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档案事业现代化的“档案文化滞差”现象探析

2023-07-20 20:28苏碧莹
档案与建设 2023年6期
关键词:档案文化现代化

苏碧莹

摘 要:公众档案意识作为推动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内生性力量,对档案事业发展的质量具有一定程度的决定性作用。伴随信息时代档案管理方式的变革,档案非物质文化与档案物质文化之间出现了“文化滞差”问题,阻碍档案事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档案文化滞差”因文化固有的“器物—制度—观念”的结构层次,使得档案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存在着“非物质文化”的迟滞性,其在电子文件对制度建设和传统管理观念的冲击和回应中有所体现;而文化内部具有的自在性和超越性因素使得档案文化表现出连续和扭曲形态,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与自在自发的公众档案意识之间的差距中体现。档案馆可以通过开展档案文化治理、凸显文化服务、拉近档案精英和社会公众的距离、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宣导体系等路径来缓解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滞差”问题。

关键词:现代化;档案文化;文化滞差;档案意识

分类号:G279.2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Archival Cultural Lag”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Archival Undertakings

Su Biying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

Abstract: As an endogenous force driv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rchival undertakings, the public archival awareness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quality of archival undertaking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With the change of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re exists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lag" between the intangible culture of archives and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archives, which hinders the proper advance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rchival undertakings. The "archival cultural lag" is due to the inherent "artifact-institution-idea" structural level of culture, which makes the process of archival cultural changes have the "intangible culture" lag that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impact and response of electronic documents on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concepts, while the self-contained and transcendent factors within culture make archival culture exhibit continuous and distorted forms, 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 gap between modern archival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he self-contained and spontaneous public archival concepts. Archives can alleviate the "lag" issue between material and intangible culture by developing archival cultural governance, highlighting cultural services, bringing archival elites and the public closer,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sustainable advocacy system.

Keywords: Modernization; Archival culture; Cultural lag; Archival Awareness

隨着“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1]目标的提出,如何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成为当前档案事业发展的重点话题。“现代化”是具有复合内涵的概念,档案事业作为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综合性事业,其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包含档案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还包含公众档案意识的现代化。在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公众档案意识影响着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的质量。

“档案事业现代化”是近年档案界的研究热点,学者的研究视角随政策环境和档案实践不断调整。前期研究主要表现为以档案信息化促进现代化,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进,学者对档案事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逐渐围绕“档案治理”展开,深入探讨了档案治理的概念体系[2]、治理框架以及治理的现实路径等[3]。可见,关于档案事业现代化的研究逐渐从档案器物向档案制度深入,是现代化由表及里、循序推进的过程。但是,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的根本变革,社会整体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其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的客观历史过程[4],人的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动力源泉[5],而其中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6]公众档案意识的现代化对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近年来,为提升公众档案意识,档案部门积极举办档案宣传活动,但传统自在自发的公众档案意识仍旧占据主导,具有现代化内涵的公众档案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进而造成了档案非物质文化落后于档案物质文化发展的“文化滞差”现象。因此,本文以“档案文化滞差”为切入点,分析“文化滞差”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内部具有的矛盾张力,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丰富相关理论成果,并为实践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1 “档案文化滞差”现象的生发因素分析

“文化滞差”又被称为“文化堕距”,由美国学者威廉·奥格本提出,指的是社会变迁中非物质文化的变化总是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变化[7],是社会发展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其后续被引申出制度堕距[8]、认知堕距[9]、政策堕距[10]、能力堕距[11]等分析性概念,也有学者将其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探讨图书馆的文化滞差问题[12]。在档案实践中,也存在滞差问题。“档案文化滞差”可理解为档案非物质文化落后于档案物质文化的现象,例如,档案制度建设、公众档案观念并不能与智能化、智慧化的档案管理与服务方式相匹配的滞差问题。“档案文化滞差”受外生性因素及内生性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存在。一方面,在外生性因素中,从物质层逐渐向非物质层过渡的迟滞的文化传递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的转变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进而导致档案非物质文化的跃迁过程相较于档案物质文化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在内生性因素中,文化本身具有的自在性和超越性特征,使得档案文化内部存在一种矛盾张力结构:文化的核心是人,人之自由属性使得文化具有超越性因素,超越性因素推进着表层档案物质文化的不断更新,而处于深层次的档案意识则难以撼动,由此也造成了档案文化滞差的问题。

