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视听语言与美学内涵解读

2023-07-18 10:59葛思雯
艺术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本杰明巴顿黛西

摘要: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讲述了主人公本杰明从八十岁逆生长到婴儿的返老还童的故事。影片通过独特的故事线与叙事角度,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精彩的奇幻爱情故事。文章结合影片相关情节和人物设计,从视听语言与美学内涵两个方面剖析《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影片的艺术特色。在影片的视听语言方面,文章从画面色彩、音乐音效、剪辑手法和场面细节四个要素展开分析。大卫·芬奇通过前后画面色彩的对比、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将时空交织,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在影片的美学内涵方面,《本杰明·巴顿奇事》沿袭了大卫·芬奇一贯的生死观叙说,但一反常态的是,该影片表现的内容不是黑暗、矛盾,而是温馨、和谐的,本杰明从出生直到去世的返老还童的一生遇到的都是温暖并且愿意向他伸出援手的善良之人。影片中的命运说与年龄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大卫·芬奇将命运、年龄与爱情的叙事结合起来,在时间、语态、语式三个方面形成了从运用简单叙事方法到不断尝试复杂叙事方法的过程,并充分运用多种意象来凸显“时间”这一关键词,以时间的反向流动突出爱情坚定不移的主题。在荒诞离奇的故事下,展露出历久弥新的真心。

关键词:《本杰明·巴顿奇事》;视听语言;美学内涵;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3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们顺着时间的洪流一直向前行进,从咿呀学语到两鬓斑白,完成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目标。如果把人生倒过来,从衰老走向年轻,会是怎样一番场景?在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观众似乎窥见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电影的主人公本杰明·巴顿出生时就是老年人的模样,并且越活越年轻,最后以婴儿的形态离开人世。这种逆于常人的人生,看似荒诞的想象背后,有导演想表达的深意。

2008年,导演大卫·芬奇将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从书本搬上银幕。独特的写作视角与时间语序,使这部小说跻身当代经典,影响深远。而大卫·芬奇的成功改编也使这部电影斩获了众多奖项,实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1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作为影片的重要元素,在《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了良好的感官体验,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1.1 画面色彩

在电影语法中,画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构成电影的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给人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在《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影片中,画面色彩的巧妙运用对情节的展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影片中多个时空的故事交错,且时间跨度都比较大。在不同时期,画面色彩得到了不一样的处理。在黛西的弥留之际,正好是飓风即将到来之时,画面整体偏灰蓝调,符合当时的天气情况,营造出清冷伤感的氛围。床榻边,黛西的女儿读着本杰明的日记,黛西一直平静地等待着故事结束。这种无力但充满期待的情感也与画面的蓝调相呼应,更衬出了本杰明与黛西之间隽永深刻的爱情。

与本杰明有关的回憶,画面统一带有复古色调的黄,以直观地将其与现状区分,这尤其体现在养老院的场景与后期青年模样的本杰明与黛西相处的场景中。黄色的色调如同黄昏,给人以遗憾与消逝之感,也对应了黛西与本杰明两人相爱而错过的遗憾。前半段的冷色调能让观众冷静思考故事线和人物间的关系,而后半段的暖色调则能带动观众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体会人物情感的发展与变化。

1.2 音乐音效

音乐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工具,在《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影片中,音乐与音效激发了人物情感,使情绪得到了升华。一些场景下的音效有效地渲染了人物情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本杰明被父亲巴顿先生遗弃时发出的凄厉的婴儿啼哭声,年轻的本杰明随着船长遇见敌人时震耳的枪炮声,以及敲击钟表的声音等。生动的音响与音效,能够更好地配合画面叙述更立体的故事,从而激发人物的情感并带动观众的情绪。

1.3 剪辑手法

剪辑手法决定了影片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效果,对影片的叙述逻辑与整体故事线脉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影片主要由两个时空的故事交织组成,分别是本杰明返老还童并与黛西相爱的一生和黛西临终前听着故事奄奄一息的时刻。两条故事线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互相铺垫、承上启下,构成了本杰明与黛西充满遗憾而奇幻的爱情故事。

