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降E大调前奏曲》(op.23.no.6)创作技法浅析

2023-07-17 11:17:38陈丽匡君
艺术评鉴 2023年12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前奏曲

陈丽 匡君

摘要: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一生共创作了24首钢琴前奏曲,这套钢琴前奏曲的创作历经十八年,分为三个阶段。《降E大调前奏曲》正是第二阶段(1902—1903)创作的《十首钢琴前奏曲》(op.23)中的第六首,这套前奏曲是近现代钢琴作品中的瑰宝,对于音乐创作与钢琴演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對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创作技法以及音乐风格进行分析,以探究揭示作品的音乐特点,以及“拉氏”独有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前奏曲  和声技法  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2-0084-05

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他是20世纪俄罗斯浪漫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连接着晚期浪漫主义与俄罗斯民族乐派,他的音乐创作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很深,同时在20世纪新思潮影响下,他的创作实践实现了传统与革新的统一。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共创作了45部有编号的作品和75部无编号的作品,另有去世后出版的作品。其中,他创作的24首钢琴前奏曲,充分展现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深受广大听众喜爱。拉氏的音乐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抒情性、塔涅耶夫等人的古典主义风格、肖邦作品的诗意情调和李斯特音乐的炫技特征融合在一起。《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92年创作的《升C小调前奏曲》(Op.3之2),第二阶段是1902—1903年创作的《十首前奏曲》(Op.23),第三阶段是1910年创作的《十三首前奏曲》(Op.32)。通过对《降E大调前奏曲》(Op.23之6)全曲的微观至宏观分析,可以深入探究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并表现出对俄罗斯的真诚与浓厚热爱。

一、曲式结构分析

《降E大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如下:

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图可以看出,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作品《降E大调前奏曲》(op.23之6)是单三部曲式,bE大调是本曲的主要调性。

A段(1~14),第一段为呈示性陈述由5+4+5三句构成,非方整性乐段,速度为行板,充满诗意的深情表达。第一句a材料由5小节构成,第二句同样为a材料第一句的加花缩减重复,第三句仍由a材料发展重复而来,乐段材料统一,连贯性强。整个乐段在bE大调上陈述,是上下结构的转调乐段。乐曲A段第二句结束位置(第9小节)转入到g小调,于是在第三句g小调开始陈述,第11小节通过f小调的D7-DVII7-t的进行短暂地离调到f小调,最后停在bE大调主和弦上,形成了完满终止。整个乐段材料统一、调式从bE大调离调至g小调再到f小调,最终回到bE大调,这一系列的离调,为B段的游离调式做好铺垫。

B段(15~23),B段是A段的对比段,从材料上来看,B段是主题材料的引申演变,共9小节,每小节充满变化却又和主题紧密联系。通过谱例1可以看到,18~20小节右手八度音旋律上行A-B-C-D-bE-F-#F-G-A-bB-B-C,将乐段音域音响等推至最高潮;接着八度下行旋律bB-bA-G-F-bE-bD-C-bB-bA,逐渐减弱,直至结束。整个B乐段从bE大调上开始陈述,16小节转入c小调,通过正格进行转入bA大调,最后回到bE大调的和弦上,形成了收拢性结束的对比乐段,自然引出了再现。

A段(24~34),是A段的变化再现,其速度、材料、调和声虽未发生大变化,但其结构发生改变,不同于呈示段的三句式结构,再现段结构更为灵活,句子间连接十分紧凑。主题旋律由之前的八度变为单音,音响色彩较之前更为柔和,拉氏塑造的忧郁俄罗斯风格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调式仍为bE大调未发生变化,最后落在bE大调的属七和弦进入尾声。

Coda(35~43),尾声部分共9小节,由主题材料发展而来,其调性依然为bE大调,尾声的出现使得整首作品更为统一完整,让人回味无穷。

二、和声技法分析

受20世纪社会环境影响,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前奏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既秉承传统又富于创新。尽管他的和声语言仍然基于功能性和声,但也探索了色彩性和声,大大拓宽了音响素材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和声表现力与和弦张力。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处于“传统”和“近现代”之间的“探索阶段”,基于传统的大小调和声构建,同时,他巧妙使用三度叠置的和弦、重属及副属和弦,以创造丰富和谐的音响效果,依靠大小调体系中的功能逻辑和自然音的倾向推动音乐发展,由此便可得知,他的和声技法与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和早期浪漫主义乐派的和声技法有着明显区别。