1.1 外生性因素:“从物质到非物质”迟滞的文化传递方式

人类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力实现文明数次大的变迁,但社会发展是整体性的过程,各个部分之间不能同时发展,由此各部分之间可能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有着不同步性,表现为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迁。例如,虽然生产工具快速更迭,但是公众却表现出对旧有观念的依赖。总结来说,社会变化从物质变革开始,意识层面的价值观念重塑卻表现迟滞。档案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表现出这一特征,即档案非物质文化往往落后于档案物质文化的现象。例如,随着档案信息化推进,档案管理方式也向现代化变革,但仍旧存在社会公众档案意识不强,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档案物质文化作为一种外显的档案文化形态总是被公众最先感知,但是从器物过渡到制度,进而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档案观念,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1.2 内生性因素:固有存在的“文化内在张力结构”

文化本身存在的矛盾张力结构也导致“文化滞差”现象的产生,表现为文化内部存在的超越性和自在性之间的矛盾。因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行为模式,具有强制性和群体性[13],这使得文化的作用效果具有稳定性特征。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文化一成不变,因文化具有人为性和非自然性的特征,具备的人之自由性内核使得文化可以超越自身,通过打破现存的方式而实现自我完善。档案文化内部也同样包含着超越性和自在性因素,“任何形式的档案文化,都有一种向上追求的内驱力,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核”[14],引领档案文化不断更新、发展。当档案文化发生变革以后,新的档案观念确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稳定而持久的档案文化模式与文化结构,但这种结构又以一种客观的外在强制力表现出来,最后以档案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对人进行束缚[15],这种约束性体现为档案文化的稳定性因素,与档案文化中的超越性构成一对矛盾关系。

档案文化中的超越性与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张力结构,可以通过“档案双元价值理论”得以印证。双元价值理论认为,档案是作为行为方式(工具)和作为对象实体(信息)的双元价值结合体。[16]一方面,档案作为“合目的控制”,其表现出一种对于“序”的追求。档案文化中也必定包含这种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档案不仅是记录的工具,还是蕴藏着共享价值的信息,信息属性则体现了档案文化张力结构中的“超越性”因素,表现为档案的利用、开放、共享。档案文化内部的稳定性因素,使得传统档案文化在公众观念中逐渐内化而成一种持久的档案观念文化;面对档案信息属性赋予的文化超越性因素时,稳定性因素作为客观的外在强制力形式而表现出来。稳定性因素和超越性因素二者组成文化的张力结构,档案文化正是在这种超越性和稳定性的矛盾张力结构中不断积聚生长,进而实现自身的螺旋式发展。

2 基于档案文化三螺旋结构模型的文化滞差解读及现实映射

档案文化滞差不是纯理论层面上的主观想象,而是一个客观可见的现象,可以从不同视角发现档案文化滞差的现实映射。在开放包容、多元参与的信息社会,档案工作的管理理念、管理对象和管理模式焕然一新,但自由自觉的档案文化模式并没有形成,传统自在自发的文化图式主导的封闭、保密的档案观念,仍旧在公众的档案活动中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由此形成的“档案文化滞差”现象可以通过“档案文化三螺旋结构模型”进行解释。

围绕档案文化结构形态的问题,学界分别提出了“档案文化多环形结构”[17]与“档案文化三螺旋结构模型”[18]。档案文化三螺旋结构模型突破了以往对于档案文化的静态认知,以“螺旋结构”替代“同心圆结构”,展示出了档案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动态性和稳定性特征,是对以往档案结构认知的有力补充。档案文化滞差现象在“三螺旋结构”中可以表现为:横向上因“交互屏障”的存在而产生的“断裂”,进而造成“循环”终止、“辐合与辐散”能量缺失的问题;纵向上因稳定性和超越性因素的存在而产生的“连续与扭曲”现象。

