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2022年“山东手造”产业全面起势,这既是重大文化工程,也是重要民心工程。论文通过调查“山东手造”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全面了解“山东手造”产业的现状,深入研究“山东手造”产品的内容品质、呈现形式、营销方式、销售渠道、商业模式,运用创新理念,通过政策、资金、智力、法律法规等各项保障措施加快推进“山东手造”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山东省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手工艺产业振兴。
【关键词】“山东手造”产业化;提质增效;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124;G124;J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6-0157-03
1 引言
2022年,山东省提出了全新的文化创意品牌“山东手造”,制定《“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意见》,遴选出首批100家“山东手造”优质企业及其产品,建造了“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山东手造”产业已全面起势。今后,如何更好地通过创意新造,继续探索非遗或传统工艺的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如何创新驱动“山东手造”市场化、品牌化、多元化、国际化;如何进一步推动“山东手造”产业化提质增效,带动全省手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助推传统手工艺产业升级。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
2 创新驱动“山东手造”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与现实意义
“山东手造”是在保留原有的传统手工技艺基础上,充分挖掘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新造、升级转化,打造构建符合现代审美趋势、符合人民群众需求、广泛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体系。打造“山东手造”品牌,有助于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有助于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社会实现活态性传承与发展,是促进手工艺产业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山东手造”将使传统手工艺产品更加个性化、时代化和生活化,“山东手造”还将纳入“好品山东”“好客山东”“美德山东”“好人山东”品牌体系,打造新的山东文化形象,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 “山东手造”產业发展的现状
3.1 “山东手造”产业发展的优势
3.1.1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山东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底蕴。全省拥有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286万套可移动文物,4处世界文化遗产。高密剪纸、诸城古琴和济南皮影戏等8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国家级名录186项,包括徐福传说、聊斋俚曲、蹴鞠、崂山民间故事、海洋号子(长岛渔号)、皮影戏、鼓子秧歌、吕剧、胶东大鼓、孙膑拳等。另外,省级名录1 073项,市级名录4 121项,县级名录12 758项,总量居全国前列。这些传承千年的齐鲁文化为“山东手造”的生产和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广阔的创意来源,为“山东手造”产业的发展和起势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1.2 创新的数字科技能力
近几年,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数字强省,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全省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1%。2022年7月,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发布《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山东产业数字化指数80.3,居全国首位。山东手工艺产业种类齐全,用数字化赋能传统手工艺产业,将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为全省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1.3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
目前山东已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19万个,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50万人,年产值达到1 600亿元左右。2022年,山东省党代会已将“山东手造”项目列入强省建设重点任务,力争到2023年基本建成集产销、研发、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山东手造产业体系,到2025年创建50个以上国内知名的山东手造领军品牌,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手造产业集聚区。目前,各市都已全面发力,“山东手造”(济南)展示体验中心已开门纳客,潍坊在省内率先建设了手造博物馆和“潍有尚品”展销基地,威海启用了手造产业新平台“山东手造·威海中心”,聊城开展打造“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品牌,各市陆续开展手造节、手造街、手造集市等活动。这些都为打造“山东手造”品牌提供了强大支撑。
3.2 “山东手造”产业发展的劣势
3.2.1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明显
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发展也存在不平衡问题。无论在发展程度上还是发展速度上,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应数济南、青岛、威海、烟台、潍坊、东营6市的发展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每年这6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营业收入占了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中西部地区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规模较小、总量较低、产业聚集力弱的问题,与青岛、烟台等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极为明显。
3.2.2 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
山东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但是对“齐鲁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推陈出新的创意手段还不够多,也缺乏独特的文化产业创意,致使部分手造产品缺乏艺术素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和生活化,那些造型俗套、材质普通的手工艺产品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潍坊木版年画目前大多数产品只是翻刻老版,没有创新,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3.2.3 企业规模偏小,品牌知名度不高
山东手造企业的个体规模普遍偏小,市场集中度低,产业链相对延伸不足,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企业在遇到较大市场竞争时,因为缺乏组织体系、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就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例如,高密聂家庄的泥塑,产品单一,家庭式手工作坊的模式导致产业化程度低,产量上不去,销售渠道主要是走地摊,利潤微薄。另外,山东文化产业的品牌集中度不高,品牌影响力欠缺,品牌竞争力缺乏。在《2021胡润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品牌榜》前50个中,山东仅有3个品牌上榜,位列第六。
4 创新驱动“山东手造”产业提质增效的路径研究
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两创”方针,着眼地方文化特色优势,以融合创新为动力,推动传统工艺与新需求、新理念、新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山东手造”活态传承与传播,真正实践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如何更好地创新驱动“山东手造”产业提质增效,论文从手造产品的内容品质、呈现形式、营销渠道、商业模式、消费群体5个方面,采用五位一体的生态闭环系统进一步探讨“山东手造”产业提质增效的路径。具体如图1所示。
4.1 创意化提升“山东手造”产品的内容品质