(一)重属和弦

追溯至古典主义时期,最初的离调当属近关系离调最常见,通过属对主和弦的倾向做正格进行,由不稳定进行到稳定在功能和弦体系中这一进行强而有力,拉赫玛尼诺夫在《降E大调前奏曲》中通过向属关系方向离调做正格进行,使音乐力度发生相应变化。

《bE大调前奏曲》的呈示段部分第3小节,其调性为bE大调,此小节是重属、属、主的和声进行,和声功能为:DDⅦ56-D-T。左手为四个十六的快速运动,这个减小七和弦的不协和,增强了对稳定协和的主和弦期盼,随后属到主的正格进行合乎功能逻辑。

(二)副属和弦

在维也纳古典主义初期,离调仅限于近关系调的使用。随着和声技法不断发展,作曲家开始在作品中运用远关系调的和弦,丰富作品的功能结构。逐渐增多的离调变音进一步增强了作品和声,同时巩固了主调作用。

本曲的31~32小节,其调性为bE大调,是主到下属的和声进行,和声功能为:T-D7/S-S。在第31小节,出现了向下属方向的离调。旋律声部和内声部出现了半音进行的旋律线条,这一离调过程不仅增加了半音进行(如bD-D-bE;G-F-E-F-bF-bE-D-bD-C-bC-bB-A),而且加强了下属功能组,起到了巩固主调的作用。从副属和弦引入的半音数量来看,由于副属七和弦的结构特点,和声进行中含有更多半音进行,因此带来的半音化音响效果也更为强烈。

(三)平行和弦

三度和弦进行叠置大部分都会不可避免地含有纯五度音程,当他们平行进行时,这将形成古典和声中禁止出现的平行五度,因此平行和弦通常被公认为近现代的和声技法,这种技法看似简单,但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另有奥妙。不同度数的和弦进行平行叠置会带来不同的音响效果,所以需要了解在和声结构中,该平行和弦是作为作品中的骨干和弦存在,还是附属于骨干和弦存在?同时在曲式结构中有何功能?

一般来说,平行和弦之于作品和声中的地位都不高,但《降E大调前奏曲》却不一样,整部作品除了再现段以外,其余大多以八度平行和弦为主要旋律,旋律声部的平行八度使用,“加厚”了音乐旋律色彩。由此不难看出,拉赫玛尼诺夫使用了多种技法与手段创造了区别于传统古典音乐的和声语言,但又在关键处适当保留了功能性,说明他是在古典和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不排斥古典的功能和声。

(四)色彩性和弦

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技法核心是运用传统,但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在此基础上广泛运用各种丰富多彩的色彩性技法。在这个领域,他在和弦的范围和处理形式方面进行了新的发展,突破了浪漫主义原有的模式,他不仅停留在简单的色彩性技法上,还能抵挡当时各种现代派激进技法的干扰,不断探索更复杂的色彩性技法。在前奏曲中,他广泛运用了色彩性装饰和弦,特别是在《降E大调前奏曲》中,以和弦外音的形式插入和弦,并与所装饰的调内和弦结构形成高色差关系,这一和弦创作手法被称为“色彩性装饰和弦”,将三度叠置和弦作为装饰,通过和弦色彩的强烈反差与对比,产生了听觉上的特殊效果。

有时候拉赫玛尼诺夫还会采用不同级的和弦外音造成色彩变幻。例如《降E大调前奏曲》第二小节的右手声部,为前一小节的离调和弦,通过转位得到现有和声序进;其中,次中声部为一音(A音)对多音进行环绕,和声为SII2,运用了大量的和弦外音构成和弦色彩的变化,同时造成调性游离效果。

(五)半音化进行

受欧洲浪漫派晚期音乐思潮的影响,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创作中常尝试将和声序进线条化,采用旋律声部与低音声部半音连续进行的“变音体系”技法,线性的和声思维同样渗透到《降E大调前奏曲》的创作中。例如先上行后下行,又或是先下行后上行的线性音阶式进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这种线性思维不仅增强了结构张力,而且为音乐表现提供了更加立体化的空间。

如《降E大调前奏曲》第25~26小节,隐藏在内声部的半音化线性进行:bA-G-F-F-E-D-bE-E-F-E-F-#F-G-bG-G-bA。这种半音化进行与现代和声创作技法极为相似,将思维方式与拉赫玛尼诺夫的和声功能性和色彩性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拉氏”风格和声音乐。

