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艳
摘要: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丰富社会阅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本研究通过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对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了近六周的相关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富有好奇心,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在科学活动中以玩为主,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经常能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反之则提不起兴趣,探究内容难度增强后,兴趣易受挫折。这些问题与教师在指导科学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预设低于大班幼儿的能力与兴趣、教师在科学活动中指导干预过多、指导不到位、缺乏有效支持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探究材料,支持探究活动,以“引导者”的身份给予适宜的指导,培养幼儿的自主科学探究品质;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探究品质的养成;激发幼儿探究兴趣、选择有教育价值的科学探究内容,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组织活动,使幼儿的探究兴趣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探究探究习惯大班培养策略
一、引言
學前儿童的好奇心是指幼儿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很强的探索欲望,时时刻刻渴望发现新鲜事物,对新事物新知识非常敏锐,喜欢钻研新知识。探究兴趣是指幼儿对周围事物有探究的兴趣和愿望,对新事物有认识。本研究根据这次在支教期间的观察和实践记录,发现了目前教师在指导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该研究将根据科学活动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方法,激发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究兴趣,最后总结出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探究兴趣的培养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教育集团桃蹊分园大二班37名幼儿。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此次采用抽样方式,对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教育集团桃蹊分园大二班的幼儿及教师进行观察,并观察记录幼儿在科学领域集体教育活动及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探究行为表现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辅导策略。
2.文献法
针对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探究兴趣的培养,对学前幼儿科学活动的相关资料进行查询,以便更深入地了解。
3.行动研究法
自己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用最直观的方法了解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索表现,并对教育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尝试和验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这次支教期间的观察和实践记录,分析查证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探究兴趣的特点和教师在指导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归纳出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探究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大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问题
1.科学活动重在发挥,探究意识不够强
在沙盘寻宝(利用磁铁的磁性将埋藏在沙盘里的有回形针的宝物找出来,让孩子感受磁铁磁性的特点)的区域游戏中,老师讲完规则后,孩子依旧用手挖、用铲子铲的方式来寻宝,甚至玩起了沙子,逐渐偏离探究主题。这主要是因为幼儿自身对磁铁磁性特性的科学经验不足,导致探究意识较为欠缺。
2.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能主动动脑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反之则提不起兴趣
在科学集中教育活动《光与影》中探究光的位置、远近和强弱对影子的影响时,幼儿明显表现得兴趣高涨,很容易发现影子的长短、大小、方向都在发生变化,抛出的问题也能让幼儿主动动脑筋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来寻找答案。但对于相对枯燥的《四季服饰》中探讨四季服饰的不同特点,了解季节变换对人们着装的作用,幼儿则显得兴趣度不高。该内容没有引发幼儿探究欲望,内容单一枯燥,幼儿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3.当活动难度加大时,探究兴趣易受挫
在关于单面镜的活动中(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将镜子放在有对称性物体的对称轴上会看到完整的图像),幼儿的兴趣表现得比较强烈,基本上都能集中注意力进行操作并记录下来。但当活动难度增加变成两面镜子(两面镜子夹角大小与物体成像数量的关系)活动时,幼儿试了几次发现两面镜子不好控制,再加上难以记录,就显得有些闷闷不乐。
综上所述,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幼儿的探究意识、兴趣爱好、活动的难易程度都是影响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兴趣的因素。教师要善于发现本班幼儿在科学活动探索中产生阻碍的问题及原因并进行深入分析,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其对科学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支持幼儿探究式学习活动,帮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二)教师在指导科学探究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师预设低于大班幼儿的能力和兴趣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孩子的周围也充满了科学活动,而且科学活动的内容涉及面广,趣味性强。幼儿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对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周围事物认识越来越多,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大班幼儿已经不像小班幼儿那样,见到新奇的事物忍不住去摸、放在嘴里尝尝或者凑到鼻子前闻一闻。但是,到了大班,他们常常困惑或没有办法使用正确的探索方式。大班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更愿意自己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在实际操作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而且有时教师的科学探究材料过于浅显易懂,低于大班幼儿的能力范围。这种情况的表现为,对于教师提供的科学探究材料,幼儿一下子就能找出问题答案,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不大,以至于初步探究后就各自玩耍。
2.教师在科学活动中指导干预过多
我在支教中发现,有时教师在幼儿开展科学活动探索的过程中,过多地干预幼儿的行为。这种行为表现在,一旦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其他与活动不相干的动作表现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对幼儿进行干预和指导,甚至直接把科学探究的结果告诉幼儿,从而使幼儿失去了自主探究的乐趣,也就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欲望。在观察活动、查找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科学活动的结果过于在意,而忽视了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性。注重结果的教师认为,如果幼儿没有得出正确的科学活动探究结果,那就是失败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否定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等,也否定了活动中的操作过程,否定了过程中学习的东西,否定了孩子能力的提高。
