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波?刘红军
两城镇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近百年来对其的考古发掘工作在考古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该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史前城址,也是两城古国的中心聚落。两城镇遗址所在的鲁东南地区在原始社会晚期生态环境良好,低山和丘陵沟谷地带生长着落叶阔叶林,在河岸和池塘周围有喜欢湿润环境的物种生长。当时,该区域对外交流广泛,同鲁西北地区、江淮地区良渚文化区、辽东半岛地区都有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史前时代,两城地区先民的礼制与酒有密切联系,制造业、农业、渔牧业、编织业、酿酒技术、建筑技术、疾病防控技术也比较发达。
两城镇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镇西北部。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梁思永、王湘、祁延霈、劉曜在20世纪初就关注着这块土地。1934年春,王湘、祁延霈先生在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田野考古调查,发现了包括两城镇、丹土、尧王城等在内的10余处遗址;1936年,梁思永、刘曜、祁延霈等首次发掘了两城镇遗址;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两城镇遗址进行了钻探和试掘;1955年、1957年和1963年,刘敦愿先生在日照沿海一带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1995年冬,中美联合考古队用长达10余年的时间,开展了以两城镇遗址为中心的区域系统调查;1998—2001年,中美考古队对两城镇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2018年,山东大学对两城镇遗址进行了发掘;1977年,两城镇遗址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两城镇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2006年,两城镇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形态:古国“金字塔”塔尖上的遗址
苏秉琦先生提出:“古国是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也就是说,古国从聚落或部落发展而来,最早是一个部落或聚落群的中心区,然后逐渐演变成一个古国。原始社会的聚落群,社会分化程度不深,尚未形成“都邑聚”的金字塔形等级结构;当社会文明程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分化加剧,就会逐渐形成“都邑聚”的金字塔形等级结构。作为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具有“都邑聚”金字塔等级结构的史前聚落就是一个古国或古国的中心区。两城镇遗址面积约为100万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史前城址,也是古国的中心聚落。
都
1995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鲁东南沿海地区开展了以两城镇遗址为中心的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过程中累计发现龙山文化遗址和陶器分布点534处。在这些分布点中,属于一级中心聚落的遗址有三处,分别为两城镇遗址、丹土遗址和尧王城遗址。两城镇遗址和丹土遗址相距很近,直线距离约4千米。发掘结果表明,这两个遗址延续的时代既有重合,也有明显的差别。就繁荣期而言,这两个遗址的繁荣期是前后相继的,而在整个遗址的存续时间上,两者在较长的时间内共存过。龙山文化的中心聚落最初在丹土,在龙山文化早、中期之交,其迁移到离黄海更近的两城镇遗址,两城镇遗址当时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丹土遗址的中心聚落功能;丹土遗址作为旧都性质的聚落,还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极有可能还分担着两城镇遗址的某些职能。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鲁东南沿海地区的调查共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址和陶器分布点29处,它们分布于山地和平原两种地形区。这些遗址多数发展为龙山文化的巨型聚落所在地。两城镇遗址所处的区域有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陶器分布点11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是丹土遗址。