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婷
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角色游戏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对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和优良的品德、发展幼儿的语言和动作、提高幼儿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显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模仿与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教師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幼儿适当指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其行为随意性较强。教师要在掌握小班幼儿发展水平、游戏特点的基础上,运用适宜的角色游戏指导策略,针对不同幼儿的游戏行为表现,为他们提供科学而有效的指导,让幼儿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角色游戏,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社会能力的发展。本文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针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策略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一、角色游戏概念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他们熟悉的角色,模仿对象主要是教师、家长、伙伴等。
角色游戏强调游戏中幼儿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小班幼儿对玩具和模仿成人的动作很感兴趣,但角色意识较差,主要表现为重复操作、摆弄玩具;和同伴缺少互动;喜欢和同伴玩相同或相似的游戏。
二、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在本文中,笔者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表格,包括“班级”“日期”“记录者”“观察内容”“观察对象”“幼儿行为”“分析策略”等内容,并以所在幼儿园三个小班为观察对象,重点记录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这种表格式的观察方法结构严谨、方法明确、内容清晰,记录起来简洁方便,能达到较好的观察效果。
(二)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指研究者搜集、鉴别和整理文献,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笔者对文献研究法的运用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分析和准备阶段,即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自身准备检索的课题要求与范围,确定课题检索标志(确定所需文献的作者、文献类号、表达主题内容的词语和所属类目),进而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等。二是搜索阶段,即搜索与所研究问题“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策略”有关的文献,从中选择可用的资料,按照适当顺序阅读,并以文章摘录、读书笔记等方式收集材料。三是加工阶段,即通过对文献的整理、解读和分析,剔除重复、过时的资料,保留全面、完整、深刻以及正确阐明所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
三、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在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需学会观察幼儿并依据观察到的信息作出理性判断,为幼儿提供相应指导,这是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有效途径。以下是笔者在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一)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支柱
幼儿往往在看到新奇的游戏材料后,会产生联想和做游戏的愿望。不同年龄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求有所不同。教师应在观察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对游戏材料使用情况的基础之上,适当调整游戏材料的投放,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以下是观察记录一:“娃娃家”游戏。
在“娃娃家”游戏中,卧室里摆放了床、娃娃、梳妆台、木梳、头饰、夹子;厨房里摆放了锅、碗、碟子、勺子。阳阳在卧室里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最后拿起木梳梳着自己的头发。定定在厨房里拿起锅左看看、右看看,不停地摆弄着,不一会儿,他把碗和碟子都放到锅里,嘴里嘟哝着“我要烧条大鱼”。琳琳看定定玩得这么开心,就去抢锅,定定不让,琳琳“哇”地大哭了起来。
在上述游戏中,幼儿对丰富的游戏材料充满了好奇,兴趣十足,但他们都专注于自身,与同伴的交流较少。对小班幼儿而言,新颖的游戏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能够有效地激活他们的游戏动机。同时,这一年龄段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从而出现争抢游戏材料的情况。对此,在游戏中,教师要注意为幼儿提供各种游戏材料,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此外,为避免幼儿争抢游戏材料,教师应注意减少同一时期内提供的游戏材料种类,但是要增加数量。
(二)生活经验是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的内容就越充实、新颖。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和幼儿园的生活见闻。因此,为了充实角色游戏的内容,教师一方面要在日常教育活动、生活活动和娱乐活动中,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开阔幼儿的视野,加深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印象;另一方面要指导、协助家长安排好幼儿的家庭活动,丰富幼儿的见闻。以下是观察记录二:“美发屋”游戏。
乐乐是一名理发师。客人一进门,乐乐说“欢迎光临!”之后便请客人坐到了椅子上,然后拿起梳子和剪刀为客人理发。客人坐在椅子上,而乐乐不停地重复剪发的动作。过了一会儿,乐乐离开了美发屋,选择到点心店摆弄点心了。
从上述游戏中可以看出,乐乐的角色意识不稳定,模仿的动作内容重复、情节单一。基于此,在活动前,教师应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和拓展角色游戏的情节。在活动中,教师应以玩伴的身份适时地介入游戏,丰富游戏内容,拓展游戏情节。在讲评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再现游戏过程,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讨论角色行为和游戏情节,提高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在家园合作方面,教师应请家长利用双休日带领幼儿进入公共场所,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们的活动,使幼儿了解不同角色的行为,丰富生活经验。
(三)角色游戏可以促进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角色交往和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表现,如语言、动作、形象等。扮演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幼儿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初步体验。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下是观察记录三:“孤单的小馄饨”游戏。
姗姗拿着锅和勺子十分投入地烧着饭菜,不一会儿,就看见锅里装满了由塑料积木代替的“食物”。她把用香酥纸做的“小馄饨”放在小碗中,又乐此不疲地用另外的小碗盛了“饺子”和“汤圆”,一会儿,小小的桌子上摆满了小碗。坐在一旁的“姐姐”静宜说:“娃娃要吃奶了。”她拿来一个大的奶瓶,端坐在垫子上,一手抱着娃娃,一手轻轻地将奶瓶朝娃娃嘴里送。姗姗叫静宜吃馄饨,静宜没有理她,继续喂娃娃,姗姗只能自己先吃。而此时,“爸爸”旭捷则自顾自地在一旁摆弄饮水机。
3岁幼儿的发展特点是初步萌发自我意识,直觉行动思维表现突出,他们学习和游戏的内容是模仿真实的生活实践。这一阶段的幼儿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而且喜欢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爸爸、妈妈。在上述游戏活动中,三名扮演不同角色的幼儿单独活动,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才开始分工合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意识不强。因此,在游戏初期的交流、分享环节,要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为主,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师可以投放一些半成品材料,以推动新的游戏情节发生,为幼儿的合作创造条件。