三、风格特征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24首钢琴前奏曲涵盖24个大小调,但调性排列并不规律,不具有即兴特点。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展现了大草原、雪景和沉重的钟声等形象,通过抒发痛苦的悲歌、表达内心的倾诉、演奏凯旋的进行曲、呈现命运的音调,以及展现优美的抒情诗等方式,充分表达各种情感和思想。拉赫玛尼诺夫巧妙地运用钢琴音域的广泛特性,在音域上達到卓越的表现,在情感方面,他同样达到了极致的表达,展现出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不仅继承了俄罗斯浪漫乐派传统,而且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他的旋律优美且富有广阔的气息,激情且带有些许忧郁性悲剧色彩。他的音乐作品往往表现出自然景色和民族风情,同时也具备深刻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戏剧性。这种音乐风格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深刻的抒情性。拉氏作品的主题旋律鲜明,线条委婉悠长,音调亲切自然,情感色彩浓郁,运动起伏跌宕。第二,强烈的戏剧性,其音乐通过刻画各种矛盾,具有令人震惊的艺术力量。

(一)俄罗斯民族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充满感人至深的旋律,同柴可夫斯基一样,这些旋律扎根于俄罗斯民歌中,自然流畅,动人心魄。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洋溢着独特的深沉忧郁,完全真实自然,没有一点虚假和矫揉造作的痕迹,他的音乐中蕴藏着无法割舍的俄罗斯文化精髓。

20世纪的音乐是不同的创新流派占据主流的年代,这一时期现代派风行,拉氏照样写他具有感伤情调的浪漫主义音乐,他用一种通俗的音乐语气说话,却显得与众不同。拉赫玛尼诺夫的高傲是独有的,伤感是俄罗斯这块终年飘雪的土地所赋予的,他的悲哀中刻着心灵挣扎的印记。他不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伪贵族,他内心深沉的爱给予了他痛苦和忧伤的权利,他的音乐就像俄罗斯的雪一样纯洁、忧郁而绵绵无尽。

拉赫玛尼诺夫的《降E大调前奏曲》萦绕着一种忧郁的氛围,表现了他音乐创作中流淌的俄罗斯之情。他深深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也是他音乐作品中民族感情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的原因。他善于选择历史传说和民族故事为题材,将俄罗斯民间音乐、特性音等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以此丰富自己的创作。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具有宽广俄罗斯情怀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俄罗斯人的赤子之心,激励着整个俄罗斯民族。

《降E大调前奏曲》再现段的创作,从24小节开始正是运用了民族调式以及特性节奏,似乎钢琴在抒情歌唱,优美绵长的旋律线在极狭的音域里曲折蜿蜒,带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忧郁情绪。同时,琴音异常明快、轻盈,两者的比例恰到好处,使得旋律的悲伤不至于过于凄婉。该作品线条流畅优美,富有浓郁的俄罗斯气息,和声新颖,与旋律相得益彰,呈现出极具艺术魅力的作品,展现出鲜明的俄罗斯民族力量。

(二)优美如歌的旋律

拉赫马尼诺夫是俄罗斯伟大的旋律大师,被誉为继柴可夫斯基之后的代表人物。他最喜欢的旋律创作手法是动静结合,至今仍受到世人推崇。不论人们倾听他的哪一部作品,最深入人心、最能打动听众的都是他的旋律,因为他非常强调旋律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并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对于大作曲家而言,应该注重音乐的主导因素:旋律是音乐的核心基础,完美的旋律可以引发和声的形态……作曲家最重要的目标是创作出独特的旋律,因为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掌握作曲技巧,也难以成为伟大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非常重视旋律,这使他的音乐作品令人难以忘怀,其大量钢琴作品都体现了他在旋律方面的非凡创作才能。

《降E大调前奏曲》同样如此,拉赫马尼诺夫通过真诚质朴的旋律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恬静的自然田园景色,安静流淌的主题感人至深。通过主题旋律可以得知,拉赫马尼诺夫采用狭窄的音程和级进进行旋律创作。如若不看乐谱,听众很难意识到动人旋律只在极狭窄的音区范围内活动,这一特点似乎会让人们质疑,认为与他旋律发展的宽广悠长相矛盾,但在他的作品中却将两者完美地统一起来。就旋律风格和情绪格调而言,《降E大调前奏曲》中叹息无奈的悠长音调很容易让人将其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联想到一起,但作曲家伟大之处就在于其特有的“阶梯状”迂回音调,已然成为公认的“拉式”风格标志之一,这种旋律风格同样在他的其他钢琴前奏曲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悲剧情感的描绘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始终充溢着引人入胜的悲剧之美,当面对人生和生命的考验时,这种悲剧美与意境美一样,最终超越了虚幻的浪漫境界,展现出中西方美学精神融合的成就。拉赫玛尼诺夫曾在信中表达过这样的想法:“对于伤感和快乐这两种主题,我更偏爱前者,光明和欢乐的色彩并非我所钟爱。”事实上,从音乐技巧和情感描绘的角度来看,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明显展现出悲剧性特征。

