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红 黄少华
【摘要】 目的 研究并探讨在初次无偿献血者中予以一对一护理模式对其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 2022年12月在血站初次参加无偿献血的60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中的无偿献血者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一对一护理,对比组间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并对比两组关于自我管理能力、舒适度、心理等方面的指标。结果 一对一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无偿献血者的总依从率为93.33%,与对照组中无偿献血者的73.33%相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偿献血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2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明显增高,而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无偿献血者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心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偿献血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偿献血者初次献血时,对其开展一对一护理可切实增强无偿献血者对于献血工作的配合度,提升无偿献血者的舒适度,促进无偿献血者不良情緒消除,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无偿献血;初次献血;一对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15--04
无偿献血作为社会公益行为,近年来,随着社会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加上人们关于公益的意识增强,无偿献血这项公益活动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参加无偿献血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为补充血库、丰富血液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1-2]。但由于无偿献血者在初次献血时对于无偿献血的流程及注意事项了解不足,无偿献血者在心理方面易出现负性情绪,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导致献血者出现不适感,对献血的配合度受到影响,不利于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3]。为确保无偿献血者初次献血顺利完成,需要护理的密切配合。常规的护理措施在针对性方面相对缺乏,而一对一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强调在护理服务时的一对一形式,这种护理模式根据个体化差异施护,护理的针对性更强。本研究对初次参加无偿献血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一对一护理干预,探讨一对一护理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2年1月- 2022年12月在血站初次参加无偿献血的60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无偿献血的要求,初次参加无偿献血;成年人,年龄18~55周岁;在献血前对献血方法有所了解,自愿接受献血。排除标准:在无偿献血时伴有认知和精神方面的障碍;合并器质性病变;营养不良。按组间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19~48岁,平均32.69±6.25岁;男17名,女13名。观察组年龄20~49岁,平均32.98±6.13岁;男16名,女14名。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项目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征得了无偿献血者同意。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无偿献血者在初次献血时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结合图片、视频向无偿献血者阐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为无偿献血者科普献血流程、献血前后及献血时的注意事项,嘱咐其遵照规范配合采血工作。
1.2.2 观察组 选择一对一护理模式,结合既往无偿献血者在初次献血期间所遇到的护理问题,为无偿献血者制定护理方案,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对无偿献血者开展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含常规护理措施和以下措施。
(1)心理护理:与无偿献血者之间加强沟通,向无偿献血者说明心理护理的作用,讲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强调其社会价值,再深入沟通,给予无偿献血者鼓励,让无偿献血者自由表述内心所想、所思、所虑,认真记录无偿献血者的表述,对于无偿献血者表述过程中透露的心理情况开展分析,对于无偿献血者是否在心理层面出现问题进行判断,如在心理层面出现问题,与无偿献血者一同分析其原因,再对于心理层面的问题进行相应的疏导,告知无偿献血者适当献血不会对献血者的身体造成损害,反而可对献血者的骨髓造血功能进行改善。
(2)采血细节护理:采血前,再次向无偿献血者重申无偿献血的意义,强调无偿献血的安全性,在等候室内安装电视机等设备,为无偿献血者播放视频、音乐,使其放松身心。采血时,选择具有丰富静脉血液采集经验的护士进行采血,对无偿献血者进行适当地安抚,引导无偿献血者按照规范配合采血,确保一次穿刺采血成功,如在采血时发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对异常情况作出处理。采血后,将针头拔出后让无偿献血者用无菌棉球对采血穿刺点进行按压,持续15分钟左右,并让无偿献血者在原地休息30分钟,对无偿献血者的面色进行观察,确认无偿献血者未发生不良反应后嘱咐其在献血后的3天内避免进行激烈运动,还需适当增加饮水量,再让其自行离开。
1.3 观察指标
(1)依从性:根据无偿献血者是否遵照规范配合献血工作对其依从性进行评价,当无偿献血者自觉遵照规范配合时即完全依从,当无偿献血者在督促后遵照规范配合时即部分依从,如经过督促后无偿献血者仍不遵照规范即不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观察例数。
(2)护理满意度:护理结束后,由无偿献血者对于血站护理服务进行评价,应用自制满意度问卷,问卷满分100分,0~59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满意,81~100分为很满意。满意度=(满意+很满意)例数/观察例数。
