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敏
摘 要:玉米种植对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致富具有重要作用。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包括多个阶段,苗期是玉米生长的前期阶段,玉米在出苗期至拔节期具有地上部生长速度慢和根系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且容易出现多种类型的病虫害,苗期管理对玉米最终产量极为关键。因此,种植户应认识到玉米苗期管理的重要性,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玉米田间管理;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1-003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玉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当前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之一,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玉米产量和质量受栽培技术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玉米各个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工作。其中玉米苗期管理非常关键,能够为玉米后期健康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应结合苗期玉米的生长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促进玉米幼苗更好地生长发育,为玉米高产和稳产奠定基础。
1 玉米苗期的概述和生长发育特点
1.1 概述
玉米苗期是玉米生长的主要阶段,是指玉米从出苗到拔节时期,该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直接影响此后玉米是否能够健康生长。玉米苗期田间管理主要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玉米出苗至3叶期,第2阶段从玉米3叶期至拔节期,应做好此阶段的田间管理工作,为玉米营造良好的田间环境。
1.2 生长发育特点
玉米苗期的生长发育特点是根部的生长速度快,而地上茎叶部分生长速度缓慢,此阶段是生根、叶片生长和茎节分化时期。通常在“离乳期”,玉米第1~3片叶片的生长速度较快,第2片叶片展开时,地下的第1茎节处开始出现第1层次生根。在玉米拔节期之前,随着新叶生长,一共会形成4层次生根。需要注意的是,苗期是玉米根部活力最强的时期,根部会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料供给,叶片的生长发育也会为根部提供一定的营养物质,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3 玉米苗期的生长发育需求
玉米在苗期对温度、水分和养分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是温度要求。温度对玉米苗期的生长影响较大,地表温度控制在20~24 ℃时可以促进幼苗根部生长发育,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幼苗根部生长,温度过低会造成幼苗冻害,出现弱苗和病苗问题。为此,应采取科学的栽培方式提高地表温度,以促进玉米幼苗根部更好地生长。二是玉米苗期的叶片较小,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基本能够满足根部和地上部分生长,该时期的玉米对养分和水分需求量较小,约占总体需求量的22%。在播种之前采取科学的土壤管理措施和保墒措施,能够提高幼苗的抗旱能力。但是玉米苗期可能会出现干旱天气,要结合玉米苗的生长情况及时灌溉,防止幼苗缺水。三是玉米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对养分吸收较少,地上部分和根部都可以吸收养分,如果发现该时期幼苗矮小,要及时追肥。在正常的气候环境下,该时期玉米苗对氮肥需求量约占整个生育期需肥量的7%,磷肥的需求量占总需肥量的2%~3%,钾肥需求量占总需肥量的7%左右。此外,玉米出苗后,种植户应及时检查田间出苗情况,一旦发现幼苗出现营养不足的问题,要及时施肥,增加养分供给。
2 玉米苗期管理
2.1 查田补苗
适宜的种植密度是保证玉米高产和稳产的基础,如果缺苗會严重浪费土地资源,也会制约当地玉米产业发展。玉米播种到出苗之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会出现死苗和烂芽问题,导致出现弱苗,甚至缺苗。如播种深度控制不当、品种选择不科学,会造成缺苗和弱苗。如果玉米种子没有经过拌种处理,会被地下害虫咬食,影响种子发芽率。为此,玉米出苗后,种植户要及时观察田间出苗情况,发现弱苗和缺苗要及时补苗。如果缺苗情况较轻,可以采取留双株的方式来增加种植密度;如果缺苗情况比较严重,要选择带土移栽幼苗,选择2~3叶期移栽比较适合,科学确定移栽时间能够提高移栽效率,最好选择在阴天带土移栽,并且及时浇水。此外,如果玉米田间缺苗严重,应选择同一个玉米品种催芽处理,然后补种即可,确保苗全和苗齐。
2.2 间苗和定苗