大汶口文化城址面积约9.5万平方米。据推测,具有行政职能的聚落是前三个等级的聚落。第一级聚落内有城墙和环绕城墙的壕沟,鼎盛时期聚落面积在50万平方米以上,墓葬等级比较明确,出土了精美的黑陶和白陶;第二级聚落多有环壕,面积在5—10万平方米之间;第三级聚落则为普通的小型聚落遗址,实际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下。两城镇遗址、丹土遗址为第一个等级的遗址。龙山文化初期,两城镇遗址面积约为21万平方米;到龙山文化中期,面积约为35.87万平方米;龙山文化晚期,两城镇遗址进一步扩建,包括环壕在内占地面积约为66.87万平方米;至龙山文化晚期偏晚阶段,大环壕逐渐被弃用,遗址面积达到近百万平方米。龙山文化早期,丹土遗址平面呈椭圆形,城内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到龙山文化中期,丹土遗址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
邑
两城镇遗址周围目前已知的二级遗址至少有l0处,包括苏家村遗址,五莲县的丹土遗址、夏家庄遗址,青岛市黄岛区的甲旺墩遗址、西寺遗址等。每一处遗址的周边都聚集着一批规模更小的聚落遗址。其中,在两城镇以南的苏家村和大桃园均发现了龙山文化环壕。
聚
日照市龙山文化早期的三级遗址有10处,围绕在二级遗址和一级遗址周围。其中,两城镇遗址、丹土遗址周围4处;夏家庄遗址周围1处;甲旺墩遗址、西寺遗址周围5处。龙山文化中期的三级遗址有6处,围绕在二级遗址和一级遗址周围。其中,两城镇遗址、丹土遗址周围3处;夏家庄遗址周围1处;西寺遗址周围2处。这些围绕在二级遗址和一级遗址周围的三级遗址,规模更小。
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建立起交通通道
远方文化交流
考古研究证明,两城镇遗址所在区域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对外交流广泛。两城镇遗址曾经出土了具有凸显鲁西北地区文化特点的灰陶鬲。这证明两城地区与鲁西北地区在当时存在文化交流。丹土遗址出土有良渚文化玉琮,证明该区域同良渚文化区有文化交流。另外,燕生东先生等人通过对丹土与两城镇遗址出土的玉器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大汶口晚期丹土一带的璇玑、小璧、小环等主要来自辽东半岛的玉器制作场”,这说明该区域与辽东半岛区域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内部通道
大汶口文化晚期,两城镇遗址所在的鲁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心是丹土遗址,以丹土遗址为中心区域的交通可能主要有两条路线:北向交通路线大致沿丹土经大石河口到西寺;南向交通路线大致经丹土沿两城镇、苏家村、冯家沟、东海峪、井沟、尧王城、西林子头一线。
惠夕平的博士论文《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显示,龙山文化时期,以两城镇遗址为中心的区域生成了五条最优的交通路径。其中北线三条,分别为由两城镇经甲旺墩、凤墩村、张家大庄到西寺村;由两城镇到张家大庄;由两城镇到夏家庄。南线有两条,分别为由两城镇南经过沿线的大桃园、黄家河、郑家顶子等地到尧王城一线;由两城镇经苏家村、东王家村、东海峪等海岸地带到尧王城一线。
生活区形态
庭院
中美联合考古队1998—2001年对两城镇遗址的发掘证实,房址F39,坐北朝南,直接坐落在生土地表之上。其中与房址F39其密切相关的是房址F65,它位于F39的西南面,门道向东;两座房屋共用一个活动场地(即庭院),房屋的地面和灶也先后经过多次铺垫和新筑,说明它们共同存在了一段时间。同时,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灰坑、墓葬和部分窖穴,这说明两城镇先民的住所以坐北朝南为主。
房址内部布局
两城地区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1998—2001年对两城镇遗址的发掘中共发现房址40余座,整体上看,绝大多数房屋为地面建筑,有圆形、方形等基本形状,朝向大多坐北朝南。室内的西北部或东北部设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灶,多数与地面平齐,个别高出地面。保存较好的房址墙体的内、外表面均涂抹一层细泥做墙皮。室内地面经过多次铺垫,每一层垫土的表面均为平整结实的活动面。与房屋门道相连的室外也有相应的活动场地,即后世所谓的庭院,并且也经过层层铺垫,每层表面都有加工或长期踩踏出来的坚硬而平整的活动面。
稻谷加工场所及储存场所
山东大学靳桂云、栾丰实老师在《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一文中指出,“龙山时代,在海岱地区东南部的日照等地,稻谷的加工是在比较固定的场所进行的”。两城镇遗址出土的房址中居住区南侧是水稻的加工场所,存在了较长时间。同时,两城镇遗址还出土了不少窖穴,这些窖穴均有防潮措施。这表明当时两城镇遗址聚落的稻谷加工和储存都在固定的区域内完成,且形成了固定的形制,可能有专门的粮仓。
墓葬分布
