”“穷宾客绝粮食”的情况,及时通报会得到奖赏,如果隐瞒不报就会受到惩罚;“振困”是指在灾荒之年,百姓困苦不堪的时候,需要及时宽松刑罚,开仓救災;“接绝”是指士与民众因国事和战事而死,国家会给予其“知识故人”一部分钱,用来祭拜他们。“惠民”之略其实就类似于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显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治民之第一步在于“养民”,即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不仅是治理民众的基础,也是保证国家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之一。在“养民”的基础上,《管子》提出了“富民”的理想,这是“养民”的更高一层次追求,对于后来之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治民方略之第二步在于“教民”与“以法和民”,即用道德与法律来治理民众,以保证和睦。这是确保“奸民”与“贼盗”不伤害民众的必由之路。在“教民”与“以法和民”的同时,要注意民众本身所具有的情性与心性的作用,并“因之利之”,这就是治民方略之三“顺民”。治理民众的第三步在于“惠民”,类似于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给民众提供一道安全阀,使其不致跌入深渊之中,这对于维持社会稳定,显然也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三、治民思想之意义

要想准确评价分析《管子》治民思想之意义,需要结合《管子》一书本身,并把它放在更长的时段和更广阔的背景里去综合考察。其一,在《管子》一书里,治民思想就集中体现为管子的牧民思想,用“牧民”一词似乎也更为贴切一些,《管子》开宗明义第一篇即为《牧民》。这篇文章之所以用“治民”而不是用“牧民”,一是考虑到“治民”一词更为中性,而“牧民”中的“牧”,最开始的词义即带有管理、约束、圈养之义,从这一语义出发,李长泰先生即认为“牧民”是把民众视为相同于牲畜的对象来进行管理约束,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民本价值观,显然及不上“治民”一词的中性意义;二是考虑到“治民”一词包含性更广,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管子》一书体例庞杂、内容丰富,单是牧民思想一词,似不能体现《管子》这一文本里治民思想丰富的内涵,单从“牧民”这一词义角度来看,就是如此。其二,将《管子》一书所体现的治民思想与其他先秦诸子的有关思想作比较,以国与民的关系为例,先秦诸子对它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孔孟之道更强调民众之地位,将其放在君主之上的层次上来加以论述,荀子则是把国与民的关系分为四个维度,其实亦是治国的四个层次,最上层即是国与民两相受益,次一等是士与国受益,再次一等是大夫与国受益,最后一等才是只有国受益。从这四个层次来看,荀子看待国与民的关系其实是有一种辩证性的思维,而到了更为务实的法家那里:“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赀。”可见法家在国与民的关系里,根本不重视民众本身的重要性。从更长时段来看,治民的思想、手段与策略其实一直在进步,如明代王廷相的《御民篇》,在强调民众生命的重要性及人欲的合理性之外,提倡“御民以道不以术”,对比《管子》更多的用术来治理民众而言,显然是一种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浩东.浅析《管子·牧民》中的法律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汉字文化,2020,(11).

[2]袁岳,沈尚武.《管子·牧民》治国安民之道及其当代意义[J].管子学刊,2013,(2).

[3]张明辉.《管子》经济思想中的牧民之道[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秘书处.管子哲学经济思想与当代经济问题——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全国第七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阜阳: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2.

[4]黎翔凤,梁运华.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蒲霞.《管子》与立国之“度”[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秘书处.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阜阳: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4.

[6]董豪.齐、鲁民本思想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7]李长泰.论牧民与御民的民本政治价值论分野[J].管子学刊,2017,(3).

猜你喜欢
民本管子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
滚球游戏
试论洪遵的生平和著述
搞不定的水管子
《管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管子》经济思想今析
从民本思想到执政为民的传承和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