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不同时期书法流派及书家风格的变化

2018-04-28 14:43王克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摘 要:清代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清代起,书坛渐渐形成了“帖学”和“碑学”二水分流的局面。导致了文人书法流派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清代书法的发展脉络,主要便是碑学逐渐兴起,帖学逐渐衰微的过程。

关键词:浪漫书风;金石学;前碑派与碑派等

一、清前期书风与流派

清前期主要指的是清初至康熙的这段时期,书如格的继承主要分为三条线索:

一、清初书家大多都继承了晚明时期的浪漫书风,最初体现在由明入清的王铎和傅山,其二人也可以说是浪漫书家中最出色的。此外,还有朱耷,许友等。

王铎博学多才,擅长山水与梅兰竹石,工诗文,书法最佳。其数学钟繇,坚劲古拙,也颇具婉丽之韵。他尤擅长行、草书,初学二王,深的其意,在笔法上推敲非常深,对王献之吸收更多,所以他的书法更偏向于婉美中见峭厉。又多参前贤笔法,受米芾的影响最为明显,而且得力于唐人张旭、怀素狂草笔意,终于入古而出新。在晚明浪漫书风的影响下,以一己之胸臆化古法于笔端,创造新风于翰墨。他的笔凝练韧健,用笔不欲一刷而过,注重回环盘曲,而笔势则一脉流贯,“涩”与“畅”相反相合,相辅相成,骨力既重,风神俱生。他的草书回曲而畅达、坚韧,将感沉着与气息贯畅结成一个奇妙的整体,被人们喻为“金戈铁马”“枯藤绕树”。王铎的书法善于将枯、湿、浓、淡作较为前列的对比,在其后的书法作品中,喜欢涨墨法入书,强调墨趣,由此造成丰富多多变的艺术效果。在章法上,王铎喜欢茂密,用笔一气直下,连绵不绝。在书写中还常以结字的俯仰翻侧、疏密大小使每一行字产生动态曲线的变化,从而形成强烈的白疏黑密的艺术效果。王铎书法由于在用笔、结字、章法上既吸收帖学之精髓,又独出己见。与王铎同调并且受到他的影响的傅山,亦属其脉。

二、明末清初古文字学、金石学渐渐兴起后,出现了以写碑铭为主的书家,如朱彝尊、王澍等。郑、朱专写汉隶,王澍篆书行书俱佳,行书亦具有金石气。

三、明末云间派董其昌书风的延续。清初的云间派,其特征已转变为专门以董氏书风为典范,而不再以云间籍为界限。由于康熙帝非常推崇董其昌,所以这一系在清初势力很大,书家多为江南一带的文人,如查士标、沈荃等。此外,云间派书家审美意趣上接近的有王士祯、汪士鋐等,他们与云间派构成清代前期的帖学派。云间一派的影响一直延伸到乾隆朝以后,像刘墉、王治文登重要的帖派书家都是从董书起步的。

由晚明递至清初的这三系书家中,一、二两系很有相通之处。受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当时的一些书家已经开始突破翰札规范而涉猎篆隶金石碑版,如赵宦光写草篆,王铎写汉碑等。入清的傅山各体皆俱,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具备有了“楷书不自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的书法审美观。

二、清代中期前碑派与帖派的对峙

从雍正、乾隆至嘉庆前期,是清代书法史发展的高潮,也是书坛由帖派为主流完全转化为以碑派为主流的过渡期。

所以这个时期的书坛主要有两流:

一、“破帖派”书家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并且更向碑的方向靠拢

从明末就兴起的考古学、古文字学逐渐向高潮发展。乾隆年间,以扬州八怪为中心的金石考据之学大盛,客观上推动了书法的革新浪潮。反映于书坛,则是扬州仪征人的阮元的《北碑南帖论》的问世,以及书家对篆隶兴趣的大增,从而开辟了古代文人书法史上篆隶书法的最辉煌的时期。

这一时期承接清初“破帖派”的书家中有:扬州八怪的画家兼书家金农、郑板桥、高翔等;西泠八家中的篆刻家兼书法家丁敬、蒋仁、黄易、陈鸿寿等;朴学家、文学家兼书法家戴震、钱大昕、段玉裁、阮元等。此外还有尹秉绶、邓石如二人脱颖而出,风靡一时。

