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至 商宪春
摘要: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是中华人民创造的一种艺术、民俗文化,具有丰富而深厚的艺术与文化意蕴,在传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土家国情怀、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開展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应遵循特色化和大众化相融合、教育性和趣味性相融合、实践性与理论性相融合、传统性与现代性相融合的原则,并从生成、传承、传播、创新发展等角度探索实现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路径。
关键词: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 作用 原则 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2-0124-05
当下处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批青年从农村走向城市,导致客家民间音乐传承出现断层现象,失去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流动土壤。同时,受现代流行音乐影响,当代年轻人在音乐审美观念、鉴赏能力等方面产生变化,客家民间音乐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吸引力不强,致使其传承与发展受到严重阻滞。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音乐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客家音乐教育的重要构成,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明确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厘清其教育原则,并探索可行的实践路径,对于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民间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传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地方特色
客家民间音乐是客家人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中与其他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影响而形成的多元文化产物,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体现了客家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理想,展现了客家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念。客家民间音乐作为客家地区的特色文化,自然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歌词都深深地体现了客家地区的独特气质和风情。通过客家民间音乐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更能在享受音乐乐趣的同时,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激发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客家民间音乐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促进客家文化保护和发展,弘扬地方文化特色。
(二)激活文化记忆,培育乡土家国情怀
客家民间音乐是客家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其在音乐形态、歌词内容中体现出的历史元素构成了一部动态的、活生生的客家历史长卷。通过对这些音乐进行教育和研究,可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进一步激发出对本地域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尊重,培育乡土家国情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开篇讲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由此可见,乡土性仍然是中国社会的本色。乡土情怀主要是人们对自己出生、成长、劳作等固有独特地缘属性的情感眷恋,是爱国情感的一部分。客家民间音乐是客家地区独有的特色音乐,有自己的特殊风格,其音乐起源与发展本身与客家地区具有一定的地缘性。一方面,客家民间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情感,如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等。另一方面,客家音乐中经常表现出对家族观念的强调,例如,歌词中提及家族荣誉、家族责任、家族传统等。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音乐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家族观念,增强家庭凝聚力和家族传统意识。这些深刻的情感表达能够充分引起人们共鸣,激发起对家乡、家人和朋友的深厚感情,传承客家民间音乐可以唤醒人体内最真挚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三)建立情感联结,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客家民间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通过其特有的旋律、韵律和歌词内容,成为不同代际之间的重要联系。年轻一代在学习这些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对家乡、亲人的情感联系,也在无形中加强与长辈之间的文化联结。同时,客家民间音乐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桥梁,连接不同文化和社区。音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区活动,可以增强社区内部凝聚力,提升社区的文化素质。客家民间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的音乐,其教育活动可以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从而加强社区内部相互之间沟通和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在音乐教学和分享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有机会欣赏和理解客家民间音乐,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客家民间音乐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和传播,可以在现代社会弘扬客家特色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开展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特色化和大众化相融合
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客家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保留其特色。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才有广泛的受众和强大活力,客家民间音乐文化亦是如此。传统的音乐教学大多采用封闭式、特定化、模式化教学方式,按部就班这种教学模式固然能保证课堂正常进行,但极易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想的教学方式应将主动权交还于学生,教师充当指导者,而非决断者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教学应遵循特色化与大众化相融合的原则,师生在尊重客家民间音乐独特性的基础上扩大其受众面,增强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客家民间音乐教材编制应以音乐校本课程为载体,将本地优秀的、多样的音乐内容融入教材内容,使课堂教学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将封闭的、模式化的有限教室空间变成开放的、包容的无限学习空间。此外,教材编制主体应有专业的教师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学生和教师都要参与客家民歌选编工作。音乐教育不仅面向师生,还应面向众多家长和民众。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广大民众既是音乐欣赏者,又是教材编制的积极参与者,应该各方协力,把更多民间音乐、客家民歌编入课本,既保留原有特色,又考虑其开放与包容,如此才能兼顾客家民间音乐特色化与大众化,将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