2.1 横向:档案文化要素间的“交互屏障”

档案文化三螺旋模型中的“交互”,指的是档案文化要素之间在横向上两两组合、双向互动的作用形式。三螺旋模型认为“思想(观念)”通过“制度”表现为“行为”。“交互”的过程可以表现为思想控制行为,行为表达思想;行为影响器物,器物限定行为;器物激发思想,思想构想器物等作用形式。[19]当先进的档案管理方式和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之间发生碰撞时,由于非物质文化发展变化的滞后性,形成了“档案文化滞差”的现象,导致了“档案器物文化”和“档案行为文化”“档案思想文化”之间产生了交互屏障,致使交互作用终止,从而使得档案文化三螺旋结构中思想、行为、器物三者之间的循环断裂。从宏观视角上看,档案文化结构要素之间的“辐合”与“辐散”的效果表现较差。

在信息时代,电子文件成为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对象,并对档案工作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档案管理从实体管理逐渐走向信息管理,以计算机系统管理为主的档案管理方式逐渐代替了原来的手工管理。因电子文件本身具有信息和载体可分离等特点,电子文件存在失控、失密等真实性难以维护的潜在风险。由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来应对电子文件的冲击。但是,对电子文件这一新兴事物在制度方面的反馈速度,延迟了将近30年。可见,在电子文件管理问题出现的初期,传统的档案制度文化不适应先进的档案器物文化,使得档案器物文化和档案制度文化二者之间产生了交互的屏障。随着档案器物不断冲击传统的档案制度文化,二者不断渗透,屏障逐渐被消解,管理者逐渐接受电子文件这一新兴事物。经过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总结,电子文件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反哺着档案制度文化的孕育、革新,而今,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制度、标准逐渐健全。归根结底,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要求建构具有现代基因的档案文化,如何增强档案非物质文化对档案物质文化的反馈速度,需要从建构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档案观念入手,因为档案观念的现代化是档案事业现代化的灵魂。

2.2 纵向:档案文化结构的“连续与扭曲”

档案文化三螺旋结构模型认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的档案文化,受到社会环境、客观需要等因素影响,随着生活环境的“层累”积聚,档案文化的表层会发生变迁。但是,固有的文化内核具有恒久性、连续性,稳定的文化内核和客观变化的社会环境对档案文化的积聚作用,使得档案文化的结构呈现出一种扭曲形态。[20]例如,档案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单位,其文化功能日益凸显,档案学界也逐渐兴起了文化热,档案工作逐渐向着管理现代化、服务智能化变革。无论是服务理念还是服务方式,档案逐渐回归公众、回归社会。但是,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整体水平仍然偏弱[21],档案服务公众的“回归”和公众因固有的传统档案观念的“回避”,令二者在档案文化结构中体现为一种“扭曲”。

如今,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仍旧停留在自在自发的状态,并没有构建起自由自觉的档案观念,對于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档案仍然比较模糊。例如,有学者针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七年之间,关于公众进馆(您去过档案馆(室)查阅档案吗?)[22]的类似调查结果基本没变。另外,国家档案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度,国家综合档案馆总数3320个,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接待利用者697.3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2407.4万卷(件)次。[23]由此可知,2021年度,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平均每馆每日接待利用者仅5.6人次,提供利用档案19.9卷(件)次,整体而言我国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较为薄弱。

伴随着档案器物文化不断冲击传统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档案文化内部的超越性因素,正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不断驱动、引领着档案文化的螺旋式上升,推动档案文化转型。如今,档案物质文化的变革已经激发出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档案作为信息,其共享、开放的属性正在不断地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档案领域的精英群体已经重塑了自身的档案观念。如何弥合非物质文化同物质文化的“文化滞差”问题,尤其是如何提升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和档案部门的社会意识,是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中促进“公众档案观念现代化”的重要问题,也是回应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3 “档案文化滞差”的弥合策略