这一时期的书家大多仍扎根于帖学之中,又擅长于篆、隶,并还具有糅合二者而“破帖”的特征。从创作上看,邓石如、伊秉绶可以视为从“破帖”走向全面的典型的书法家;从理论上看,阮元最先提出了碑、帖的分类,可以视为碑学理论上的开山。他们既是“破帖”的殿军,又是碑学派的先锋,可以视为“破帖”阶段的枢纽人物。以邓石如、阮元为标志,在他们之前的“破帖”一派可以成为前碑派,其后的尊碑一派则可以称之为碑派。明末清初的“破帖”一派至清嘉庆一抖的尊碑派,即前碑派和碑派,实际上体现了一条线脉上的两个不停的发展阶段。

二、在前碑派向碑派演进的同时,清代帖学一流也向高潮发展。在此之前,由于康熙帝喜欢董其昌,所以有云间派为主的帖学流派,但是其中也有像赵孟頫及宋人行书学习的倾向,如吴厉、王士慎等。自从乾隆帝大力推崇赵孟頫后,这一时期的帖派书家便融合董、着书风,同时又上追唐宋以吸收营养。但是在总体上仍可看做是董其昌书风的延续。由于帝王的喜好,此时帖学书家逐渐有宫廷化倾向。这一类书家多为朝廷大臣和官僚,如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铁保、成亲王等。他们主要擅长行、楷。行书各具风格,楷书则主要师法唐碑中的欧、颜,因而出现了相当风行的唐碑热。其中钱沣以碑法写颜,以拙为趣,可窥同期重碑倾向的影响。

三、清代晚期碑派的兴盛于帖派的衰微

从嘉庆中后期起,清代书坛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帖派一流急剧衰弱,鲜有杰出的书家引领潮流,而前碑派则发展为碑派,书坛从此成为了碑派的天下。这种风气的形成固有前碑派长期的创作实践作为基础,亦有嘉庆后大量出土的北魏碑刻的刺激,阮元所著《男碑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也起到了先导的作用。在这两篇碑派最初的綱领性书论,阮元首先将历代书法史化为“南派”、“北派”量的系列,接着又用“帖”和“碑”说明南北二派的本源以及不同的审美倾向。阮元虽然有扬碑倾帖的倾向,但是尚未将北朝碑刻抬到一尊的高度。所以他的理论还仅仅是“破帖”,而不是“弃帖”。

继阮元之后,包世臣著《艺舟双楫》,他比扬碑倾帖更进一步,发展为尊碑贬帖,将碑刻书法立为书之正宗,以“峻劲”为书法最高的审美标准,谓“古人盖未有不尚峻劲者也”。他对赵孟頫多有微词,含蓄地否定了从元明到清初的“帖学”书法。这样,原来在文人书法中无一席之地的北碑便一跃为与秦汉碑版一样的“正宗”地位。因此,彻底以尊碑为标志的清代碑学纲领实际上是有包世臣建立的。到光绪帝是的康有为,在其碑学专著《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一套更完整也更偏激的碑学理论。虽然他对北碑及钱袋金石碑刻的评价不乏精彩之处,但是他将古代灿烂的帖学书法一笔抹杀,确是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尊碑贬帖的风气下,从嘉庆后至清末,书坛出现了一批追求浓厚金石气息的书家。这些书家可以分两类。第一类多擅长金石学、文字学,且多为篆刻家,因此主要以篆、隶作为创作对象。他们受邓石如的影响较大。这一类书家如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等。第二类则或以魏碑法写行书,或融合魏碑与唐楷风,或一人兼擅数体。这一类书家如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等。这两类书家各领风骚,交相辉映,展现了色彩斑斓的风格,构成了清代后期强大的碑派阵容。

清代末期,以帖学名世的优秀书法家较少,较为著名的如郭尚先、戴熙、翁同龢等。它们的书法成就虽然不及清初,但说明帖学一脉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尤其是这一时期刻帖的风气很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帖学传统的坚韧性和其深厚的内涵。碑派队伍中的书家,也有许多任然认真地学习帖学,如吴昌硕的小楷上汽临习钟繇,而其行草则多受王铎的影响。晚清至民国初年,一些碑派的干将,已经认识到碑帖结合的重要,意识到行草书必须从帖学入手。虽然其时碑派之热潮不足以是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偏激的碑学理论所带给历史的负面效应,但是认识为人们重新审视清代碑学之得失,以及帖学的重振,开启了有价值的渠道。

作者简介

王克,出生年月:1995110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安徽省阜南县,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书法。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