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婷,钱子航,张修远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赤壁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赤壁 437300
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简称房颤,患者有序、有规律的心房电活动被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取代[1-2]。对于心房颤动患者而言,控制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是治疗关键所在。射频消融属于现阶段临床常用治疗方式,该方式能够快速、有效阻断患者心律失常传导,相较于传统药物治疗有效率大大提升。但随着该治疗方式的推广与应用,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其中存在一定风险,部分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引发脑梗死,故围术期配合高质量的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华法林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的常用抗凝药物,但其存在个体差异大,容易受到食物、药物影响,存在治疗窗狭窄的缺陷,且抗凝治疗期间需要持续对INR值进行监测,应用受到一定限制[3]。利伐沙班属于一种选择性的、高效的FXa抑制剂,能够有效调节抗凝功能并有利于长期预防血栓事件,且治疗过程中无需频繁检测凝血指标,安全性、有效性均较为理想[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赤壁医院治疗的75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在其射频消融围术期应用利伐沙班、华法林抗凝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治疗的75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前后顺序分组,前37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实施华法林抗凝治疗,后38例设置为观察组实施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3~76岁,平均(51.38±8.22)岁;病程3~11个月,平均(5.75±1.23)个月;其中持续性房颤8例,阵发性房颤2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1~74岁,平均(51.72±7.95)岁;病程3~10个月,平均(5.46±1.18)个月;其中持续性房颤8例,阵发性房颤30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的心房颤动诊断标准[5];患者具备射频消融手术指征且自愿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无沟通、语言等障碍;患者年龄18~80岁;诊断为持续性、阵发性房颤。
排除标准:术前合并脑血管病变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患者;手术禁忌证患者;抗凝药物过敏患者;近期存在心脏手术史患者;存在恶性肿瘤、血液系统、内分泌疾病患者。
1.3.1 射频消融治疗 全部患者均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常规消毒、铺巾基于三维重建确定穿刺点,置入冠状窦电极,观察病变部位。肺静脉选择大环消融,左心房顶部、前壁连线消融,右心房切口与上下腔静脉连线消融,能量、温度分别为30 W、43°。
1.3.2 对照组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术前服用华法林(国药准字H31022123,规格:2.5 mg×60片),1次/d、2.5 mg/次;术后6 h根据INR比值实际情况调整患者华法林用量,直至术后3个月。
1.3.3 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 术前4周开始服用利伐沙班(国药准字J20180075,规格:15 mg×7片)1次/d、15 mg/次;术后6 h根据INR比值实际情况调整患者利伐沙班用量,直至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均给与肝素钠(国药准字H32022088,规格:2 mL∶12 500 U)注射,维持ACT在250~300 s。
①对比两组凝血功能:划定检测时间分别为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集两组患者1.8 mL静脉血,在真空抗凝管中处理后,使用全血分析仪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涉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指标水平。
②对比两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d ratio, INR):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INR值。
③对比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涉及房颤复发、外周动脉栓塞、缺血性脑病、短暂性脑缺血。
④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出血事件发生率为标准,包括皮下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鼻出血、穿刺部位出血、血尿。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n=37)观察组(n=38)t值P值PT APTT术前10.27±2.41 10.35±2.54 0.140 0.889术后1个月12.10±2.07 13.65±1.92 3.363 0.001术后3个月14.90±2.79 17.39±2.51 4.066<0.001术前31.46±8.39 31.51±8.44 0.026 0.980术后1个月36.45±9.45 42.37±8.61 2.837 0.006术后3个月45.38±9.20 52.11±9.18 3.171 0.002
术前,两组I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INR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INR值比较
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存在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持久发作患者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改变,继而损伤心房内膜,此类患者血小板活化伴随凝血系统失衡,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引发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提高风险系数。现阶段,射频消融治疗是房颤患者常用治疗方式,但该治疗过程中导管、穿刺和消融处内膜损伤激活凝血系统会加重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风险提升[6]。由此可见,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需要加强围术期抗凝治疗,继而保证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华法林属于传统抗凝药物,在既往房颤患者抗血栓治疗中发挥作用。华法林属于双香豆素类消旋混合物,患者服用后利用度较高,能够阻断凝血因子并对抗维生素K,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的合成,该药物可抑制新的血栓形成、限制血栓的扩大和延展[7]。华法林在用药的初期是没有明显的抗凝作用,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出较好功效,故通常在患者术前4周便开始给药。但华法林应用存在较多限制,该药物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且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控制INR值在合理范围内[8-9]。华法林上述特点对患者治疗依从性造成一定影响,不同患者之间抗凝效果可能存在差异,抗凝作用并不十分稳定,需探寻更为高效、安全的抗凝药物。
利伐沙班属于一种新型抗凝药物,能够对凝血因子Xa起到特异性抑制作用,具备吸收效果好、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等诸多优势[10]。利伐沙班作为一种Xa因子抑制剂,与华法林抗凝机制有所不同,该药物通过与Xa活性位点结合降低凝血酶的产生,继而延长PT、APTT时间,提高INR[11]。Xa因子是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共同起点,利伐沙班通过该机制能够同时阻断Xa与凝血因子、磷脂结合过程,相较于华法林体现了更为突出的抗凝效果[12]。与此同时,利伐沙班的应用能够弥补华法林的缺陷,该药物治疗过程中不会对已产生凝血酶的止血系统正常作用产生应向,故治疗期间无需进行INR等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患者依从性更高[13]。本研究对比两种抗凝药物的应用效果,结果可见:术后1、3个月时,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时,观察INR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相较于华法林,利伐沙班抗凝作用更为突出,有利于获得更为持久、理想的抗凝效果,继而保证患者安全。
本研究可见,围术期应用利伐沙班治疗的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2%,观察组出血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更低(P<0.05)。贺利平等[14]研究中应用利伐沙班对射频消融患者围术期进行抗凝治疗,结果显示相较于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利伐沙班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华法林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INR值,需保持在2.0~3.0,当其INR值低于1.5时血栓栓塞风险大大提高,导致抗凝出血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可能与利伐沙班药物的药理作用有关,利伐沙班口服后2.5~4 h便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通过肝快速代谢,不会造成药物蓄积,避免抗凝出血风险事件的发生,具备更高的安全性[15]。但本研究纳入样本数量有限,对患者随访时间也较短,可能导致结果出现一定偏倚,仍待未来加大样本量深入探讨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利伐沙班具有强效的抗凝作用,应用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患者中效果突出,围术期服用该药物能够降低患者风险,避免术后出血、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相较于华法林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