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
2023年4月18日,美国防务博客网站报道,菲律宾最北端的巴丹群岛,一艘菲军登陆艇抢滩,将美军M142火箭炮(音译“海马斯”)送上陆地,炮车在数分钟内向30公里外的靶船打出6枚火箭弹后转移。但靶船安然无恙,报靶的菲律宾士兵发出小声哄笑。
这是美菲本年度“肩并肩”联合军事演习中的一幕,这一回创下两国军演投入兵力之最(共1.7万余人),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亲自观摩,目睹了这尴尬一幕,但他依然与身旁的美国驻菲律宾大使卡尔森谈笑风生。
2022年6月上任后,小马科斯逆转了前任杜特尔特“系统性瓦解菲美同盟”的做法,鼓吹依靠美国构建“最低限度可靠防御态势”,最重要的内容除了组织联合演习,便是开放更多基地给美军。
海马斯“出糗”的巴丹群岛,2004年首次被纳入美菲“肩并肩”联合军事演习范畴,因位置太过敏感,雪藏到今年才再次“入围”。
日本《防卫快信》杂志主笔中谷和义指出,“肩并肩”看似美菲例行演习,但在美国主导下,已成为其推行“一体化威慑”、裹挟地区国家选边站队的工具,“看看演习课目,就知道它瞄准谁”。
巴丹最北端距巴士海峡中心水道不过40公里,处在台湾海峡周边500海里(约900公里)半径内,有充当美军跳板的潜质。
巴丹面积虽小,却控扼巴士、巴林塘海峡,监视从东海到南海的航线。它就像水生植物睡莲,只需投入相对少的资金建立简易飞机起降场和仓库,就能成为美军的战力和介入通道备份,与诸如冲绳嘉手纳等大型军事基地互为补充,支持美军快速应对危机事态。
而“睡莲”只需要相对低廉的成本,意味着即使这样的基地被菲律宾收回,比起当年美国被迫舍弃菲律宾克拉克、苏比克这样的大型基地,经济上的损失也小许多。
1946年7月4日,美国在庆祝第171个独立日之际,向世界“放出大招”——允许自己最富饶的殖民地菲律宾独立。庆典上,美国参议员泰丁斯致辞:“这是彪炳史册的最理想、最杰出的奇迹,是国际关系全新的范例。”当时的菲律宾总统罗哈斯的答谢却很谨慎:“美国把我们抬举得这么高,远超我们能力所及。因为没有强有力的权力,我们更需要‘世界公理的帮助。”
剥去漂亮的辞令,这番话至今都发人深省。中谷和义指出,长久以来,菲律宾只有“缺乏主权的独立”,“强有力的权力”仍来自原宗主国。
“看一下菲律宾首届政府名单就明白,总统罗哈斯是前驻菲美军司令麦克阿瑟的挚友,国防部部长康利克是西点军校毕业生,80%的参议员为美国殖民政府工作过,而国家军队以美国豢养多年的雇佣兵为主体。”中谷和义说。
当然,光在菲律宾安插代理人是不够的,美国还需要一副“霸权手套”——军事基地。
1947年3月,罗哈斯与美国大使麦克纳特签署《军事基地协定》,菲律宾同意美国免费使用22个海空军基地(设施),期限99年,美国军人享有治外法权。
冷战时期,美军在菲律宾实有固定设施不下40处,几乎控制该国所有战略地带。然而,这并没有给菲律宾带来真正的安宁。
美军的治外法权,让菲律宾人深恶痛绝。经过多次谈判,美菲于1966年达成协议,将1947年签订的《军事基地协定》有效期缩短至1991年9月16日。1973年,美军完全撤出越南,华盛顿在亚太实施战略收缩,要求盟国分担更多防务责任。
在此情形下,1979年,美菲谈判确认,菲律宾对基地拥有主权,将美国军事基地改称菲律宾武装部队基地,基地内悬挂美菲两国国旗,设立一名菲律宾司令官,作为基地名义上的最高首长。
1986年,伴随奉行民族主义的阿基诺夫人执政,菲律宾国内要求美军撤出的呼声愈加强烈。此后,菲律宾在宪法中明确表示,《军事基地协定》期满后,任何外国军事基地、军队或设施都不允许存在,除非就这一问题签订的条约得到菲律宾参议院2/3以上议员批准。
1991年,在此起彼伏的反抗美军基地运动影响下,延长基地租约的议案在菲律宾参议院被否决,这标志着美国在菲律宾近一个世纪的驻军史落下帷幕。
当1992年11月24日最后一批美军离开菲律宾时,人们曾期待美菲将开启不以军事基地为核心的新关系,连苏比克湾所属的奥伦格波市也宣布将原基地变成自贸区,打造亚洲航运枢纽。
出人意料的是,菲律宾政府突然宣布自1993年1月1日起向美军开放所有港口机场,涉及军舰来访、飞机过境、联合演习等情况。
近年来,美国提出“分布式作战”概念,菲律宾身处“第一岛链”南端,其关键地理位置让美国海军无法割舍。但美军不寻求在菲律宾建设永久性基地,而是在需要时进行补给、监视的“睡莲小据点”的准入权。
耐人寻味的是,美菲军事同盟正有序进入“美菲+”阶段,即允许更多盟国使用菲律宾基地,目前菲律宾和日本正在磋商两国《部队访问协定》,以便日本自卫队员能像美国军人一样在菲律宾境内活动。
至于菲律宾能得到什么?菲律宾前空军上校奥科尔在英国《简氏国际防务评论》上说,那就是免费或廉价获得“最低限度可靠防御态势”。
除了“人为”激化菲律宾与邻国在南海岛屿争端,美国正试图将盟友菲律宾引向别的地区热点,与日本遥相呼应,在亚太方向制造紧张局面。
采访过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的英国《卫报》记者森夏恩·利肖科·德利昂指出,现实中的菲律宾,關于恩怨纠葛的美菲同盟,实际有两套历史叙事,一套来自上层,一套来自底层。前者由以富裕、西化、高知为特征的“民主派”社会精英构建,偏向强调美国“赐予”菲律宾独立,构建民主政体和提供援助。而在底层的历史叙事中,相比虚无缥缈的民主,人民更愿意知道谁能提供工作与面包。
展望未来,基于长久以来美国的霸权行径,美菲战略互信根基并不深厚。
美国《外交政策》曾援引菲总统小马科斯当选时的承诺,菲律宾不应成为他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而应独立自主地制定外交政策。他还曾表示,当菲律宾处理与一个大国的关系时,贸然让美国介入,等于“让两个主角唱一台戏”,将注定失败。当然,小马科斯上述种种表态,目前只停留在口头上,其未来对外政策,还有待观察。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