玉米的播种量过多会出现苗多的现象,直接影响玉米幼苗的光合作用和通风能力,不利于玉米幼苗生长,导致玉米产量下降。要提高玉米产量及质量,必须通过间苗和定苗的措施来确保密度适宜,以保证玉米植株群体的整齐度。一是间苗选择在玉米幼苗1~2片叶片展开时进行,定苗选择2~3片叶片时进行,去除患病苗和弱苗,保留健壮幼苗,最好选择晴天下午间苗和定苗,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在操作中要及时处理容易萎蔫的幼苗。三是针对旱地和肥力水平较低的田块,坚持尽早定苗和间苗原则。如果是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玉米种植地区,结合幼苗的生长情况适当推迟间苗和定苗时间。四是控制好间苗和定苗的距离,苗距控制在5~10 cm[1]。
2.3 蹲苗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玉米在前期生长阶段可能会出现植株高大和茎秆细弱等情况,遇到大风和暴雨天气会增加倒伏概率,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另外,如果玉米苗期的肥水管理不科学,会出现弱苗。在玉米苗期,幼苗对水分的需求较少,遇到降水天气之后,会使幼苗地上部位增长速度加快,但是地下部位的根系较浅,遇到风雨之后很容易折断。为此,要及时采取蹲苗措施,需要通过人为方式促进玉米根部生长,同时控制玉米地上部位的生长,在玉米幼苗时期尽量不追肥和不浇水,并且多次中耕松土,营造上虚下实的土壤环境,促进玉米根部生长发育。
2.4 中耕
苗期是玉米生长的主要阶段,该时期的主要管理目标是促进玉米根部生长发育,促使其生长成为健壮的秧苗,为玉米高产和稳产奠定基础。为了做好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工作,要采取科学的中耕措施为玉米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选择在定苗之前进行第1次中耕,深度控制在3~5 cm;拔节之前进行第2次中耕。随着当前科技水平的提高,有的农民探索出了新的玉米种植技术,选择在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进行一次彻底中耕,以此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根部生长发育[2]。
2.5 除草
玉米田间出现杂草会直接和幼苗争夺养分和水分,做好玉米苗期除草工作非常关键。一是在玉米播种后至出苗前,杂草还没有出土,采取土壤封闭除草的方式,将杂草灭杀在萌芽状态。可以选择除草剂除草。选择40%乙莠水悬浮剂3 000 mL/hm2左右兑水750 kg/hm2,均匀地喷洒在地表,能够有效预防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或选择50%的乙草胺37.5~52.5 kg/hm2兑水6 000~9 000 kg/hm2,在播种后对土壤进行喷雾处理[3]。该时期使用除草剂可能会受到降水的影响,应抓住最佳防治时机。二是玉米出苗之后,可以选择的除草剂种类较多,包括百草枯和草甘膦等,该类除草剂被称为灭生性除草剂。也可以选择玉农乐和玉宝等除草剂,该类除草剂被称为磺酰脲类除草剂,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阔叶杂草较严重区域,可以在使用玉农乐的同时加入40%的阿特拉津胶悬剂,防治效果较好。百草枯等药剂能够灭杀大龄杂草,但是要控制好用药的密度,且不能喷溅到玉米叶片或者植株绿色茎秆上。
3 玉米病虫害以及防治措施
3.1 玉米大斑病
一是主要为害。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大斑病主要侵害玉米叶片、叶鞘及苞叶部位。发病之后症状明显,出现褐色病斑,之后逐渐扩散到整个叶片,最后叶片变成焦黄色。如果在大斑病发病期间遇到连续降水天气,患病部位会出现黑色霉层,影响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玉米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玉米大斑病会造成玉米减产15%~50%,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二是防治方法。为了减小大斑病的发生概率,做好防治工作非常关键,应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并且采取科学的轮作倒茬制度,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工作,为玉米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应科学施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可以选择玉米和其他农作物轮作,防止种植区域长时间种植同一种作物而引发该病害出现;做好土壤翻耕工作,加强田间灌溉和排水管理,防止田间积水;在发现患病叶片后要及时摘除,并且统一销毁处理,防止病害扩散和蔓延;还可以选择药剂喷洒防治,选择5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者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抓住病害的关键防控时期,能够提高防治效果。也可以在药剂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
3.2 玉米小斑病
