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姝婷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呼吁实践、崇尚人文”,通过构建活动型课堂,让学生从中探索新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构建完整性、系统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结构,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训练学生学科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使其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扎实化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实效性。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活动型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活动型课堂符合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和标准。在教育事业发展之中,要把“培育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作为核心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荣誉感,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综合能力。同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课程改革,围绕“立德树人”来开展课程活动,明确办学方向、教育方向,满足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水平。可见,构建活动型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二)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提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要求结合“立德树人”实现思政教育的入课堂、进校门、进教材,实现学科教学的改革,培育学生良好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之中,主要重新定位了课程改革,认为培育核心素养需要重视素质教育,要围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创新实践来开展课程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打造活动型课堂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来熟练记忆概念知识、理论知识,展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实践性特征、人文性特征、思想性特征,为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效抓手。
(三)体现课程未来发展新方向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中,能够体现课程未来发展新方向,实现生活与学科理论知识的融合,保证教学逻辑和生活逻辑的一致性。让学生在掌握、记忆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积累更多的生活技能和经验,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将来参与社会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做好准备,塑造学生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品悟、体验的课程,通过构建活动型课堂,能够转变传统课程教学中“学生被动记录、记忆,教师盲目灌输”的方式,而是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导向,探索更多新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理想化的课程学习体验,促使课程教学的改革和优化。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活动型课堂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中,通常用“知识讲授式”的方式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充当“知识传授”的角色,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难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构建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能够把“话题、主题、议题”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资料、参与课堂活动,在陈述观点、资料搜集中强化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只有遵循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才能够让学生“亲力亲为”式解决问题、探索知识,从中总结、归纳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其中教师则成为道德与法治活动课中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角色。如在《感受经济改革》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国内不同类型产业发展速度”作为主题,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与探究,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汇总知识、提出观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效。
(二)选材针对性的教学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落实、渗透“立德树人”任务,让学生坚定政治方向,培育学生积极、正向、健康的情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社会理解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中,需要把素材、议题、案例作为构建活动型课堂的切入点。因此,教师要遵循选材针对性的教学原则,选择一些具备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和素材,培育学生坚强的国家意志,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道路。同时,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特别是一些哲学知识,学生往往采用机械式背式的学习方式,无法取得理想化的学习成果。教师只有选择切当、优质的案例和素材,才能够让学生通过关联生活元素来理解知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政治认同感,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效率和质量。
(三)议题生活性的教学原则
在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议题生活性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富有趣味的真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作为阐述知识的切入点,让道德与法治课本知识更为具体化、生动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培育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同时,在构建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时候,教师不要随意化选择案例、素材,而是要关联生活设定“问题串、议题包”,杜绝让课本知识脱离现实生活,要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期间,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获得理想化的学习体验。如在《同住地球村》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国际新闻,让学生对国际形势、经济发展趋势来进行讨论,让课堂知识关联社会生活,由社会生活回归课堂活动,展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生活性、实效性、时政性特征。
(四)活动开放性的教学原则
在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时候,教师要遵循活动开放性的教学原则,不再把教育活动局限在教室和校园之中,而是要拓展学生的活动范围,让学生在真实体验和探究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开展互动式小组活动,还可以通过模拟情境、模拟法庭、社会课堂、议题式教学、翻转课堂、情景剧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中,利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来剖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用鲜活事例来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思想启发,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活动有效性。另外,在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时候,教师要遵循实践创新性的教学原则,让活动型课堂富有创意、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盲目模仿式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培育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活动型课堂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活动型课堂教学目标
在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期间,要想取得最佳、理想化的活动成效,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型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启发、引领下,有导向参与课堂活动,明确重点、难点道德与法治知识,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要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围绕目标引领学生在活动型课堂活动中去探索和实践,扎实化、灵活化掌握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逻辑性。因为任何目标实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攻克一个个小目标之后才能够实现大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拆分教学目标,引领学生来梳理、整理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教师在设计活动型课堂教学目标期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围绕教材中的主题设定目标,如家国情怀、国家认同感、法治意识、规则养成、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品德修养等,以此训练学生学科思维能力、事物辨析能力,促进实际生活和课程实践活动的融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效率和质量。另外,教师在构建活动型课堂期间,除了要明确教学目标,还需要灵活选择活动资源,增强活动资源的进阶性、有效性、有序性,贴近学生生活选择活动资源,促使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社会时政热点事件、案例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
(二)多样化选择活动型课堂的活动形式
在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时候,教师要多样化开展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活动中拥有独立辨析的意识、能力,获得良好的真实体验,促使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融合,提高课程活动质量。
1.情境式活动。
在构建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开展情境式活动,将更多新颖独特的社会素材和生活素材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改变以往只关注知识传递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情境式活动中获得深刻的感悟、感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比较多,教师要在传授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展示国家意志,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育人、德育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视频情境、漫画情境、图标情境等方式,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从中传递正能量、主流价值观,引领学生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学生学科实践素养。如在《法律在我们身边》课程活动中,“法律的特征”知识点较为抽象,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有关法律、校纪校规、道德方面的视频、图片,让学生正确区分法律行为规范、校纪校规、道德的不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认知和记忆。
2.辩论式活动。
在构建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期间,教师要积极开展辩论式活动,让学生大胆、积极发表自己新颖的观点和看法,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辨析能力,使其更为扎实化掌握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学生在辩论式活动中,能够寻找支持自己辩题的知识、观点,无形之中重构、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结构,营造活跃有趣的活动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辩论式活动中,教师要灵活调整辩题的难度,如果难度较小则无法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如果难度较大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科学设定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索。如在《单音与和声》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设定正反方辩题“死守规则才是最重要的,无视规则是胡闹”“修改规则比较重要,大家满意才是最好的”,通过设定以上辩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正方、反方辩题,并以小组的方式搜集资料、提炼观点,而后学生之间相互辩论。在此期间,教师要加以正确指导,避免出现偏离辩题的情况,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训练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
3.角色扮演式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活动型课堂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吸收和内化知识,养成良好的课堂参与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现实体验感,获得深刻的领悟和思考,强化对道德与法治课本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拥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质。同时,开展角色扮演式活动,能够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其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主动关心社会事件、现象,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为准则,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关心他人》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设定“我是小记者”角色扮演式活动,有的学生扮演被采访对象,有的学生扮演记者,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案例开展采访活动,以此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在实际体验中复习、应用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实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构建活動型课堂评价体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灵活构建活动型课堂,还要注重构建活动型课堂评价体系,以此来评估活动型课堂的开展质量,强化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改变之前应试评价、单方面评价、单一评价现状,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得到成长和提升。
活动型课堂评价体系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也可以成为活动型课堂中的评价者,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监督,积极补充其他学生的议题、观点,在合作、探讨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记忆。教师要在构建活动型课堂期间,开展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差别性评价等,不再只评价学生是否全面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要针对学生在活动型课堂中的表现展开评价,如活动参与意识、知识应用意识、道德价值观、团队协作能力等,由之前的“育分”转化为“育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任务,提高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要通过差别性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现状,对学生加以正确、全面、及时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教师要通过构建活动型课堂的方式,让学生一边探索、一边创新、一边实践,深化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知识的自主性,形成良好的活动习惯、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的综合化、个性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