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飞 滕婉蓉
摘 要:从文化戍边、文化兴边、文化治边到文化润边,文化润疆的提出既是对历时性文化治理边疆的内涵赓续,也是新时代党中央文化治理在新疆的战略之举和生动实践。新疆富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以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以文化现代化为代表的新疆现代文化,为文化潤疆工程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校作为育人的高地,在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擎作用。通过构建互嵌式结构环境、构筑共融性精神家园、推进系统化培育工程、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等举措,铸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让文化滋润高校师生心田。
关键词:文化润疆;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8-0026-03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疆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的重要课题。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境内外“三股势力”一直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渗透对象。新疆高校完整准确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深入实施
文化润疆工程,最大限度凝聚人心,为社会输送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当前新疆高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新疆高校,既要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要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输送大批人才。新时代,新疆高校要把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结合校园育人实际深入推进,扎实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写好“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疆教育篇章。
一、高校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价值意蕴
第一,高校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是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新疆高校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主要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内容是将党中央的治疆方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五观五认同”融入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可以进一步将新疆地域特色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行生动实践结合,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
第二,高校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是拓展红色文化理论的题中之意。以胡杨精神、兵团精神为代表的新疆红色文化是我们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充分挖掘新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疆特
色,将红色基因浸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理论内涵。
第三,高校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现实需要。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在全国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文化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和提升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动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牢牢掌握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打造新疆教育领域的“安全岛”,有利于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提升思政育人工作水平,切实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四,高校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一带一路”核心区,在党和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疆高校实施文化润疆工程,铸牢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文化认同,有利于实现新疆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基本功能与职责,构筑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青年大学生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各民族团结,为新疆繁荣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高校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现实机理
第一,非遗文化有利于铸牢共同体意识。“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诚然这种文化的交汇地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2]。新疆是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丝绸之路上多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大动脉。新疆文化在东西文化的长期交往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形成和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以民间文学《玛纳斯》为代表,新疆达到14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居素甫·玛玛依为代表,新疆有11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新疆达到4个。《玛纳斯》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名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名录”之中,“麦西热甫”进入到“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截至6月,新疆代表性项目达到4 640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之多、体量之大均在全国处于重要位置。可以说,新疆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含大区,也是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之地。因此,在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中,要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新疆非遗文化优势,在传承和保护中唤起各族群众群体记忆和情感共鸣,让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文化甘露滋润各族群众心田。
第二,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红色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要充分用好新疆红色资源,发挥红色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新疆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在新疆大地的结晶。整体而言,新疆红色资源蕴含了以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军垦博物馆为代表的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以兵团精神、胡杨精神为代表的非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以及为新疆繁荣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英烈事迹展厅等其他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3]。因此,在推进文化润疆过程中,要以新疆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注重做好传承、挖掘和保护,把新疆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另一方面,要用足用活用好新疆红色文化资源。将新疆红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发展,深挖其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形成红色文化精品,推进红色文化与主题教育活动、特色旅游等精准对接,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红色产业文化,增强红色产业市场活力、吸引力和发展力。以红色文旅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以文化润疆促进旅游兴疆,让红色文化效益成果为大家所共享。
第三,现代文化有利于涵养五个认同。新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文化润疆过程中,不仅要展示新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在中华文化一体多元背景下立体化呈现当下的新疆现代文化。要有当代中国的意识观念,强化“五个认同”,真正实现新疆文化现代化。如纪录片《我从新疆来》以18个新疆人的经历为内容,以梦想、奋斗、故乡、亲情、爱情、婚姻为主题,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展示了当下新疆人与时代、社会融合,与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均是普通的现代新疆人,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让受众看到了现代新疆人的奋斗精神,故事有血有肉,人物丰满立体,情节真实感人,受到了高度赞赏和评价。一百年来,党的正确文化政策使新疆多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绽放光彩,推动其繁荣与发展,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发展格局。因此,要讲好新疆故事,尤其是讲好新疆现代文化故事,就要充分挖掘新疆文化元素,让新疆故事更有吸引力、魅力和持久力。
三、高校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互嵌式结构环境,推进各族学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着力打造互嵌式育人环境,深入推进各族学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一是要构建互嵌式高校学习环境。通过实施民汉混班教学管理机制,营造团结学习氛围,开展互帮互助学习,了解彼此语言文化,增进各族学生友谊,促进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让各民族学生在团结友爱平等的育人环境下成长成才。二是要建设互嵌式高校生活环境。通过实施民汉合宿生活管理机制,加深彼此衣食住行风俗文化了解,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埋入各族学生心中。通过推进新疆高校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形成各民族共居、共学、共进、共乐的学习生活环境。三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持续推进高校教师“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定期开展联系学生、联系家长活动,让各族师生“结对子”“认亲戚”,建立家校民族团结联系机制,形成良好民族团结氛围,促进各族师生心更近、情更浓、意更切。
(二)构筑共融性精神家园,搭建各族师生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各族师生是新疆高校的育人主体和接受主体,也是构筑共融性精神家园的主体。一方面,在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中,要立足高校实际,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深刻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既要传承好各民族优秀文化,也要普及好中华文化,将文化认同植入师生心灵深处。另一方面,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优势。新疆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民族团结奋进史,也是一部红色文化传承史。要充分发挥新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深入开展红色育人活动,讲好新疆民族团结的大故事、小故事、好故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搭建起各族师生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三)推进系统化培育工程,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6]文化润疆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系统化培育工程。首先,要实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育工程。新疆高校要以“推普”为契机,不断提高各族师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为深入交往交流交融提供语言基础,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以语言文字符号认同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在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中,新疆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涵养各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實处。
(四)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增进各族师生“五观五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6]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源、“蓄水池”和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争夺的领域。新疆处于发展和稳定两个“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严峻。新疆高校要把贯彻党的治疆方略在校园落实落地,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最大限度凝聚人心,事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事关新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事关各族师生健康成长发展。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建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队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创新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方式方法,通过“去极端化”教育、“五观五认同”教育、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
等,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走深走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
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
日报,2020-09-27(1).
[2] 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
用[N].人民日报,2000-09-04.
[3] 梁哲喜.传播红色文化 赓续红色血脉[N].新疆日报(汉),
2021-08-10(7).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5] 徐德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光明日报,2017-04-10.
[6] 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
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