(四)教师的观察指导可以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在需要时,教师为幼儿提供指导,参与游戏、扮演角色,有助于丰富游戏内容,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以下是观察记录四:“车祸”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天天扮演的是出租车司机,只见他开心地开着小车,来往穿梭。突然,明明开着小车飞快地冲了过来,把天天的车撞了一下,导致天天摔倒在地。虽然天天没有受伤,但他还是委屈地一边哭,一边向教师告状:“明明刚才把车开得很快,把我撞倒了。”“什么,是出车祸了呀!”教师表现出紧张的样子,“那可不得了,你一定受伤了,很痛吧?老师要赶紧送你到医院检查。明明,快来帮忙呀!”教师和明明扶着天天来到了“娃娃医院”。“医生,快给天天检查一下,他刚才出车祸了,是明明把车开得太快,把他撞倒了。”教师大声说。一旁的明明脸上露出懊悔的神情。涛涛医生让天天躺在病床上,一边为天天检查身体,一边责怪明明:“你呀,一点也不遵守交通规则,为什么把车开得这么快?你看,天天的腿都断了。”说着,他用手抬了抬天天的腿说:“不行,得住院开刀做手术。明明,以后开车要慢一点,记住了吗?”明明点头说:“我下次一定注意,慢一点开。”
幼儿喜欢在教室里你追我赶、打闹嬉戏,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甚至受伤。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许多教师往往采用千篇一律的说教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部分幼儿会在当时认错,但之后又忘记。在上述游戏中,教师通过亲自参与角色扮演的方式教育幼儿,提醒幼儿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常见问题
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角色游戏水平不高,他们在角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小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与同伴的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他们更多地依赖游戏材料进行游戏,满足于对游戏材料的摆弄,并没有进入游戏情境。此外,小班幼儿喜欢玩和同伴相同的玩具或相似的游戏。
第二,角色意识薄弱,游戏情节单一。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常常不能专心扮演自己的角色。小班幼儿对模仿成人的动作感兴趣,但模仿的动作总是重复,以致游戏情节单一,久而久之,他们就对游戏失去兴趣,注意力发生了转移。
第三,缺乏社会性交往和合作意识。小班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通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缺乏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愿。因此,在游戏中,他们既不与同伴合作,又不与同伴分享。由共同目的所驱动游戏中的同伴交往,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第四,游戏中缺乏规则意识。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意识较差,他们往往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进行游戏,比较任性,缺乏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五、针对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见问题的指导策略
(一)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对具体直观的游戏材料有极大的兴趣,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创设主题游戏情境,为小班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以激发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兴趣。同时,教师应保证每一名幼儿都能拿到玩具,避免幼儿因玩具发生争吵,以保证游戏顺利进行。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应为每一名幼儿提供一个布娃娃,满足幼儿扮演爸爸、妈妈角色的愿望。在游戏中,教师需根据主题投放相关的游戏材料,如玩具电视机、茶几、电脑、奶瓶、洗漱用品等,这些游戏材料颜色鲜艳、摆放平稳,便于幼儿操作,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二)以角色身份与幼儿交往
教师可以扮演与幼儿平等的游戏角色,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自己的角色语言和游戏为幼儿作示范。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由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动作到综合动作,逐步深入,引导幼儿把自己的动作、语言和角色联系起来,使其逐步产生角色意识,进入角色扮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交往情境,鼓励幼儿相互模仿,肯定他们有意义的游戏动作和简单的交往行为,强化幼儿集体游戏的体验。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幼兒的游戏情况,根据幼儿的需求,随时增减与游戏主题相关的游戏材料,推动游戏情节进一步发展。教师可在活动室的一角摆放一个百宝箱,收集一些半成品和废旧物品(如易拉罐、饮料瓶、纸盒、挂历纸、橡皮泥等),方便幼儿寻找替代物。如在“快餐店”的游戏中,幼儿发现鸡翅不够,便临时用百宝箱内的橡皮泥捏了一个,推动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三)加强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
角色的职责及其相互关系,是角色游戏的重要规则,也是反映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指标。刚开始游戏时,幼儿往往独自摆弄和操作玩具,他们不注意其他角色的行为,只关注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很少发生社会性交往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加强与其他角色之间的联系、交往,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需要注意的是,游戏中角色之间的联系应是自然的联系。为了联系而联系,或强制幼儿去联系,结果都只会破坏游戏效果,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发现“医院”没有病人,就让“餐厅”老板带员工来体检,结果“餐厅”游戏被迫中止,而“医院”又出现了病人排队等待体检的现象。这种做法破坏了角色游戏原有的主题,导致大部分幼儿失去了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角色游戏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种游戏规则。内部规则是角色本身的职责和角色间的相互关系,如医院的护士应听从医生的安排,不得擅自给病人打针、吃药等;外部规则是开展游戏必须遵守的游戏常规,包括不干扰他人的游戏、游戏结束按照类别收放玩具、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卫生等。在内部规则方面,幼儿有时会做一些角色职责以外的事情,或不理解角色间对应的关系,这是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不丰富、对角色的体会不深刻造成的。对此,教师要引导幼儿明确角色的职责,按角色间应有的关系行动。在外部规则方面,幼儿对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往往更加乐意接受,因此教师可引导幼儿共同制定和完善游戏常规。
结语
本文采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观察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分析了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幼儿园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角色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会仔细观察和分析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再对症下药。同时,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云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