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双
摘要:事件系统理论在2015年被提出,该理论将事件的研究纳入了管理学范畴。事件系统理论有成熟且被认可的量表,可定量测量。文章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包括事件系统理论的提出、定义解释、维度分析、该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为进一步应用事件系统理论提供方向和参考。
关键词:事件系统理论;组织层面;个人层面
一、事件系统理论的提出
事件系统理论的提出在组织科学中的两类理论范式中(Mohr,1982)。其中变异导向理论(variance orientedtheoretical paradigm)主要针对实体对象内部与特征之间的关系,将特征转变为变量进行统计并计算相关性,这种形式主要受对象内部特征的影响,但现实中,每一个事件的发展是存在其动态影响的(Rescher,1962),过程导向理论范式(process oriented theoretical paradigm)反映了关于谁、怎样和为什么发生的问题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Langley,1999),这一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事件系统理论综合并发展了两种理论范式,研究事件中事件时间、空间和强度方面本身的属性以及三者结合后发展过程及结果。
二、事件系统理论的定义
事件系统理论(Event System Theory,EST)是在2015年提出的,它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 Morgeson、Mitchell 与 Liu Dong 教授发表在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学术期刊中,该篇事件系统理论的论文也在 2016 年获得了 AMR 期刊的最佳论文评比亚军,事件系统理论用来解释事件对相关实体(个人、组织等)的动态影响,同时也提出在管理学中对事件系统理论的应用(Morgeson,2015)。2017 年,刘东和刘军教授在《管理学季刊》中发表了事件系统理论原理及其在管理科研与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将事件系统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及事件测量和量表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事件系统理论在管理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事件系统理论定义为:将实际存在的事物定义为任何明确可表示的事件,将事件定义为强调事物的外在动态经历,其内容包括起源于事件的内、外部,并可在各个事件之间产生互相影响,但仅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Morgeson et al.,2015)。对事件进行描述时,可以通过报告、记录、行为观察来进行测量,如果要测量事件的影响,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
將事件最终进行量化分析时需要将查阅发生事件的档案记录、网络报道等一些资料按照相应指标进行归纳整理。
三、事件系统理论的三个维度
事件系统理论中,事件分为三个维度:事件强度、事件时间、事件空间。
(一)事件强度
事件的强度是事件系统理论中评判事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关键事件的强度。每天都会发生很多的事件,只有突出的事件才能被当作事件进行研究(Nigam & Ocasio,2010)。在平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每一天都在发生的事件,只有当事件比较突出时,才不会被忽略,只有事件为关键事件时才能引起组织的注意,如何判断是否为关键事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判别,包括新颖性、颠覆性、关键性,通过最终的分析结果来判断事件是否属于关键事件,需不需要组织重点考虑(Morgeson,2005;Morgeson et al.,2015)。
事件新颖性(Event Novelty)主要是评价事件是不是刚发生的事情,它与曾经发生的事件是否有关联,该事件的发生是不是偶然的,还是有规律地发生(Lee & Mitchell,1994)。当此事件新颖性得分较高,证明与过去行为之间关联度少,对于此类事件,组织需要重新调整和应对(Liu et al.,2017)。
事件颠覆性(Event Disruption)主要是评价事件的发生对组织的外部环境产生了影响,需要进行重新改变策略应对,打破现有的处理方式,颠覆性是环境情况的非连续性造成的(Hoffinan & Ocasio,2001)。当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时,颠覆性事件对于领导在组织中呈正向影响,应对模式的调整可产生新的行为特征(Liu et al.,2017,Morgeson,2005)
事件关键性(Event Criticality)主要是评价对组织的影响程度的,也决定了事件之间处理的优先顺序,随着事件的影响,事件关键性越大,其对组织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处理事件时就需要及时优先处理(Morgeson & Detue,2006),因此事件越关键,越有可能促使新的事件发生,组织中可能改变资源和技术以及人才的分配。
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包含事件的时间、空间和强度,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事件的强度,同时事件时间和事件空间也可单独产生作用(Zhang & Zhuang,2017)。
(二)事件空间
事件空间是指事件发生的空间上的起源、如何传播,怎样扩散,有没有和其他事件发生相关。发生事件后其空间上的扩散方向、形式不同,其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以事件在组织中的起源为例,若事件起源为组织层面,其扩散向四周传播,组织层面越高,传播得越广泛,被波及的个人越多,影响也更大。因此事件的传播可以看出,即使是组织中的个人发生事件,也会向组织其他人传播,事件是可以跨层级传播的,如果是同一层级传播水平方向为事件的距离,如果是跨层传播,要用垂直方向的距离代表(Morgeson,2005)。
(三)事件时间
事件时间包括发生时机、持续时长、强度变化三个方面。事件发生时机取决于对于组织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对此类事件是否重视,是否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其战略策略不同,资源的调配也会不同,事件出现的时机可以对整个事件的强度和结果产生影响。事件发生后,其影响不会一直增大,也不会一直不变,因为事件就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如某煤矿企业的一次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在发生后受到国家、行业及媒体的持续关注,事件强度达到最大,当事故处理结束,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经过停产整顿、重建等方式,最终企业在国家及行业等的帮助下解决了此次事件,企业和员工也都从阴影中恢复过来,至此随着时间推移,空间的改变,事件影响强度也会逐渐减弱。因此,有学者概括了强度变化的情况,当强度变化越大,对事件的影响越大,若事件的起源层次高,事件时机越关键,事件持续时间长,对事件影响越大(Liu et al.,2017)。
