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笑
摘 要: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和美育理念深入人心,美育理论研究也在各个层面不断被深化。同时音乐的本体特质也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对人类生理和心理有着特殊而不可替代的影响。音乐通过其独特的聆听、感受和欣赏手段,打动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实现美育功能。
关键词:美感教学;新课标;放马山歌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7-0055-04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既反映了坚持以提高中学生的艺术基础素质为宗旨,促进中学艺术课堂教育由课程本位、学科本位向知识本位过渡的新型艺术教学思想,又反映了坚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学校课程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的先进教育理念,这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学,开始步入一个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时期。艺术教学的四大核心素养,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加强与改进学校美育、深化学校美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力图体现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加强素养引领、凸显艺术特色、凸显美育特点、推进课程整合、强化导向功能的特色。可以预料,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检验与完善,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必将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全面提高中国义务教育艺术教学质量、中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有所帮助。
一、《放马山歌》课程背景
(一)教材简介
《放马山歌》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泥土的歌”单元中的曲目。本教材的核心内容是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号子和小调,包括表演、赏析、音乐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四大方面。材料选自不同地区的几首民歌代表作,旨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和特点,认识民歌中的常见体裁,了解民歌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等。同时本单元也是湘教版音乐教材全书中关于中国民歌的第一个单元,本课也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放马山歌》是流行于中国云南一带的一首著名山歌,歌词结构很简单,曲调音域只有五度,但节奏音型紧密,上、下句的尾部有二次呼喊。由于整首歌所使用的音乐材料既简短又简洁,所以在演唱时把握结构就很重要,尤其是要唱出豪放的放马风格。本节课是一堂以唱歌为重点的综合课。通过演唱《放马山歌》和欣赏民歌片段,学生将感受到主题清晰、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民歌内涵和特点。然后通过听和说唱,充分感受少数民族艺术之美,由此可增强学生对我国民间艺术的热情,并激发民间艺术的吸引力。以上这些的目的在于通过学唱和表演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并继续发展民间音乐。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参与课内外活动虽比较积极踊跃,但却有一种情况即他们尽管喜欢歌曲,但却并不喜欢声乐教学课,而且也很少有学生喜欢唱中国传统歌曲,尤其是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器乐都不是很熟悉,所以更不会演唱其他民族的传统歌谣了,于是我国歌曲也就很难进入现代学生的音乐世界。因此如何让学生熟悉并接受民歌,进而喜欢上民歌是本音乐课程的关键,同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七年级学生都已经学会了相应的传统人文地理常识,基于此,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将倾听、感知与心灵活动实践相结合,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传统人文思想与文字表达意识,同时还根据生产劳作经验、生活、文化习俗等,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歌谣以及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地理特征等,由此可使学生从情感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熟悉传统民歌上升到欣赏传统民歌,进而建立起传承民歌的文化意识。
二、体会云南地方特色美
(一)体会民歌体裁美
《放马山歌》是一首山歌类型的曲子,山歌是人民在田野劳作过程中传唱的抒情性歌谣。山歌的旋律通常较为自然,声音高亢、铿锵,有时为进一步抒发感情,使音乐传得更深远,还加入呼唤性的衬词。在认识山歌前,人们必须先熟悉它的结构,山歌的结构同一般文学艺术的结构相同,即它的产生和演变必须在特定的艺术环境下,通过长期的、群众性的文艺实践才能进行,如此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它、演唱它。首先是基本的音乐表现方法特征,其次是它的音乐性格特征,再就是音乐形式诸构成要素的特征等等,这些都既反映着其自身规律,又与人民生活、民歌内容紧密相连。云南山歌风格独特、旋律悠长、节奏自由,通常是人民在田野劳作或表达情感后即兴表演的歌谣,歌曲内涵丰富,形式简单,但旋律鮮明,情感朴素而强烈,主要分布在高原、内地、山区农村、渔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放马山歌》主要流行于中国云南西部,歌词内容简单、友好、自然,主要反映了中国西南高原上一种非常传统和常见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放马。浓郁的山野风味,配合特有的吆喝声,欢乐热闹,体现出放马人爽朗的个性。以七言二句为一段,乐曲形式上也较为简单,由左右二个乐段所构成,此乐句的旋律,也就是依据以上乐段的旋律素材所演变而成的。
敲击音乐的小提琴滑奏,就是在用模仿的振铃声、马蹄声、鞭击声以及牧民的吆喝声,表现牧民的生产劳动。该歌曲的中间部分采用了《赶马调》的轻快旋律和甜美流畅的旋律,描写了牧马人酌意坐在路边休憩的故事。在理解了基本的山歌体裁后,可以在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感受音乐情感,如此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学会更好地演唱。
(二)领悟地方衬词美
