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
摘 要:二十世纪早期,英国艺术史家叶慈对中国金石学发展脉络和世界学术版图进行了梳理,并以科学的批判思维和疑古的辩证分析方法切入古文字学研究。其吸收当时最前沿研究成果,展现出宽阔的世界性学术视野。英国学者霍普金斯的古文字学知识为叶慈进入金石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华分会的学术网络提供了最新的学术动态。与当时西方学界着重于古器物学研究的学术潮流相反,叶慈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古文字学进行深入研究,在二十世纪早期的西方学界独树一帜。
关键词:叶慈 金石学 古文字学 英国
沃尔特·波西瓦·叶慈(Walter Perceval Yetts,一八七八—一九五七)为英国艺术史家,出生于英国雷丁。他于一九〇三年进入皇家海军医疗服务队,并于一九一三年在英国驻华使馆担任医务官。一九三〇年,他获得伦敦大学中国艺术和考古学的教席,实现了职业生涯重大转变,随即成为伦敦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学教授直至一九四六年退休。叶慈在金石学领域里的建树体现在三部青铜器研究著作:《中国青铜器》(Chinese Bronzes)(一九二五)、《柯尔藏中国青铜器》(The Cull Chinese Bronzes)(一九三九)以及一九二九—一九三二年间他为尤默弗帕莫斯(G e o r g eEumorfopoulos)亚洲艺术收藏所撰写的三卷图录。
传统金石学是指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甲骨刻辞、彝器款识、碑版铭志及一切金石、竹木、砖瓦等之有文字图像者皆属于金石学的研究对象[1]。近代以来,传统金石学在现代学科中被分解进入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等。
十九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学者开始对石刻和青铜器进行收藏和研究。由于语言隔阂,西方学者难以进入古文字学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在古器物学领域,如英国艺术史家罗杰·弗莱(Roger Fry)、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和美国汉学家福开森(JohnCalvin Ferguson)等均对古器物学的器形和汉纹饰进行研究。
与古器物学研究领域的诸多成就相比,西方学者对于古文字学的研究举步维艰。叶慈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与西方学界着重于古器物学研究的主要学术潮流相反,对传统的『铭文之学』进行深入研究,在二十世纪早期的西方学界独树一帜。叶慈熟悉中文,师承英国古文字学家霍普金斯,可以快速切入古文字学研究。叶慈对『铭文之学』的研究体现在其所撰《尤默弗帕莫斯青銅器收藏图录第一卷:礼器和其他器具、武器等》(以下简称《图录》)一书。《图录》前言为其所撰《青铜器铭文》一文;《图录》后附有一份极具学术价值的金石学参考书目。此《图录》呈现了叶慈对『铭文之学』世界性的学术梳理和疑古辩证的学术理念。
对金石学发展脉络和世界学术版图的梳理叶慈对于金石学发展脉络和世界学术版图的梳理体现于《图录》所附一份中英双语金石学参考书目,共计一百八十八种。考察这份参考文献,叶慈将金石学学术发展脉络从先秦梳理到二十世纪,并广征博集十九世纪晚期以来日本和欧美学者对金石学的研究成果。
一九二九年,莫仁安(Morgan Evan)在皇家亚洲文会北华分会会刊上发表书评,对此书目作高度评价:『参考书目极有价值,叶慈博士收集了欧洲和中国的权威著作,中日著作所附注释非常有用』[2]。
叶慈认为,传统金石学从四世纪开始,兴盛于宋代,衰退于元代,又勃兴于乾嘉时期。传统金石学著作研究内容有金石编目、铭文抄录和分类、名物训诂、考证器物年代、研究递藏脉络、考证文字和文体、文字字体书体研究、器物造型等[3]。叶慈梳理了宋代至清代乾嘉时期的金石学著作,并重点强调了以下著作:辑录古器铭文有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宋王俅《啸古堂集古录》、宋王厚之《宋王复斋钟鼎款识》、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和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古器物图录有宋吕大临《考古图》《续考古图》、宋王黻《宣和博古图录》、清吴大澂《恒轩所见吉金录》和清吴式芬《攟古录金文》;对古文字进行考释的有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宋欧阳棐《集古录目》、宋董逌《广川书跋》、宋孙诒让《契文举例》《古籀拾遗》《宋政和礼器文字考》和清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对文字字体书体进行研究有宋戴侗《六书故》。由叶慈强调的著作来看,他对传统金石学重点关注在古文字学领域。