(二)教育性和趣味性相融合
客家生活地区具有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其中大部分是优秀文化,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劣质作品,其对学生可能产生严重危害,尤其是对于尚未成熟、心志不坚的初中生而言,劣质产品入侵会对其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选择客家民歌时,教师应注重其教育性和导向性,选择健康、乐观、向上的经典音乐作品,学生受到优秀音乐作品熏陶,于潜移默化中感染正能量,成长为健康、乐观、向上的青少年。但是如果仅注重教育性原则可能导致音乐教学陷入枯燥、乏味、无趣之中,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坚持教育性原则的同时也应注重教学趣味性,在编写客家民歌教材时,尽可能选择具有较高趣味性的资源,发挥其娱乐性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极富娱乐性的学科,要尽可能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教育性和趣味性并重,在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学习热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实践性与理论性相融合
客家民间音乐是客家人在农业生产生活中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来自生活实践,具有实践性,其教材编制和使用都离不开师生深入民间、亲自参与、实地考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体验、躬身实践,才能深刻领会地域历史文化内涵。但理论研读并非无足轻重,譬如温萍先生的客家音乐文化研究,不仅强调对客家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的切身体验,而且注重对客家音乐的形态描述与本体研究,同时还善于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探寻客家音乐历史根源与传播变迁,对客家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学理探究。由此可见,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既要践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理念,又离不开对其进行学理性探究,由现象到本质深入研读,真正做到实践性与理论性相融合。
(四)传统性与现代性相融合
客家民間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与客家人居住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联系,经过数百年发展,客家人通过集体创造、口传口授的形式展现客家民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史,是我国民间音乐文化艺术和精神宝库的重要构成。坚持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相融合,一方面,应当致力于将客家音乐文化中包含的优良民俗风情、优秀民族性格发扬光大,实现对客家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应当在继续保留其独特性基础上,将传统内容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不竭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客家民间音乐利用现代音乐方法,对现有民间音乐进行革新,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艺术内容更加丰满,从田野中走上舞台,重新焕发光彩,走入现代社会普通大众生活。
三、开展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立足生长土壤,收集教育资源
客家民间音乐源于生活实践,充满民俗风情的客家生产生活是客家民间音乐生成的深厚土壤。因此,学习客家民间音乐,首先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地域特色。为此,学校可带领学生外出采风,自行搜集和利用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客家居住区,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从民间艺人那里学习传统音乐,了解地方特色,加深对客家音乐的认识和喜爱。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此外,客家山歌校本教材的编制对全国音乐教材也是有益补充。
当下,我国音乐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发展和建设地方音乐课程,换句话说,编制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在构建本土音乐校本教材时,要突出地方音乐文化传统和学校特色,先确定其目标,再根据相关原则选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编制。譬如在音乐课上引进客家民歌,首先要确定客家民歌的课程目标,这是全局性的和指导性的。客家音乐教材建设要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思想,将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相结合,加强地方音乐教材编撰工作,尤其是不太重视音乐教材编制的地区。在编写音乐校本教科书时,应充分发挥本土音乐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地方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将其编入本地音乐教材,学生可以对其起源和历史发展有基本了解,并对其在音乐发展史上的作用及意义进行研究分析,从本土音乐中了解当地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当地的位置和作用。
(二)壮大教育队伍,推动实践教学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资助客家民间音乐传承人是培养传承力量的关键。随着农村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客家民间音乐传承出现断代现象,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保护与传承客家民间音乐文化,首要是加强对其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正如客家民歌代代相传,传承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对其进行资助也是当地政府进行客家民歌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客家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名人轶事,所以学习可以邀请客家音乐传人到学校讲学、演出,如此不仅能增加学生对客家音乐的认识和学习兴趣,而且能通过与客家音乐传人的亲密接触,体会客家民乐魅力,提升音乐品位,满足多元化需求。一般而言,像客家山歌这种形式的音乐都是由普通农民创作和传唱,他们收入低微、生活困苦,很难集中精力专心做传唱。地方政府可以为客家民歌传承人提供专门资助,使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如此这批传承人方可专心投入客家民歌的保护与创作中。在教师层面,应针对客家民间音乐自身特点及需求,并结合其文化背景,着力提高教师的客家民间音乐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积极鼓励教师个性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与专业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客家民间音乐教育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