同时,在回顾本杰明一生的过程中,还穿插着被雷劈中7次的男人、养老院中弹钢琴的老奶奶、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女人伊丽莎白等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状态的改变能让观众意识到影片对时间元素的巧妙运用。

这一剪辑方式使故事更加立体丰满,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故事。以黛西躺在病床上听女儿念本杰明的日记开头,也让影片充满了悬念,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最后,两条线交织融合在一起,本杰明的日记结束,飓风来临,黛西也不留遗憾地在病床上结束了与本杰明相爱的一生,首尾呼应,让观众有意犹未尽之感。虽曲终人散,但黛西与本杰明跨越岁月的爱历久弥新。

1.4 场面细节

《本杰明·巴顿奇事》在对场景与年代的还原方面了很大的功夫,同时为了凸显故事的离奇性,影片也颇为关注场景和人物的特效。在本杰明·巴顿的故事中,人生的各种状态如悲欢离合、阴阳相隔,都通过丰满的角色展现出来。影片中有一个声称自己被雷劈过7次的男人,总会莫名其妙地对陌生人说:“你知道我被雷劈过7次的故事吗?”虽然这个被雷劈过7次的故事听起来让人惊叹又好笑,但又会让观众惊呼其何其幸运。影片中,除了这个被雷劈过7次的男人外,还有许多带有奇幻色彩的人物,为了讲好这些人物的离奇故事,精细的特效制作是必不可少的。这部影片最让人影响深刻的元素就是时间的倒转,为了贴合这一主题,人物的造型必须适配各自时空中的年龄特征。因此,人物造型方面蕴藏许多细节。例如,本杰明出生时脸上的皱纹、佝偻的背、稀疏的头发等,这些细节都对影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事实证明,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中,场面与细节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1]。

同时,影片对场景的选择也别出心裁,许多场景蕴含深厚的寓意。在传统观念中,黎明代表着希望的出现,充满新生的蓬勃与朝气;而黑夜则代表一种状态的消逝,预示着旧事物的消亡。影片中多次出现了黎明与黑夜两大场景,晨昏交替暗示了本片的主题——年龄的逆转与时间的流逝。

2 美学内涵

《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影片除了精彩的视听语言之外,更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当属其深刻的主题与美学内涵。

2.1 生死与命运

“生死”作为导演大卫·芬奇黑色电影中的常见话题,在《本杰明·巴顿奇事》中也得到了深刻的探讨。影片开头便是老年黛西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地听着女儿读本杰明的日记,与常人对死亡的害怕态度相反,黛西表现出异常的冷静与好奇,她并不觉得死亡就是痛苦的结果。在黛西看来,死亡也许是一种新生,是另一条崭新的道路。在本杰明被奎妮收养后,奎妮对长大的本杰明说,每个人对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可我们的终点是一样的。后来,在本杰明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异于常人的地方,开始怀疑这一切是身体自然发育的结果,还是适应了生来年老的状态后出现的幻觉。在知道本杰明对自己身体的怀疑后,奎妮鼓励了他,并告诉他一个深刻的道理:要相信自己对自身状态的判断并接受它,然后做好一切的归宿都是死亡的心理预期。生死由命,人应为自己而活,本杰明卖掉了父亲留给他的房子,准备来一场航行。他深知,自己的外形虽然越来越年轻,但离死亡越来越近,珍惜当下的快乐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影片中除了人物的对话,还有许多意象体现了导演对生死命运的态度。在影片中出现得最多的意象就是水。水是万物之源,是滋养生命的源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语也告诉人们,水既是生的希望,也是死的源头。此外,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正如流淌的水一样无法逆流而上,逆转时空。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正在每一个当下随着奔腾的江水向东流去。作为孕育生命的母体,人类对水充满敬畏与依赖[2]。在影片中,本杰明的父亲和欧缇先生都提到了伴随着他们童年的湖泊和河流,这反映了人类对水的爱与信赖。而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中,巨大的倒转时钟倒在了一片水泊之中,意味着一段时光在时间的洪流中被淹没、淡忘[3]。