近代以来,金石学发展呈现出新的面目。传统金石著作大多以文献论证文献,没有考古资料佐证,不免以讹传讹,错漏百出。近代金石学家尝试采用科学新方法来研究金石学。罗振玉和王国维『就是研究传统金石学出身,又能走出书斋,亲自参加田野发掘,结合科学新方法进行金石考古研究』[4]。叶慈指出罗振玉所著《殷虚古器物图录》《殷虚书契考释》及王国维所著《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等著作标志着金石学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开始,叶慈的观点展示了他对现代考古学方法的重视。
除却对金石学研究内容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外,叶慈具有广采博取的学术视野,对金石学世界学术版图进行梳理。对于日本学者在金石学领域的学术贡献,叶慈作出非常详尽的介绍。在古文字学领域,叶慈指出日本学者高田忠周历经三十年所写出的《古籀篇》《学古发凡》和《转注假借说》是古文字学百科全书式的煌煌巨作。在古器物学领域,叶慈介绍了滨田耕作《泉屋清赏彝器部》《泉屋清赏彝器部解说》《泉屋清赏续编》和大村西崖《获古图录》。此外,对于欧洲学者沙畹(?douard Chavannes)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卜士礼(Stephen Wootton Bushell )对石鼓文的研究、霍普金斯(Lionel Charles Hopkins)在甲骨文领域的研究成果,叶慈亦有介绍。
对于古文字学的认识叶慈在《图录》中展现了对古文字学科学的批判思维和疑古的辩证分析方法,其研究吸收了当时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展现出宽阔的世界性学术视野。
首先,叶慈对许慎《说文解字》序所述汉字发展源流进行批判性分析。许慎在序言中叙述了仓颉造字、太史籀著大篆、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的汉字发展史。
叶慈指出《说文解字》序中所述的汉字发展史已被普遍接受达十八个世纪,长期以来西方学者仍将这样的汉字发展史写入教科书。叶慈认为将文字起源追溯至仓颉、太史籀、李斯和程邈只是将文明开端归于文化英雄的普遍习惯。直到十九世纪晚期,中西学者才以科学批判思维重新审视汉字发展史。为了支持其观点,叶慈援引了王国维在《史籀篇叙录》及《史籀篇疏证》的考证,王国维认为『籀』是诵读之意,非人名。此外,叶慈援引了英国学者霍普金斯对太史籀著大篆的质疑,霍普金斯认为『籀』的意思是『从观察到的预兆中推论』的意思,亦非人名。
其次,对于造字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叶慈也提出了疑问。叶慈指出王国维是质疑造字六法作为解释文字结构演变规律的学者之一,王国维在一九二三年出版的《观堂集林》中以『天』字作为例证进行了考证:『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所以独坟其首者,正特着其所象之处也。』[5]王国维认为天字本像人形,与许慎的观点不尽相同。叶慈还指出霍普金斯早于一九一七年就发表了《象形文字考证》(Pictographic Reconnaissances)一文,与王国维得出了相似的观点。
对于石鼓文的考证,叶慈认同马衡的观点。唐以前的传统看法认为石鼓文是西周宣王之时的产物,欧阳修是第一位质疑石鼓文为西周产物的学者,率先提出『石刻于秦』的观点。一九二九年,马衡发表了《石鼓为秦刻石考》一文,石鼓为秦代产物遂为定论。叶慈赞同马衡的观点,他指出石鼓文上类似于『小篆』文字和已知的秦碑铭文非常相似。值得一提的是,此本《图录》完成于一九二九年,叶慈便吸取了马衡对石鼓文最前沿的学术成果。
金石学知识和学术资讯的来源作为二十世纪早期的英国艺术史家,叶慈对金石学认识水平之高、学术视野之广、所获资讯之快极为难得。他的古文字学知识师承英国学者霍普金斯,其金石学学术资讯来源于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华分会的学术网络。