3.教师对科学活动的指导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后盾
大班幼儿有一定的独立探究能力,但探索的知识有限,探索不够系统、完整。教师囿于自身科学专业知识能力的欠缺或受观察探索主题的局限,通常不能及时发现幼儿操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无法推进幼儿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或者教师针对幼儿探索操作不能提出更利于幼儿科学探究发展的高要求,不能为幼儿阶梯式学习搭桥铺路。如此,教师在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给予幼儿的支持很少,任由其进行无意义的探索,往往会出现幼儿探索时毫无头绪,找不到重点的情况,探索过程逐渐“变味”,变成随意的游戏过程而毫无探究意义。此时,幼儿的兴趣反而会逐渐消退,使得幼儿探索难以进行或开展效果不佳,难以达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
(三)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探究兴趣的培养策略
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都很强,但目前幼儿科学教育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这对幼儿探究兴趣的培养是不利的。
作为幼儿科学活动的支持者,我们应该尊重幼兒的探究兴趣,信任幼儿并允许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试错,正确认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懂得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精神,为他们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奠定基础。
1.提供适宜的探究材料,支持幼儿探究活动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合适的探究材料。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果提供的科学探究材料过于浅显而缺乏挑战性,幼儿可能无兴趣玩耍或厌烦操作。教师在提供科学探究材料时,可根据本班幼儿已有水平,由简到繁,按顺序提供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使幼儿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展。
例如,为了让幼儿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师在进行科学的集中教育活动时,先用一张简单的画有半幅对称物体、多条线条的图画,让幼儿探究怎样把半幅图形变成完整的图形。再发给幼儿一张画有许多半个对称物体和许多交错线条的图画和一张记录卡。幼儿兴致明显高涨,都乐于尝试,乐于记录。
2.以“引导者”的身份,给予幼儿适宜的指导,培养幼儿的自主科学探究品质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主要围绕着如何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如何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如何唤起幼儿的探究欲望等方面展开。教师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权利,对幼儿进行有启发性的指导,使幼儿从中获得乐趣,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深层次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带动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恰当的引导对幼儿的自主探索至关重要,指导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科学探究活动“光影”中,要求幼儿感知影子的存在与变化,发现周围的影子。老师在引导幼儿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跟幼儿说“身边的东西都有影子,而且影子是会变化的,你去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的”,而是跟孩子说“哇,刚才我们发现了影子的秘密,那就一起到户外去寻找影子吧!”在实际活动中,幼儿显得兴致很浓,而且他们能够发现周围的事物都是有影子的,影子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如果教师以活动的目的性为“标杆”,一味强调活动的目的性,幼儿稍微脱离了活动的目的,就进行干预,会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失去乐趣。相反,如果教师对整个活动不重视、不关心活动的过程,任由幼儿去探究科学活动,就有可能使整个活动没有目的性。
3.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探究品质的养成
教师要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当幼儿向教师提出科学问题时,教师不应该立即把答案告诉幼儿,而应该以“合伙人”的身份,和幼儿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缓慢引导,适时给幼儿提供思路,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品质。
例如,《认识球体与圆柱体》的科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感知并了解圆柱体与球体的主要特征。教师给幼儿分发圆柱体和球体的材料,让幼儿找一找球体和圆柱体的特点。活动中,很多幼儿通过自主探索找出了这两者的特点,当有的幼儿向老师提出不理解时,老师也装着不懂的模样,让幼儿转向各个方向去寻找不同的地方。之后,幼儿自己找出两者的特点后显得非常高兴。
4.及时调整幼儿感兴趣、有教育价值的科学探究内容,与他们的兴趣相配合地开展活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在生活中要敏锐地观察、捕捉幼儿既感兴趣又有教育价值的科学内容。教师要详细观察幼儿,并及时记录,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科学探究活动以集中教育活动、区域活动、体育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充分调动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为大班幼儿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体验有趣的科学现象,从而产生探究兴趣,满足幼儿好奇心和操作欲望,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对照材料亲自感受。自己动手操作则是启发孩子们对科技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好方法。例如,幼儿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兴趣,教师就以这个为前提,先给幼儿观看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和图片,再让幼儿分组种植植物。随着植物的生长变化,幼儿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便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兴致勃勃。
四、结语
总之,教师在科学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种动态灵活的科学活动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突发的事情更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采取多种方式来应对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让幼儿可以在活动中去大胆尝试,让其在游戏中不但获得知识,也能培养能力和信心。我们要坚信幼儿是他们自身发展历程中的主角,也要让他们坚信自己才是自身发展历程的主角。
参考文献:
[1]鄢超云,魏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3(6):15.
[2]胡静.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特点与教师的指导策略[J].考试周刊,2009(41):471472.
责任编辑:赵潇晗
本文系2021年度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乡村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为HJG2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