蜂鸟是生命无限循环交替的象征,也代表着无穷的生命力。船长迈克在描述蜂鸟时这样说:“蜂鸟……这可不是一种寻常的鸟,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他们用连续拍照看到了减慢后的那对翅膀,你们知道他们看到什么了吗,∞是一个数学符号——无穷。”[4]在影片中,蜂鸟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船上,当本杰明面对大海,蜂鸟随着救生圈的丢下而出现;第二次是在黛西的弥留之际,她望向窗外,竟然有一只蜂鸟在扇动着翅膀用力飞翔。蜂鸟既代表新生命的出现,又象征着死亡,是一种生命循环的体现,充满宿命论。

影片中,除了水和蜂鸟以外,最重要的意象就是钟表。1918年那个逆行的钟是影片中表现时间的重要元素。制造者用这个东西来缅怀世人在岁月中失去的东西,由此引出本片的主人公,同时,逆转的钟表在本片中也象征着时间的相对性。尽管时间一直向前流逝,不可逆转,但每个人都可以是主人公本杰明,努力完成一些待完成的事情。伊丽莎白说她想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穿越英吉利海峡的人,但是她當时失败了,用了32个小时。68岁的她再次挑战自己的梦想,用了34小时,成了世界上最年长的海峡穿越者,她的梦想归根到底还是达成了,会被历史——过去的时间所铭记。在影片结尾,飓风席卷了整座城市,被电子表替换的大钟最终躺在仓库里,潮水慢慢涌上来,但大钟依然在倒行,最终潮水将大钟完全淹没。倒行的大钟突破了时间向前流动的传统概念,同时也强调了时间的相对性。

2.2 孤独与爱情

除了生死的肃穆话题,影片还用了大量篇幅来讲述孤独与爱情。欧缇先生的到来使本杰明的生活有了些许色彩,于是本杰明有了第一次的出行。这对本杰明来说原本是遥不可及的,衰老的身体禁锢了他,无法自由行动。欧缇先生对他说:“无论什么肤色、体型,人都是孤独的,但可怕的不是孤独,而是惧怕孤独。”[5]人生来便是孤独的,尤其对出生就与他人不一样的本杰明来说,80岁的外貌给他带来了不便的行动能力和匮乏的人际关系。他生来便注定是孤独的,直到他遇到了黛西,虽然外表天差地别,但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起玩耍,一起躲在床底拿着手电筒讲悄悄话,暗表心意……但随着他们的成长,黛西离开了,去往美国当芭蕾舞演员,本杰明则选择

远航。

等到两人看似如平行线般的生活终于有了交集,在度过一段甜蜜时光后,本杰明选择将钱财留给妻女,自己孤身离开,他知道即使当下是甜蜜、幸福、无忧的,自己也会逐渐变得年轻,变得不适合当一个父亲,不适合当一个丈夫。为了黛西和女儿,他还是告别了爱情,返回了自己的孤独世界。时隔多年,他又与黛西重逢,而此时,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已经有了新的依靠,而无法真正成为自己女儿的父亲并享受天伦之乐,也成为本杰明一生最大的遗憾。逐渐年轻的身体在此刻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上天替他作出的选择让他抱憾终生。他生来孤独的,甜蜜的爱情最终也变成在爱人怀里渐渐老去、死去的

遗憾。

3 结语

大卫·芬奇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幻故事。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奇幻之处除了本身的剧情外,还包含了大卫·芬奇以往电影中所没有的积极乐观与温暖。本杰明的时间悲剧,让人思考生命与时间的本质,让观众明白了,要趁有限的时光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以向死而生的态度面对人生,无惧一切。

参考文献:

[1] 任樱.浅析《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电影语言[J].戏剧之家,2019(5):84-85.

[2] 张辰怡.试论《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时间悲剧与死亡观念[J].汉字文化,2018(S1):78-80.

[3] 鲍成莲,程彬.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象征意义解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6):57-58.

[4] 阮霄羽.蜂鸟与挂钟在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交错象征运用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271-272.

[5] 王祎.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审美与意义空间[J].才智,2009(22):190.

作者简介:葛思雯(200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视听语言。

猜你喜欢
本杰明巴顿黛西
巴顿(上)
巴顿(下)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巴顿(下)
巴顿(上)
彼得兔故事集 第一篇 小兔子本杰明的故事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人类飞翔的史前时代:本杰明·罗宾斯和他的旋转臂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