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陈毅(举望远镜者)、粟裕(左二)在阵地上视察地形
1946年9月至11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两大主力部队在苏北会师。经过传达学习中央军委指示,两军实现了初步整合,并于当年12月和1947年1月并肩取得宿北和鲁南两场战役的胜利。
随后,在短暂的战役间隙,两大野战军及时在临沂附近进行了部队休整和指挥机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部队整编工作,使得部队更加正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1946年12月中旬,刚刚会师的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主力紧抓战机,在宿迁以北歼灭国民党军3个半旅,共2.1万余人,国民党军第69师师长戴之奇兵败自杀,一举扭转了我军前期的被动局面。
不久之后,两大野战军于1947年1月联合发起鲁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26师、第51师和号称“国军精华”的第1快速纵队等共5.3万余人,缴获大批坦克、重炮等武器装备。战役结束后,陈毅挥笔写下了“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的《鲁南大捷》诗篇。
仗虽然打胜了,但是在战中和战后,刚刚会合的两大主力部队,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是指挥问题。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虽然进行了两次大的联合作战,但由于中央没有明确的任命和分工,两套指挥机构在作战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
其次是思想作风问题。当时的部队较多较杂,军装也五花八门,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些部队冒出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苗头。
部队中还产生了一些错误思想。部分指战员滋生了骄傲情绪,对战争的艰巨性、残酷性认识不足,对运动战的方针领会不深。当时,许多官兵不理解这种大踏步后退的战略方针,对经济基础较差、环境相对艰苦、饮食习惯有较大差异的鲁南地区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更引起两大野战军领导高度警觉的是纪律问题。连打了两场战役,加之部队调动较大,新战士补充较多,连续的战斗转移使部队无法进行全面细致的政治教育,少数部队中出现了违反俘虏政策、破坏群众纪律等现象。
这些问题,使得陈毅、粟裕等野战军领导体会到部队进行整顿整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陈毅发电报请示中共中央就地对军队进行整编,毛泽东代表中央复电同意部队休整两三个星期,统一军队指挥和军队建设。
部队的统一首先是思想统一,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1947年1月下旬,陈毅、粟裕等一起开会研究了地方机关合并与华东全军进行统一整编等问题,并就华东野战军整编方案向中央军委作了详细的报告说明。其间,华东局于1月下旬在临沂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动员华东全党全军为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而奋斗。
在此基础上,华东野战军总部也于1月下旬召开了师以上干部会议(鲁南会议)。随后,陈毅作了题为《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报告。在报告中,陳毅首先肯定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两大主力会合后取得的宿北、鲁南战役胜利的成绩,然后从人民军队建军路线的高度,针对部队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号召全军加强团结,树立整体观念,实行统一集中领导。
陈毅在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的任务很大,担子很重。在此非常时期,为了执行中央所给的任务,我想向同志们提出“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双重任务,是为了能迅速纠正部队中现存的缺点,更能加倍提高战斗力,更能迅速地最后击败美蒋。
陈毅的报告,是华东部队革命化、正规化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贯彻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针对性地指出了部队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可靠的改进措施,对统一部队思想认识、加强部队全面建设、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为时间紧迫,部队很快又投入到新的战役准备中,一些问题可能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各部队的作风建设和思想改造后来又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学习整顿,但鲁南会议和陈毅的报告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和加强团结等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鲁南会议召开的同时,按照会议决议制订的整军计划方案迅速上报中央军委,并很快获得批准。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并成立中共华东野战军前线委员会,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粟裕任副司令员。
这次整编,统一了组织、编制,进一步实现了作战指挥上的集中统一,是华东野战军正规化建设非常关键的一步。虽然因为敌军的大规模进攻,整编工作的一些具体措施和环节并没有立即展开,有些甚至是拖到莱芜战役后才进行的,但此次整编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通过此次整编,华东野战军一跃成为当时全国各解放区兵力最强的一支主力部队,且兵力空前集中,指挥高度统一,更加有利于大兵团作战,为在山东战场大量地歼灭敌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此之后,华东野战军进行了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配合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取得济南战役的胜利,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然后,参加淮海、渡江战役,把胜利的旗帜一直插到了东南沿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自《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