一是吸收新思路、新需求、新技艺、新装饰、新功能、新材料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设计。改良传统手工艺的材料,或者将其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增强其防腐性和耐用性;优化制作流程和工艺,主动将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审美生活,推陈出新创造更符合现代设计感的产品,满足人民生活和文化新需求。二是加强区域内技艺间的跨界创新设计。积极探索并开发具有市场潜力、与消费者日常密切相关的实用性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例如,山东草编可以研发一些鼠标垫、钟表、灯具和草玩具等新产品形态,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提升“山东手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4.2 智能化拓展“山东手造”产品的呈现形式
一是打造3D模拟、全景拍摄、音视频讲解等表现形式的线上虚拟博物馆。相比实体博物馆,虚拟博物馆大大地扩展了博物馆的延伸空间,打破了实体博物馆的地域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博物馆的知识传播功能,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层次多方位需求。二是借助VR等人工智能开展互动性体验。利用AR、VR等高科技技术可以将展品进行1∶1还原,参观者可以观察到每个展品的细节,甚至可以在虚拟的场景中亲自动手,体验产品的制作过程。这样既能保留传统技艺制作的完整性,又能加深游客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了解。三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传播的H5互动小游戏。将“手造”产品与数字技术、网游等现代手段相嫁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并传承传统技艺,将传统技艺推向时代前沿,展现时代活力。
4.3 数据化实现“山东手造”产品的精准营销
市场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是阻碍手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是保障数据流通,通过数字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将“手造”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监管、销售等环节转化成计算机可读取、存储、计算的数据。二是利用数字化采集的大数据,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对消费群体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和分析,进而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推荐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实现“手造”产品的精准营销。三是借助云平台的云储存和云服务功能,实现产业体系数据的互联共享,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同时借助大数据反馈的消费信息,促进“手造”产品生产和服务改良升级,促进新产品和新市场的研发。
4.4 网络化拓宽“山东手造”产品的销售渠道
一是构建“互联网+手造”的开放式网络新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相应的官网、官博等网络电子平台,进行品牌信息的发布和推广,同时推行线上和线下同步,门店、微商、电商并进,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手工艺品营销推广。二是积极推进“手造”产品进高速服务区、进景区等活动。由政府牵头,旅游企业和手工艺传承人合作等多种形式,将适合展演的手造类项目引入旅游景区,同时旅游企业也可以开发一些“手造”研学体验活动,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三是通过国际平台与世界各国进行手工艺交流活动。充分借助世博会、进博会、文博会等国际平台,与各国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逐步拓展“山东手造”产品的海外市场,扩大海外影响力,拓宽海外销售渠道。
4.5 多元化构建“手造+”的商业模式
以“手造”为核心,实现多维融合发展的商业新模式。利用“手造+节会、手造+文旅、手造+研学、手造+电商”等模式全面实现“手造”产业的跨界延伸,夯实“手造”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激发产业活力,打造集教育、休闲体验、传习、美食、收藏、展览、会务、文创礼品、出版、影视制作、学术研究和脱贫攻坚为一体的多元立体式“手造”产业链。“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就是一个集销售、研发、会展、孵化、研学为一体的“社交型”手造产业园。游客在这里既可以欣赏琳琅满目的手造精品,又可以体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能休闲又能购物,还能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体验式、休闲式、学习式、沉浸式的全新商业模式,也是“山东手造”产业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成果。
5 创新驱动“山东手造”产业提质增效的保障措施
5.1 加快构建协同机制,提供政策支持
“山东手造”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相互扶持、相互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政府要加快手造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加强政策引导,给予手造企业更大的财税政策优惠;要精准发力,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支持政策;要结合数字化、网络化等时代发展大趋势,与时俱进,把握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5.2 加快构建新型投融资体制,提供资金保障
政府应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加快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优惠的企业税费政策,提高手造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社会资本和个人资金等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投入手造企业的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資金投入保障机制。最后,建立专业金融服务机构与团队,加强手造产业与金融机构的有效联动,使金融资本与手造产业深度融合。
5.3 加强多领域多专业人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山东手造”产业提质增效需要多领域多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首先,要搭建手造大师养成平台。通过评先树优和经费扶持,发展壮大手造大师队伍,鼓励他们进行技艺传承、技术培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其次,逐步构筑起领军人才、中坚力量、后备队伍三级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各类创意设计大赛、职业竞赛、技能培训等活动,推动手造传承人职业化发展。最后,与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和文创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学科和研修实践基地,采用委托培养、学徒制等方式培养适合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有这些都将为手造产业奠定人才储备基础,助力手造产业的持续发展。
5.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标准化建设,提供法律法规保障
省政府应根据《山东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并细化手造产品的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以便更好地保护手造企业合法权益,增加手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还应根据手造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系统的手造产业的准入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使手造产业走上法治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敏,吴婧瑞.生态位管理视角下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02):155-160.
【2】刘倩,王秀伟.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关键问题、响应策略与实施路径——基于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8):150-156.
【3】李凤亮,周梦琛.数字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创新[J].文艺理论研究,2022,42(06):12-19.
【4】李嘉元,周晓宏.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02):58-65.
【5】顾星欣,颜颖.创新赋能,推动文化产业行稳致远[N].新华日报,2023-01-1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