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清潭 徐英杰 王婷等
在北京老城,有一千多条胡同。这里有名人旧居、历史旧址,有样式多样的四合院和历史建筑。一条条胡同,一道道的生活印记,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居民的审美志趣、人生理想和对生活的热爱。
北京市从2019年开始推广责任规划师制度。专业的规划人员下沉到街道社区,为建设项目或公共空间改造提供规划技术咨询。
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赵幸就是一名责任规划师。赵幸说自己对北京的胡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和居民一起营造胡同里的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责任”。
胡同生活到底什么样?
古朴的院落,悠久的历史,有趣的方言……未识胡同时,赵幸的想象很美好。走进去才发现,胡同里有些四合院已经变成大杂院;加建的房屋把院子挤成一条过道;大量杂物堆砌其中,锅碗瓢盆、废砖烂瓦,还有掉了座儿的自行车。
赵幸和同事走访居民,问:这些东西用不着了,为什么还留着?居民给出的答案出乎意料地一致,他们说:我不把东西堆在这儿,邻居就得堆到我家门口。
居民对空间的争夺导致胡同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大打折扣。“因为轮椅出入不方便,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已经几年没有正经出过门了。眼睛不好的阿姨想去公共厕所,得扶墙走20多分钟。”赵幸说。
保护好胡同,帮胡同居民过好生活,空间改变是第一步。
有個老大爷的违章加建用房就杵在大门口,其他居民出来进去不方便,意见都很大。“一听说要拆房,大爷不乐意了,沉着个脸就走开了。”赵幸回忆说,她和同事打听下来,得知大爷在这个院里住得最久,独居,性格有些孤僻。
赵幸和同事们专程拜访了大爷,向他了解了院子的历史、生活的难处,发现大爷并不是“不合群”,而是因为腿脚不好,院里的地面又不平整,所以平时很少出门。
赵幸仔细介绍了院落改造方案,大爷被说动,违建最终得以拆除,“变身”成一个月季花园。设计师们知道大爷喜欢下棋,就为他和邻居在院子里打造了一张棋桌,又在他房前设计了无障碍通道,方便出行。
“空间更新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重塑。”赵幸说,在大爷的带动下,街坊邻居也纷纷主动清理占道的杂物,腾出了能够喝茶小憩的空间。
如何才能在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的同时解决胡同里的“疑难杂症”?赵幸说,在走街串巷寻找答案的这几年,她发现责任规划师除了参与胡同风貌保护更新工作外,还要努力调动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的积极性。
“居于胡同中的每一个人,是自己生活的责任规划师。”赵幸说,“利用空间更新来调动公众参与,让居民亲自动手参与院子和胡同改造,这会让大家意识到,胡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赵幸团队召集小院居民举行“圆桌会议”,把居民从家里请出来,面对面探讨胡同的规划、保护、更新方案。
打造“微花园”就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几根竹竿就能挑起一片绿色天棚,酱菜坛子里也可以种花、种菜,赵幸团队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带领居民刷新胡同的“颜值”。
“为了让改造方案可复制推广,我们要求‘微花园的改造成本不能超过500元。”赵幸笑言,“没想到这倒逼居民们纷纷使出绝招。”
有的爷爷奶奶把旧的抽水马桶,变成花团锦簇的“艺术装置”;还有退休工人自己画设计图,做了一个自动浇灌装置,实现了空调冷凝水的再利用。
春天,胡同里姹紫嫣红。物业工作人员想帮忙浇水,却被居民婉拒:我们自己营造的花园,自己伺候。
几年时间里,赵幸团队助力胡同居民改造完成近30个院子、打造了几十个“微花园”。
每次改造完成后,大家都会在院里再举行一次“圆桌会议”,制定“小院公约”,约定建立公共维护基金,交换“微花园”里种出来的鲜花、果实。
“见面打招呼”“遇事要有商有量”也写进了公约。赵幸欣喜地看到,每个普通人都可以让城市更有生命力,更有亲和力。
胡同风貌改造,除了给居民“修”房子,还能做什么?老舍的一句“新梦是旧事的拆洗缝补”给了赵幸更多的灵感。
赵幸团队举办了老胡同照片展,东四大街上的百货店、菜市场……史家胡同里的理发店、文具店……一张张黑白照片复原了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的模样,也唤醒了居民真实而又温暖的胡同记忆。
很多居民都想起几十年前在春风理发馆理发的事儿。“有个阿姨给我们发来了自己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烫头的照片,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烫头,就在春风理发馆。”赵幸说。
有一位老先生叫蓝荫海,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编剧、演员。为了出演话剧《风雪夜归人》,他去理发馆做头发。理发师给他设计了一个三七分的发型,帮他成功塑造了剧中大少爷的角色。
赵幸说:“旧事的碎片在每个人手中,责任规划师就是那个穿针引线的人,为街区编织出更美好的新梦。”转眼间,她已经在胡同里工作了十年。每次走进胡同,就会有各种美好的画面浮现在她的眼前——街坊们亲切的招呼声,元宵节灯会上响彻夜空的歌声,还有冒着热气的酸菜白肉火锅和花园里沾着泥土的笑脸……
十年里,从外来专家变成深度参与者,从做项目到建机制,从空间规划转变成全方位的社会规划,赵幸遇见胡同、融入胡同,和胡同居民一起用对生活的热爱,在胡同里雕琢下新的印记。这些印记和北京城几百年来的积淀交织、融合,绘出丰富而生动的新时代胡同生活图景。
(摘自《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