四、事件系统理论的发展
由于事件系统理论在 2015 年被提出,基于此理论前很多国外学者已经在事件的強度等方面论述事件影响,在此理论提出后,被学者们很快应用在各个领域。
组织管理方面,Bruyaka,Philippe,& Casta?觡er(2017)通过对负面事件搜集整理及观察,发现负面事件会影响企业是否选择某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H. Johnson;M. Johnson(2017)认为在事件系统理论视角下事件特征对建议的可信和采纳产生影响。很多学者在研究新冠疫情事件时都使用了事件系统理论,如在调查新冠疫情时,对于在办公室工作和在家线上办公情况,求职者的求职行为在特殊情况影响下不减反增,尤其是对于申请线上办公的工作,作者应用事件系统理论分析随着时间推移新冠事件如何影响求职行为(McFarland,Reeves,Porr,& Ployhart,2020)。He & Zhang (2022)以武汉暴发的新冠疫情为案例,以事件系统理论分析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分级应对体系、多级疫情防控治理、隔离政策和居民的配合。对于组织管理的安全行为问题,有学者总结了安全行为、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意识为 SETA 事件,观察其对行为的影响,当从组织层次考虑时,当不再进行 SETA 事件时,安全行为意愿降低,他们之间负相关性更强。(Hu,Hsu,& Zhou,2021)。
从人员角度分析时,多以案例分析为主,刘东教授作为该理论的研发者之一将事件系统理论中各个维度的内涵及意义进行了论述,同时论述了如何对其应用以及扩展到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举例与详细的说明,以员工离职为例,具体提出了该理论的扩展研究(Liu D. & Liu,J. 2017)。基于刘东教授对于如何扩展管理理论的应用推广,我国学者以事件系统理论在进行案例研究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其中 Zhang & Yan(2018)以局作为事件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并将个人导向与大局观作为事件发展出现波动的影响。对于创新方面案例研究的文献在近三年逐渐增多,如 Zhang & Ren(2018)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法,以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分析其能力提升及形成,分别从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创业者对于自我管理与机遇的把握等方面论述创业能力。对于创业是否成功,应用事件系统理论首次以共享单车行业为案例,结合不同维度综合了个人与行业和环境不同层面对合法性门槛跨度进行研究(Xiang,Wan & Huang,2020)。Yi & Cai(2021)通过分析高校学术创业者的 10 余年创业经验,通过事件系统理论解释从失败到改进到在创业中能力的提升机制,为高校创业管理提出了重要启示。有学者在研究基于中美关系的贸易困难下技术封锁事件对科研技术创新的投入行为,从事件系统理论角度得出创新投入行为呈显著影响(Y Zhang,Meng & X Zhang,2022)。随着事件系统理论的应用逐渐推广,高危行业的事故也被作为事件应用在各个领域,Yu,Song,Huo,& Fang (2016) 通过选取了 2000 年至今发生的踩踏事故案例,结合了事件系统理论的研究维度,建立了踩踏事故的原理图,首次将发生的事故作为事件研究其发生机理,并进行了风险评估,同时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Zhang & Zhuang(2017)将2011-2015年间发生的包括煤矿事故的 17 起特别重大事故作为事件,基于事件系统理论进行从三个维度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事件影响力模型,为重大事故的发生提供参考,也是首次在研究煤矿事故时将其作为事件,从事件系统理论角度分析。Du et al.(2020)首次将事件系统理论引入安全管理的事故树分析中,并且首次在分析事故树将煤矿瓦斯爆炸案例的分析融入了事件系统理论,事件系统理论在煤矿的安全管理方面应用得到了初步尝试和发展,为后续进行煤矿安全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从个人感知和行为角度,Yu(2020)以旅游的负面事件和口碑的网络扩散为事件,从理论和实践研究旅客的行为影响,发现游客行为除了会受到负面口碑的影响还取决于游客的性格方面,以及风险的接受程度。Liu et al.(2020)根据事件系统理论,探讨新冠病毒事件对情绪耗竭和职场行为的影响。发现女员工的感知威胁性强于男性,并且事件系统的强度对工作在办公室的人员情绪造成影响。Hu et al.(2021)总结了将安全行为,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意识三者结合为一个事件进行研究,从事件系统理论角度推进了 SETA 属性和合规性对个人感知的安全行为的角色内外行为影响。Wei,Hua,& Peng(2022)采用8家企业的 300 多名员工发放问卷,问卷涉及行业包括销售、金融、工业制造、教育等。测量调查人员对于地位获得事件的新颖性、颠覆性、关键性三方面的感知,发现同事资源收益、威胁感知在个体地位获得事件与同事帮助、回避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团队成员资源威胁感知对人际回避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五、结语
事件系统理论包括事件时间、空间和强度,且该理论研究的事件影响为动态过程,事件系统理论的量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可测量事件强度对组织、个人的影响。目前该理论多被用来做案例研究的分析,分析事件对个人与组织间互相的影响,目前事件系统理论已经扩展到对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研究个人感知与行为之间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ruyaka,O.,Philippe,D.& Casta?觡er,X.Run Away or Stick Together?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Specific Adverse Events on Alliance Partner Defection[J].Academ 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7,10(02):73-97.
[2]Du S,Tan Q,W.,Duan Z,X.,Cheng C,J.,Zhang S,K.,Chen Q,& Qiu Y.Study on the New Accident Tree Preparation of System Theory[J].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20,46(05):73-77.
