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

2023-07-18 11:31韩罗娜
摄影之友 2023年7期
关键词:幻灯幻灯片章节

韩罗娜

早期用光投射图像的尝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罗马大学的天主教神父、博物学家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Kircher)创造了幻灯的雏形“魔灯”(magiclantern)——一种将光线聚焦至带有图像的矩形玻璃的带有透镜的装置,做出了幻灯片画片的早期尝试。直到摄影术发明十年后的1849年,美国的兰根海姆兄弟(W.&F.Langenheim)基于蛋白玻璃技术发明了现代的幻灯片(lanternslide)概念。自此以后,制造商和幻灯片经销商很快开始提供各种主题的幻灯片,个人摄影师也开始制作幻灯片,在黑暗的房间中使用有备光的装置投射影像。

20世纪80年代,新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材料随着改革开放开始传入中国,美术界的各种观念激烈碰撞,青年艺术群体不断涌现,这股全国性的热潮史称“'85新潮”,广大艺术家强调创作个性的试验性,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一再拓展艺术的边界。从20世纪50年代幻灯片的民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家对幻灯进行的艺术性探索,这种彩色的透明正片,作为一种记录、一种容器、一种交流活动,不仅凝固了被制作时一瞬间的光影,同时也能够带给观者新的感官体验。

本次展览以光影图像作品与档案文献并置展出的方式,围绕幻灯片作为媒介的关键形式特征,分为“传播”“反射”和“透明”三个主题章节,探讨幻灯片及投影如何成为中国当时不断扩大的国际艺术交流的主要媒介,以及“'85新潮”的艺术家们如何利用幻灯放映和信息传播机制探索前卫艺术,并且对其在此后中国几十年艺术实践的持续影响进行审视。从幻灯片作为媒介的主要特征出发,带领观众踏上一段融汇科技、艺术、摄影和娱乐的特别的旅程,体驗当年集体公共放映和幻灯放映活动的现场氛围。

传播

展览的第一章节“传播”将观众置于20世纪80年代幻灯片及投影相对普及的时代情景之下,回顾了彼时生机勃勃的当代艺术群体如何利用幻灯投影传播全新的艺术观念。随着进口35毫米彩色胶片在20世纪80年代市场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相机制作投影用幻灯片。由于条件上的限制,许多艺术家只能依靠这类幻灯片来展示高质量的彩色艺术作品。小小的幻灯片因而成为蓬勃发展的先锋艺术运动中教育、交流以及国内外资讯传播的载体,在传播思想、激励创作,以及构建80年代中国艺术社群影响力方面所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实物与文献资料,比如郑胜天从美国和欧洲带回来的大量印有西方艺术名画名作的幻灯片,在幻灯片中呈现艺术作品的质感远大于教科书上的印刷效果,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年代为中国艺术教育填补了空白。当时的艺术家们纷纷参加这些幻灯放映活动,并很快开始将自己的作品也制成幻灯片进行传播与分享。在引进国外艺术作品的同时,幻灯片也担负起中国艺术家与国外艺术界交流的任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费大卫将1200多张印有中国艺术家作品的幻灯片带到了法国,通过该媒介将中国当代艺术带到了全球艺术语境里。该章节还收录了《北京银矿》的作者托马斯·苏文收藏的民间或官方的幻灯片,体现了幻灯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的历史背景,成为后来艺术家创作、展示与艺术传播重要媒介的前提。

反射

第二章节“反射”展现了艺术家在创作形式上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段短暂的野蛮生长之后,“'85新潮”艺术家越来越重视将自己的作品推入国际艺术市场。与此同时,中国最早的跨媒介作品也在此时期崭露头角。比如该章节中耿建翌、张培力、林嘉华、王友身的作品不仅挑战了既定的艺术概念,也精准捕捉到了追求实验探索的时代精神。本展览的策展人尽可能地还原了这些作品当年展出的形式,从而重现这些作品的历史语境。1988年秋,受幻灯片展示热潮的启发,厦门达达艺术家林嘉华进行了一场独具意义的行为表演,他将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利加特港的圣母》(1850)投射在自己的身体之上,将身体转化成中外经典美术作品的投影平面,个体的物质性与艺术史在光影之中建立了连接。本章节还展出了由张培力创作的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作品,同时亦是在幻灯片放映时代,张培力探讨时间及观看现场张力的最早作品。例如,首次在黄山会议为与会者放映的作品《30×30》(1988),屏幕上,戴着手套的两只手在不断摔碎和修复一小块镜子,枯燥的行为完全颠覆了观众的观看期待,这部视频在当时仅播放了几分钟,随后会议组织者便不顾艺术家的要求,快进播放了影片。

透明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随着观看幻灯片成长的一代中国艺术家逐渐带领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舞台,幻灯片作为传播媒介的重要性已日渐式微。最后的一个章节“透明”,汇集了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艺术家作品,如李永斌、林天苗、梁钜辉、王功新和朱加,以及90年代步入成熟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如宋冬和王卫。他们的许多作品尝试通过透明图像的叠加,使用新技术探索个人经历、时代关切以及幻灯这一媒介所留下的形式遗产,体现了幻灯及投影的持续影响力,以及该媒介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形式魅力。在《触摸父亲》(第一次,1997)中,宋冬将自己的手的录像投射到父亲的身体上,使用艺术的方式化解生活中的问题,缓和与父亲的关系。朱加《与环境有关》(1997)的视频画面捕捉到一条金鱼跳跃、呼吸、翻转和挣扎出水的过程,视频剪辑无始无终,直指生命的循环本质。王卫的《水下1/30秒》(1999)作品使用八个相互连接的灯箱展示,每个灯箱上都映着一张在水下憋气的人脸,像是被人们脚下的玻璃压得变形,艺术家选用灯箱这一媒介来传达中国在千禧之交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幽闭感,并思考我们在日益个人化的社会中对彼此的责任。这些作品似幻又如真,既是投影也是静帧,艺术家借由幻灯片透明的特性融合过去与现在,将不同层次的图像叠加为全新的感官体验。

猜你喜欢
幻灯幻灯片章节
水幕幻灯片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舞台艺术对于舞台剧目的重要性
幻灯幕和黑板
实现幻灯片的缩放功能
幻灯与电影的辩证
——一种电影考古学的研究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本刊关于视频及幻灯文献引用格式试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