(3)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应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估,量表包含4个方面,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掌握度,单方面的分值从最低的0分到最高的100分,得分越高,则无偿献血者的自护能力越好。
(4)舒适度:采用一般舒适度量表(GCQ),量表对于28个条目从1分计到4分,总分值范围28~112分,分数越高,舒适度越高[4]。
(5)心理状态:利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无偿献血者开展评估,量表的总分均控制在最高100分,分数越高,意味着心理状态越差[5]。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献血者依从性比较
一对一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无偿献血者总依从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献血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无偿献血者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掌握度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无偿献血者上述自我管理各个方面的能力分数均明显增高,但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20.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献血者舒适度和心理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无偿献血者无偿献血者舒适度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无偿献血者在舒适度、焦虑、抑郁方面的测评结果均有明显的改善,但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无偿献血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无偿献血者是指在自愿情况下无偿参加献血工作的健康适龄公民,无偿献血者捐献出的血液是临床血库的重要来源,可用于临床多种疾病治疗[6-7]。无偿献血属于公益事业的重要内容,其社会意义得到了广泛认可,随着人们对于公益事业的了解越来越多,自愿参加无偿献血工作的志愿者越来越多[8-10]。然而,由于无偿献血者初次献血时缺乏经验,对于无偿献血中采血环节的了解不足,在采血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于采血产生抵触,甚至不按照规范配合采血,还容易在采血时和采血后出现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对于采血工作的顺利完成造成严重干扰。因此,为保证无偿献血者初次献血成功,对无偿献血者开展护理干预具有其重要意义[11-12]。
通常,在常规的护理方案中,关于护理措施往往存在不足之处,对于无偿献血者初次献血期间诸多潜在或存在的护理风险未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后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故这类护理措施还需进行完善。一对一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逐渐广泛用于护理中,这种护理模式主张将服务对象定为护理服务的核心,在护理方案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始终围绕着护理核心,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个体化差异,尊重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相比于常规护理措施,一对一护理模式下的措施弥补了常规护理措施针对性不足这一局限性,同时,一对一护理在落实护理措施时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可使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无偿献血者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测评分数高于对照组,并且与对照组比舒适度评分更高,心理测评分数更低,说明一对一护理对于初次参加无偿献血的志愿者而言可起到增强配合度和自护能力、提升舒适度、改善心理状态等多重作用。
综上所述,在无偿献血者初次献血时,对其开展一对一护理可切实增强无偿献血者对献血工作的配合度,提升无偿献血者的舒适度,促进无偿献血者不良情绪消除,并有降低献血不良反应,提高满意度的趋势。
4 参考文献
[1] 卢玉香.无偿献血者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197-199.
[2] 杨晓霞,许燕花,陈建彬.认知干预结合优质护理在初次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22,44(1):164-165.
[3] 李浩,马清杰.高校大学生初次无偿献血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22,35(5):555-557.
[4] 朱丽霞,高凤莉,罗虹辉,等.舒适状况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3):57-59.
[5] 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6] 毛晓芳,黄亚新,杨荻青.优质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献血依从性和体验感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10):145-147.
[7] 张业.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34):123-125.
[8] 齐清,赵廣超,栾建凤,等.优质护理服务对无偿献血的干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10):5-7.
[9] 周宝华.无偿献血过程中人文关怀护理管理提升献血体验[J].新疆医学,2021,51(5):601-603.
[10] 郭荣.心理护理对无偿献血者焦虑情绪和献血不良事件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3):77-79.
[11] 韦秋.首次无偿献血者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6):152-154.
[12] 王峰.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153-155,160.
[2023-04-22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