[3]Hoffoan A J,Ocasio W.Not All Events Are Attended Equally:Toward a Middle-Range Theory of Industry Attention to Extemal Event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04):414-434.
[4]Hu Siqi,Carol Hsu,Zhongyun Zhou.The impact of SETA event attributes on employees'security-related Intentions: An event system theory perspective [J].Computers & Security,2021,109(01):1-18.
[5]Langley,A.Strategies for theorizing from process data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04):691-710.
[6]Liu D & Liu J.Theory of Event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J].Quarterly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7(02):64-80+127-128.
[7]Mari,E.,Fraschetti,A.,Lausi,G., Pizzo,A.,Baldi,M.,Paoli,E.,Giannini,A.M.,& Avallone,F.Forced Cohabitation during Coronavirus Lockdown in Italy:A Study on Coping, Stress and Emotions among Different Family Patterns [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20,9(12):1-18.
[8]Mohr,L B.Explain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theory and research[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2:1-260.
[9]Morgeson,F.P.The external leadership of self-managing teams:Intervening in the context of novel and disruptive event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497-508.
[10]Morgeson,F.P.,& DeRue,D.S.Event criticality,urgency and duration: Unde rst anding how events disrupt te ams and influenc e te am leader intervention[J].Leadership Quarterly,2006(17):271-287.
[11]Morgeson F P,Mitchell T R,Liu D. Event system theory:An event oriented approach to the organizational scienc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5,40(04):515-537.
[12]Nigam A,Ocasio W.Event attention,environmental sensemaking,and change in institutional logics:An induc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public attention to clinton's health care reform initiative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0,21(04):823-841.
[13]Rescher,N.The revolt against process[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62,59(15):410-417.
[14]Wei W,Hua B,& Peng J,S.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status acquisition ev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m members: based on event system theory and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2022(01):46-58.
[15]Xiang G,P.,Wan S,Y.,& Huang D, M.The crossing mechanism of the legitimacy threshold of new enterprises——Case study based on the Event Systems theory[J].South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2020(12):108-125.
[16]Yong Yi & Zhang Y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rust:the role of catastrophic thinking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Taiyuan Cit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2021(01):202-207.
[17]李永芳,呂慧,宋琪,陈扬. “至关重要”如何促进“精进不休”?——事件关键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管理评论,2022(09):232-242.
[18]罗兴武,张皓,刘洋,陈帅.数字平台企业如何从事件中塑造数字创新能力?——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钉钉成长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3(04):1-28.
[19]孟陆,刘凤军,段珅,李希,李同茂.新冠疫情下共享员工事件强度对公民行为的影响——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感知的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23(04):1-28.
[20]王弘钰,于佳利.越轨创新影响过程的多层次动态演化: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纵向案例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2(07):6-25.
[21]王弘钰,赵迪.新员工越轨创新失败事件关键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23(04):521-529.
[22]魏巍,华斌,彭纪生.团队成员视角下个体地位获得事件对同事行为的影响: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2(01):46-58.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