音乐教育并非抽象概念,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来保证实现。教师还可以发挥自身实践性强的专业优势,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开展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民间音乐文化交流与传播。譬如在音乐实训中,声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塑造多种形式的学习场景,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既能保证学生重拾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其演奏水平。通过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是提高客家民间音乐文化特色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
(三)借助传播媒介,加大宣传力度
一种固定不变的民间音乐若是只在极少数音乐家和爱好者中流传,那么这种艺术形式便可能逐渐没落,甚至消失。只有贴近人民,让普通民众对它有所了解、重视和喜爱,民间音乐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在如今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众的音乐鉴赏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极易被传媒所左右,因此善用新闻媒体非常重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影响了文化传播和发展方式,是现代社会传播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力量。
要充分发挥客家民间音乐文化价值,就必须借助新闻媒体拓宽文化视野,以发扬民间音乐,弘扬民间文化,促进客家民歌普及和传播。譬如可在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开设客家民歌栏目,或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或演出优秀的客家民歌曲目和剧目,如《卖余粮》《锈红旗》等客家传统民歌。同时,客家民间音乐会的宣传和传播既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丰富民众精神生活,又能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客家民乐影响力。正确合理利用媒体资源,这对于活跃民间音乐文化氛围、调节民间音乐文化生态、发挥民间音乐文化教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客家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其传播效力。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所具备的存储性和开放性优势给客家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依托于数字化技术建立的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库、文化展示平台和文化传播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客家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四)致力创新发展,因时因势而变
客家民歌有“岭南奇葩”之称,旋律优美,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客家语言、生活和风俗习惯,是了解客家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客家山歌教学,结合当前时代生活,进行适当更新和改进,可以使原来单调的音乐课程充满活力。通过欣赏客家民间音乐,可以加深学生对客家生活和民俗的认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通过学唱客家民间音乐,学生了解其语音、声调、唱法,也可体会其独特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教学纳入音乐教育中,这一教育模式已在全国很多地方实施,就广东而言,广州大学开设了“广东粤剧”课程;韩山潮汕师范院校在潮州音乐教育中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活动。
当前,地区的音乐教师培养是将所有的音乐老师集中到当地进修学院,再由当地知名的音乐老师、音乐人来授课,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则在讲台下面做笔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容易使师生缺乏参与热情,甚至存在很多老师将音乐训练当成休假和休闲体验,照此下去叫人担心。音乐教师在进行客家民歌教学与技术训练时,应尽量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要丰富教学方法,使培养形式多元化、个性化。由于各地区学校存在差异,对客家民歌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因人而异,使教学方式更加符合自身教学需求,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经验交流会、专家讲座、微格教学、现场观摩、网络直播等多种方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实际需要,采用一种或多种方式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客家民间音乐优点和特色,使培训人员更好地适应和掌握客家民歌的演唱技术和技巧。
四、结语
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是开展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当下,音乐教育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必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客家民间音乐文化教育也应依据新的发展环境、新的传播格局、新的发展内容等,应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温萍.客家音乐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陈梓菲.客家音乐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教学中的实践性探究[J].艺术评鉴,2020(20):115-117+127.
[4]黄燕.致力客家音乐研究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温萍先生学术成果及思想述评[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4):101-106+2-4.
[5]李丽丹,张延春.高校音乐教育对客家传统音乐传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戏剧之家,2019(26):163.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名称:客家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发掘与传承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G202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