一是主要为害。玉米小斑病主要为害玉米苞叶和果穗等部位,在玉米生长的整个周期都能发病,尤其是抽穗期和灌浆期发病最为严重。小斑病对叶片的为害较大,发病之后会出现明显病斑,颜色为黄褐色,嚴重时甚至会出现黑色霉层。果穗染病之后会出现灰褐色病斑,造成果穗慢慢腐烂[4]。二是防治方法。种植户应结合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特点,采取科学的农业防治措施和化学防治措施,可以选择与大斑病联合防治。选择抗病能力比较强的玉米品种;在种植之前做好种植地的处理工作,将田内的秸秆和其他杂物清理干净,注意玉米秸秆在经过发酵之后才能够还田;采取全面翻耕的土地管理措施,破坏害虫的生长环境;要加强日常的田间施肥管理工作,合理搭配肥料。尤其是在玉米抽雄期和灌浆期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化学药剂防治可以选择25%的醚菌酯2 000倍液,均匀地喷洒患病部位,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3.3 锈病
一是主要为害。该病主要是由柄锈菌引起,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部位,在我国北方玉米种植地区很容易出现。在发病初期阶段,患病叶片部位会出现黄褐色或者红褐色病斑,尤其在15~25 ℃的环境下容易染病。二是防治方法。做好品种的选择工作,最好选择耐病品种和中晚熟玉米品种,科学的轮作倒茬能够减少锈病的发生概率。在玉米田收获完成之后,不能直接采取秸秆还田措施。药剂防治可以选择5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抓住该病害的关键防控时期,提高防治效果。也可以在药剂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连续喷洒1~2次效果显著[5]。
3.4 纹枯病
一是主要为害。纹枯病主要为害玉米叶鞘、茎秆和果穗部位,该病害主要出现在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发病初期症状明显,患病部位会出现暗绿色病斑,病斑扩散和蔓延之后,形成不规则状的病斑,会造成玉米秃顶。另外,纹枯病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使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下降,甚至造成根部腐烂。二是防治方法。要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工作,发现感染的植株后应直接带离田间,集中烧毁处理。种子处理可以有效预防该病害,晾晒种子时间为2~3 d,能够灭杀部分病菌和害虫,通过药剂拌种来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可以选择50%的辛硫磷乳油和水按照一定比例与种子均匀地搅拌,能够形成一层玉米包衣,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采取宽窄行的种植模式来提高玉米田间的通风透光性,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施肥效果。药剂防治选择50%井冈霉素水剂2 250 mL/hm2,兑水75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能够减少该病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3.5 玉米螟虫
一是主要为害。玉米螟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直接为害玉米的苞叶部位,也会破坏果穗和叶片,严重影响玉米健康生长,造成产量下降。二是防治方法。针对玉米螟虫,可以选择生物药剂防治,白僵菌能够抑制该病菌生长。赤眼蜂是玉米螟虫的主要天敌,利用天敌防治该类害虫,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特点,选择杀虫灯诱杀,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3.6 玉米蚜虫
一是主要为害。玉米蚜虫的繁殖能力强,会大量聚集在玉米植株表面为害,吸食汁液,影响玉米叶片健康生长。二是防治方法。可以利用害虫的天敌七星瓢虫进行防治;蚜虫有明显的趋光性特点,可以选择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也可以将黄板悬挂在玉米田内,利用蚜虫的趋黄性特点灭杀;药剂防治可以选择20%的噻虫胺悬浮剂,用量为150 g/hm2,兑水375 kg/hm2后均匀喷洒,防治效果较好。
4 结束语
玉米苗期是玉米生长的前期阶段,科学的田间管理工作能够为玉米后期生长奠定基础。为此,应分析玉米苗期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特性,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对策。此外,还应加强田间的病虫害防治,减少玉米病虫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我国玉米产业健康发展,保证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庞分泉.玉米苗期管理技术[J].河北农业,2019(6):18-19.
[2]蔡海峰.高产玉米苗期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2017(3):52.
[3]马维祥.玉米苗期管理技术要点[J].河北农业,2018(6):12-13.
[4]邵晓梅,顾海霞.玉米病虫防治及化控综合试验[J].现代化农业,2021(1):6-7.
[5]丁祥祺.浅谈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8):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