英国古文字学专家霍普金斯(一八五四—一九五二)是叶慈进入金石学研究的引领者。霍普金斯于一八七四年前往英国驻华领事馆工作,并于一九〇二年被任命为直隶省和山西省的总领事,常驻天津。在华工作期间,霍普金斯开始对古文字进行研究,并在一八八一年翻译宋代戴侗的《六书故》。一九〇八年,霍普金斯退休返回英国潜心专研古文字学,发表了大量古文字学论文,主要集中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如:《甲甲文档案》(The Archives of an Oracle)《中国数字及其符号系统》(The Chinese Numerals and their NotationalS y s t e m s)、《甲骨上的中国谱系》(A C h i n e s ePedigree on a Tablet-disk)、《新近發现的周代文字》(Chinese Writing in the Chou Dynasty in theLight of Recent Discoveries)、《中国文字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riting)、《古文书写》(U ?criture dans l」ancienne Chine)、《汉字论》(O n Chi n e s e Cha r a c t e r s)《象形文字考证》(Pictographic Reconnaissances)、《殷商王族宗谱与商代文献》(The royal Genealogies of the honan relicsand the record of the shang dynasty)。叶慈和霍普金斯维系了终生的师生之谊,在当时西方学者对中国古文字研究关注极少,学术研究举步维艰的情况下,霍普金斯为叶慈的古文字学研究铺垫了基础。
通过皇家亚洲文会北华分会的学术网络,叶慈获得了最新的学术资讯和金石学书籍。作为近代英国重要的汉学机构,皇家亚洲文会北华分会于一八五七年在上海成立。文会发行会刊并有完备的会员制度。会刊不仅定期延请中外著名学者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对于学术界的最新动态,会刊也进行第一时间的评介。一八七三年,卜士礼所著《周朝石鼓》(The Stone Drums ofthe Chou Dynasty)一文便为最早在会刊上发表的金石学论文;一九〇六年方法敛发表的《中国早期文字书写》(Early Chinese Writing)一文即被甲骨文研究权威董作宾引用。对于金石学大家容庚、王国维、罗振玉等人的著作,会刊也多次进行评介。通过会刊,叶慈可以获得最前沿的金石学学术讯息。此外,不少文会会员如赫伯特·查特利(H e r b e r t C h a t l e y)、莫仁安(M o r g a n E v a n)和爱司克夫人(F l o r e n c eA y s c o u g h)等给叶慈寄送了来自中国的金石学书籍。
可以说,文会的世界性学术网络和学术信息极大推动了叶慈对中国金石学的研究。
结语
二十世纪早期,英国艺术史家叶慈对中国金石学发展脉络和世界学术版图进行了梳理,并以科学的批判思维和疑古的辩证分析方法切入古文字学研究。其研究吸收当时最前沿研究成果,展现出宽阔的世界性视野。
二十世纪早期,西方学者在古器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厚。同时,西方现代科学与考古学的传入为中国学界研究传统金石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形成新的学术风气。马衡便吸收了西方考古学方法,使得古器物学在中国的研究成为一种科学。传统的『铭文治学』在当时西方学界尚属于『晦涩和遥远的主题』[6],叶慈在金石学研究领域的独特之处即在于他与当时古器物学研究大潮相反,转向对少人问津的古文字学进行研究,在二十世纪早期的西方学界具有同时代学人所不及的独特性。
注释:
[1]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论·绪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2]莫仁安.书评:乔治·尤默弗帕莫斯中国及朝鲜青铜器、佛像、玉器、珠宝及其他收藏图录[J].皇家亚洲学会北华分会会刊,1929(60):133.
[3][4]林如.学术观念更替与学科重组——从乾嘉金石学到当代『金石学』[J].西泠艺丛,2015(9):52,50.
[5]王国维. 观堂集林[ M ] .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145.
[6]沃尔特·叶慈.乔治·尤默弗帕莫斯中国及朝鲜青铜器、佛像、玉器、珠宝及其他收藏图录:第1卷[M].伦敦:欧内斯特·本出版社,1929.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本文责编:朱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