两城镇遗址的墓葬数量超过了100座。这些墓葬并不是集中地埋葬在一个或数个墓地中,而是散落在聚落中,随意性较强。这种埋葬方式也是龙山文化时期普遍的做法,与大汶口文化时期那种布局严整、排列有序的公共墓地明显不同。所有墓穴均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土坑竖穴墓,绝大多数墓葬的墓主头朝东,这也是海岱地区史前文化传统的墓葬方向。除了个别墓葬为母婴合葬外,其余均为单人一次葬。因为当地碱性土壤具有腐蚀性,墓葬中的人体骨骼保存极差,能辨别葬式的墓葬均为仰身直肢葬,个别墓主手和上臂交叉置于腹部。多数墓葬没有葬具,少数有一棺,一椁一棺的墓葬仅有1座,墓中不仅随葬了较多陶器,还出土了一件由200多片绿松石薄片和数十个石英珠粘贴而成的特殊物品。由此来看,该墓墓主显然不是一般的社会成员,但也达不到当时社会顶层的级别。
生态环境
龙山文化时期,两城镇周围的低山和丘陵沟谷地带生长着落叶阔叶林,其中的植物以麻栎为主,还有辽东桤木、械木、杜梨、松、柏、柳树和构树等,林下有丰富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聚落东部有大面积的湖沼和沿海滩涂,河岸和池塘周围生长着喜欢湿润环境的植物,如刚竹林和芦苇等;聚落周围分布着农田,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谷子、小麦和大豆等。
礼仪形态
一是稻米酿酒与礼制。酒的使用与原始社会的龙山文化礼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常常被认为是社会复杂化的体现。通过对两城镇遗址出土的陶器及其包含物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稻米不仅是当时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酿酒的重要材料,这揭示了当时稻米酿酒的普遍性。普遍存在的酿酒活动促进了礼制的发展,正如山东大学栾丰实老师所说,酿酒“间接地成为社会复杂化的催化剂”。二是原始崇拜。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某些自然现象、动物、植物乃至人类本身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程度还非常低,人们往往将一些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归于神力,并加以崇拜。其中,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最为明显。
生产生活状态
一是制造业,主要有制陶业、石玉器制造业和骨器加工业等;二是农业,栽培作物有稻、粟、黍和小麦四种,此外,还有三个可能为栽培作物的品种,即大豆、赤豆和紫苏。从两城镇遗址中发现的可供鉴定分析的木炭标本较少,能够鉴定的标本中发现有葡萄、麻栎、松、圆柏、槭木、桤、柳树、杜梨、构树和刚竹等野生植物。其中绝大多数为麻栎,其次为松。三是渔牧业,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时期鉴定出来的动物种类不多,主要有哺乳动物和少量鸟类。其中绝大多数是家猪(没有发现野猪),其他有黄牛、山羊、绵羊、狗、鹿和鳥类。两城镇遗址距黄海很近,人们捕捞海洋动物食用应是十分自然的选择,但由于保存环境的原因,遗址中几乎没有发现与海洋生物相关的遗存。四是酒的品类,中美联合考古队对两城镇遗址中23个陶器中的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当时人们饮用的酒是一种包含稻米、蜂蜜和水果,并且可能添加了大麦和植物树脂(或药草)等成分的混合型发酵饮料。五是编织业,两城镇遗址的骨器制作工艺非常出色,出土了直径只有0.1厘米左右的骨针,现代人见了也为之惊叹。两城镇遗址出土的大量纺轮及骨针证明,当时先民已经掌握了纺线、织布和制衣技术。六是建筑技术,中美联合考古队对两城镇遗址的发掘显示,绝大多数房屋为地面建筑,也发现了少量半地穴式建筑。建筑的形状有圆形和正方形、长方形三种;按照建造技术来看,有土坯墙结构、夯土墙结构、木骨泥墙结构等。七是疾病防控,两城镇遗址先民的原始医学主要表现为酒文化的兴起,砭石的出现和卫生保健意识的增强。酒与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学者认为医学的发展当从酒开始。从历次针对两城镇遗址的考古发掘来看,两城镇先民的房址、墓葬和灰坑等提高了两城镇先民抵抗疾病的能力。
两城镇遗址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史前城址,也是两城古国的中心聚落。该区域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对外交流广泛,同鲁西北地区、江淮区域良渚文化区、辽东半岛区域有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近百年来,对两城镇遗址的考古工作在考古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单位:日照市文旅产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