档案事业现代化,并非只是档案管理手段的信息化、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等外显层面的现代化,而更应是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的提升、档案工作者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塑造。内隐层面的现代化才真正决定了档案事业现代化的质量。如今,面对档案物质文化不断更新的现实情况,档案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对档案非物质文化进行建构的必要性。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档案制度文化需要以广泛的工作实践经验为基础,而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的培养也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档案非物质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需要一个漫长持久的过程。如何激发出先进物质文化具有的超越性力量,增强其同非物质文化的交互效果,进而疏通因“档案文化滞差”存在而导致的档案文化结构扭曲的问题,促进档案文化中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二者的同轨并行,进而推进档案事业的现代化与其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档案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3.1 从“办”档案文化到“治”档案文化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档案治理的理论体系逐渐建构、完善。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本质带有治理特征,档案文化治理可理解为是档案治理的本质和深层表达。[24]面对客观存在的“档案文化滞差”问题,档案治理主体应重视档案文化治理的作用,转变传统“管”文化与如今“办”文化的思维,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向“治”文化的方向延伸。档案文化治理应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档案部门要打造档案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创新档案文化供给机制,培育社会多元文化服务主体,促进公众共同参与档案文化建构过程,使得公众从档案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向档案文化的积极建构者的角色转变,逐渐优化档案文化的发展生态。档案“治”文化的建设,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入众包参与机制,使公众参与到档案文创开发实践中,探索符合现实环境的档案文化产业道路,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档案馆和社会公众共同构建社会记忆、城市记忆等。通过推进档案文化治理,积极吸纳公众参与,不仅能够聚合公众力量,同时也能增强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

3.2 用档案“精英文化”影响档案“大众文化”

档案工作对普通公众来说,具有一定专业门槛,公众融入较为困难,相关交流与认识常发生在学术共同体内部,难以开展大众化传播,使得档案精英文化和档案大众文化之间的距离较远。如何将专业性档案问题,以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讲述,需要档案领域中的精英主动“出圈”,增强自身外扩式的宣导能力,弥合档案精英文化和社会公众文化之间的鸿沟。例如,各地区的档案学会应进一步落实好、普及好档案知识,落实提升全民档案意识的业务职责,推动档案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拉近档案和普通公众之间的距离,将专业化的档案知识构思成大众化的档案故事,在视频号、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传播。同时,独立的精英个体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向公众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宣传档案方针政策,指导公众如何构建家庭记忆、利用档案维权等。

3.3 从“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要”到推动公众形成“档案文化自觉”

档案馆开展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是基于档案工作特质与时代发展要求之上的一种文化自觉。[25]推动公众档案文化自觉,就是使得公众能够对档案文化具有一定的自我驱动意识,进而能够促进档案文化的自我延伸和自我发展。档案文化滞差固然存在的原因,归根结底源于文化本身具有的超越性和自在性的张力结构,超越性因素要求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而自在性因素则抑制文化创新,表现为对旧有文化的依赖。如今,档案部门积累了先进的档案物质文化,如何利用先进的档案物质文化对档案非物质文化进行渗透,弥合二者之间的滞差,还需要档案部门积极地“走出去”,同时也要将公众“引进来”,利用先进的档案物质文化易于感知的特点,不断刺激、改变社会公众自在自发的传统档案观念。例如,主动建构城市记忆、开展档案馆文化休闲体验等,逐渐形成与档案事业现代化相符合的公众档案意识,推进公众档案文化自觉形成,进而利用公众档案文化自觉,使之成为促进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3.4 从档案工作的“零散宣传”到建立“长久可持续的宣导体系”