《放马山歌》中的线性音符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强烈的生活感。歌曲中使用了“呼噜噜”“呦哦”“尼”一系列衬词,既营造了云南特色的山野氛围,又反映了云南方言的特色。听者仿佛也身处于放马的场景中。我国大多数的民歌,除了包含表达歌曲内容的正词之外,都会在其中添加一些衬托性的词或是句子。为了将其与正词区分开来,它们被称为“衬词”,这些词大多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词和象声词,但它们可使歌曲的民族特征更加明显。它们通常被放在乐谱正文的括号里,不包括在正词的基本短语中,与正词的内容几乎没有关系,其中一些甚至完全没有意义。然而,当它们与正词一起演唱时,却会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效果,具有越来越鲜明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因此在中国民歌创作中被广泛而普遍地使用。在学习歌曲《放马山歌》时,如果缺少了衬词,就总感觉缺了灵动与鲜活。对此我们可以创建一个相似的情境来领悟衬词在其中的衬托作用。歌曲中的第一个“哟哦”是在歌唱牧马人放马途中的愉快心情,因此要唱出一种骄傲而自在的感觉;歌曲中的第二个“呦哦”的情境是身后有一匹可爱的小马跟随,因此在演唱时要充满温暖与爱意以表达对小马的喜欢;歌曲中的第三个“哟哦”,要表现远景视觉即看到宽广的高原上小小的马儿边顺山坡往上爬边吃草的情景;歌曲中的第四个“呦哦”为结尾,既要表现出歌者对生活的热爱,又要唱出满满的真情。在理解衬词后再学唱歌曲,学生就多了更多的感悟,有了更多的见解。
三、挖掘音乐要素美
(一)感受旋律结构美
从歌曲结构上的美来品味歌曲,《放马山歌》的结构简单明了,尽管有四个乐句的构成形式,但第二和第四句基本上还是重复第一和第三句的韵律形式,只不过句幅长度稍微收紧了一些。也有人认为,这首歌其实是一个二句体的结构类型,即第一和第二句虽然可以被看作一个长句形式,但句幅长度却从三小节紧缩为二小节和一小节,和韵律形式形成了顺递关系,而第三和第四句则成为了一个长句形式。该歌曲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便是歌曲的韵律结构与形式多为级转,这一特点与江南歌曲的特点非常相似,可能和我国历史上江南一带人迁徙云南地区有关。流畅细腻的歌曲结构,与大胆豪迈的衬词有机融合,使得该歌曲既悠扬圆润又不失西南民歌的山野韵味。
(二)感受调性色彩美
《放马山歌》是一首汉族民歌,它的调式为B羽五声调式。整首曲子分为四句,为上下句结构,下句将上句旋律作为发展的基础,再用不同的手法简化与之呼应。旋律大多围绕在高音区,以级进为主,音调高亢明亮,具有鲜明的山歌风格。歌曲中出现的“喔噜噜的”等一系列衬词以及歌曲高音部分运用假声吆喝驱赶牲口的呼喊声“呦哦”,都表达出牧童们的欢乐情绪,以及满满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也使歌曲有了更加浓郁的山野气息。
右手旋律主人公出场,马蹄声与牧羊人高亢的歌声相互衬托,左手持续断奏,16小节的吆喝声与鞭打声是曲子的一大亮点,在重复第二遍时,可适当改变色彩与第一段进行区别;主题变奏,转调上方四度下属调,四小节后再升高五度转回主调,如此可不断将歌曲推向新的高潮。一層一层调性的转变,既体现了牧羊人的乐观、诙谐、富有情趣,又体现了广袤草原的壮阔景象。不同音调的吆喝声,音区扩大,速度加快,可表现不断高涨的情绪,最后急板,强有力的终止,可使人感到无尽的畅快和轻松感。
四、加强学科联系,丰富审美教育元素
(一)《放马山歌》舞蹈欣赏
观看实景花灯歌舞《放马山歌》,感受云南特色舞蹈美。歌舞表演讲述了以马帮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中国民间生活与国际商贸通道的故事,是中国东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赶马人苦、赶马人累,但他们也期待着那梦中的佳人,在现实中和自己圆梦。在音乐歌唱课《放马山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加深学生对歌曲背景文化的了解,同时学习一些基础简单的舞蹈动作,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感受云南文化之美。云南省具有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云南省的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也丰富而淳朴,仅山歌就达2万余首,民间舞蹈一千余种。云南省少数民族间的舞蹈形式多样、数量也很多,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舞姿,其既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对纯朴、热情和美丽的向往,又体现了各民族对生存的积极态度。由于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是各族人民多年来的智慧创造,是经过一代代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才产生的,所以弘扬民族舞蹈等传统文化,是当今民族事业上的一个功绩。
(二)欣赏著名画作,体会山河之美
为了增强学生对《放马山歌》这首歌曲的理解,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以云贵少数民族为主题的经典艺术画作,例如关山月的画作《苗胞墟集图》以及徐悲鸿的经典之作《鸡足山庙宇庭院》,还有最近的新秀画家作品,例如韩洪伟画家的《贵州印象》以及杨潇湘画家的《山戏》等等。云贵高原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夏日的千亩荷花,壮丽优美的峡谷岩林,还有洁白纯净的草原湖泊,且云贵高原又是对中国民族文化影响最大的区域,各民族也保留了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习俗。所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一边聆听音乐《放马山歌》,一边欣赏画作,即通过艺术画作更好地走进歌曲,体会歌曲的情境,以了解云贵高原放牧生活别样的风情,如此可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感受音乐背后的故事,体会其中的美好。
《放马山歌》是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短小简洁的音乐结构、丰富细腻的艺术手法、优美简洁的旋律线条和个性化的歌词,集中体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云南音乐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因此在聆听和欣赏该歌曲时,学生既可以体验到当地人对生活喜怒哀乐和对爱情的渴望与坚持,又可以感受到中国民间音乐创作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参考文献:
[1]林季君.聆听,音乐课堂最美的教学语言——一节成功音乐课的感悟[J].天津教育,2019,(09):100~101.
[2]孟 楠.优化中学音乐欣赏课[J].北方音乐,2010,(07):80.
[3]刘 佳.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浅谈[J].北方音乐,2016,36(10):99.
[4]谭 宣.放马山歌[J].云岭歌声,2005,(06):46.
[5]马长青.纤细委婉的云南山歌[J].云岭歌声,1999,(05):36.
[6]王 岚.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我的家庭民族音乐活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7):206~207.
[7]张 岚,张艳萍.歌之云南我为你狂[J].云岭歌声,2004,(09):5~7.
【责任编辑 韩梁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