其一,在音高方面,拉赫玛尼诺夫喜爱运用小二度音旋律,以表达痛苦的情感特质。根据调性音的规则,I级与Ⅱ级音之间的演奏呈现出戏剧性的痛苦与深沉的忍耐,且较这一音域突出了悲伤的抑制力。例如,《降E大调前奏曲》中的小二度下行音乐序进,典型地表达了这一特点。与贝多芬“反抗命运”英雄般的悲剧性不同,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更多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忍受命运”的无奈式悲剧。其二,在音量方面,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以强弱对比为特色,塑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展现出宏大的起伏、广阔的距离和强烈的对比。通过运用音色的丰富性、声部变化的技巧,以及纷繁复杂的音乐层次,使得音乐作品的声音呈现出复杂性,音乐的“深度”往往体现在以上因素所创造的复杂性之中。例如,《降E大调前奏曲》中的低音部分会唤起深奥和沉思的联想,其中使用了分解和弦的低音以及丰富的和弦外音,这也是造成“悲剧性”的主要原因。

每一首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都充满悲伤和眼泪,承载着痛苦的心灵和不安的灵魂;泪水涌满眼眶,孤独引领向死亡,悲钟的回响在耳畔萦绕……因此,他的音乐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辉煌的氛围和巨大的感染力,仿佛笼罩在潜藏的悲剧性之中。然而,其作品所展现的悲剧性并非失望绝望,正如评论所述:“拉赫玛尼诺夫的杰作处处坚定而明亮地‘宣告:白昼比黑夜更为强大,春天比冬天更为强大,生命比死亡更为强大。”

四、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不仅展现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联系,也向人们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变迁。他的音乐作品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一条纽带,历经18年完成的24首钢琴前奏曲可以说是他创作生涯的缩影,是他艺术成就与他内心情感世界的呈示,体现了对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继承、对晚期浪漫主义的革新,以及对20世纪近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拉赫玛尼诺夫庞大的内心世界结合缜密的思维逻辑,使得他成为20世纪俄罗斯浪漫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他将后浪漫主义的精髓清晰展现在人们面前。

本文通过对《降E大调前奏曲》(op.23之6)的分析后可以看到,無论是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语言还是风格特征,基本上继承了西欧浪漫乐派的传统,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作品《降E大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为稍带变化的单三部曲式;调式多为平行大小调调式交替,以及同主音大小调调式交替;和声创作技法多控制在大小调调性功能体系内,总体来说,和声的功能性强于色彩性,仍以属到主的正格功能进行为主。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独具个性,既表现了他对传统技法的革新,也探索了新技法。通过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独特的气质和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继承发扬柴可夫斯基优美如歌的旋律,同时,他又寻求无限变化,聆听分析他的音乐总让人们感觉到充斥着神秘、悲伤的氛围,充满俄罗斯独特的格调和民族风味是他音乐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尽管对这位作曲家的评价存在争议,但他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他的音乐作品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感人至深,至今仍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参考文献:

[1]刘小凡.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 No5演奏风格分析[D].延吉:延边大学,2018年.

[2]王文娜.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技法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3][俄]M·阿兰诺夫斯基编.拉赫玛尼诺夫书信集[M].张洪模等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尹子著.情系根国大地的人: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拉赫玛尼诺夫生平及作品介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5]刘天一.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的和声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7年.

[6]甘小云.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声特点解析[J].北方音乐,2014(06):60-61.

[7]孟晓,刘雅冬.坚守传统,诠释浪漫——拉赫玛尼诺夫晚期钢琴协奏曲美学风格探析[J].音乐创作,2014(11):183-185.

[8]薛青.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结构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0年.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前奏曲
《前奏曲NO.1》钢琴曲
艺术大观(2023年17期)2023-07-10 06:23:41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傣族舞蹈中基本体态短句的风格特征及训练方法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钢琴前奏曲
黄河之声(2017年10期)2017-08-09 01:31:12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48:44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6:14:50
基于民族风格特征的云南原生态音乐分类研究
浅述《基督山伯爵》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青春岁月(2015年18期)2015-10-12 12:27:10
前奏曲
艺术评鉴(2014年22期)2015-01-17 07: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