档案宣导帮助构建良好的公共关系、提升公共档案意识,有助于档案部门自身的发展。[26]档案宣导是社会公众档案意识和档案部门社会意识“双向”提升的过程。[27]因档案观念的改变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相较于档案物质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需要档案宣导工作的长期渗透。以往,档案的宣传工作多呈现出一种零散化特征,表现为宣传工作不成体系、与日常工作联系得不密切,整体上只关注档案宣传工作输出的过程,并不重视对公众档案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引导。可见,应该构建包含档案宣导主体、客体、目标、过程、结果、评价等多要素在内的档案宣导体系,将档案宣导融入平时的档案服务工作之中,以保障档案宣导工作可持续的发展。一方面,可通过向上宣导,使得政策制定者进一步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熟知档案实践的变化,不断完善与制定同档案工作相关的制度规划和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向下宣导,以科学的路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逐渐建构具有档案事业现代化内涵的文化基因。

4 结 语

档案工作者通过档案文化建设,挖掘出馆藏档案资源所蕴藏的深沉而又持久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档案文化活动,让公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悟档案文化魅力,进而内化为公众的自我意识和行为准则,实现“以文化人”,使得社会公众逐渐成为具有自觉主体性的现代个体,并反之以自身的自觉主体性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公众档案意识作为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内生性力量,对于档案事业现代化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如今,面对档案实践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档案文化滞差”问题,档案工作者需要通过落实档案文化治理、引导档案精英出圈、培育公众档案文化自觉、建设可持续的档案宣导体系等方式逐渐提升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推动公众档案意识从传统的“自在自发”状态向着具有现代性内涵的“自由自觉”状态转变。总而言之,档案事业的现代化不应该一味追求管理方式创新的“速度”,更要有依法治理的“力度”,走向开放的“广度”、为人民服务的“效度”和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温度”。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 OL].[2023-03-01].https://www.saac.gov.cn/daj/toutiao/202106/ 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shtml.

[2][5]张帆,吴建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档案治理概念体系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1):23-31.

[3]常大伟.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我国档案治理能力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9.

[4][6]田芝健.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01-28(02).

[7]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王晓毅,陈育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06-107.

[8]李莹.制度堕距与集体行为——对企业职工集体上访事件的分析[J].青年研究,2006(3):15-20.

[9]符平,段新星.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地位危机及其化解——以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为个案[J].社会学研究,2015(1):114-139,244-245.

[10]张凤荣.大数据社会治理研究的理论进展与政策堕距分析[J].学海,2018(2):36-42.

[11]郝雅立,王亚楠.能力堕距: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公务员队伍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4):130-138.

[12]徐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之文化堕距矛盾化解路径[J].新世纪图书馆,2019(5):5-9,68.

[13]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69.

[14][15]张芳霖,王辉.档案文化的发展趋势:知性·自觉·主动[J].档案学通讯,2010(2):21-24.

[16]覃兆刿.论韦伯组织理论建构中的“合理性”与“档案”——兼及韦伯档案观的双元价值分析[J].档案学研究,2006(2):3-7.

[17]任汉中,张璟瑜.从朦胧到清晰:档案文化结构的剖析[J].浙江档案,2011(4):8-11.

[18][19][20]谢诗艺,郭朗睿.档案文化的结构形态与功能机理——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审思[J].档案学研究,2022(4):38-44.

[21]张卫东.论档案服务的大众化与小众化[J].档案学通讯,2010(2):29-33.

[22]李秋丽.公众视角下的档案利用服务探析——基于普通公众的档案馆认知调查[J].档案管理,2022(4):99-103.

[23]2021年度全国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EB/OL].[2023-03-01].https://www.saac.gov.cn/daj/ zhdt/202208/b217ac4762304b54b2ce08547602b2c8.shtml.

[24]谢诗艺,葛悦.档案文化治理:关于档案治理的文化考量[J].档案学通讯,2023(1):39-44.

[25]郑金月.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档案文化建设[J].档案学研究,2011(6):9-13.

[26]杨静,陈宇轩.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档案宣导体系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2(6):45-53.

[27]黃霄羽,靳文君,贾沣琦.阿联酋国家档案馆档案工作的特点与启示[J].北京档案,2021(9):41-45.

猜你喜欢
档案文化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浅谈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
促进档案文化创新增强校园文化活力
档案文化研究初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高校档案文化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2013年我国档案学研究的结构特征与热点透视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