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艺 李璐寰 邹霞 丛小玲
[摘 要] 在急危重症护理课程中以“三教”改革的三大要素教师、教材和教法为抓手,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融入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凝聚教学团队、完善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具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的职业精神和思想素质,做到知识技术教育与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 键 词] 职业人文素质;“三教”改革;护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8-0093-04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1],谁来教(教师)、教什么(教材)、如何教(教法)的三大教学要素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党中央关于“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明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优秀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护理人员。急危重症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具有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工作中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应急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心理素质等职业人文素质。
一、“三教”改革视域下急危重症护理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
(一)培养爱党爱国的思想意识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护理专业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专业护理人才,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工作在医疗战线的工作人员才会凸显“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为人民服务”的主观意识和奉献精神。在过去,广大急危重症护理工作人员凭借高尚的职业素养品德与精湛的业务技术能力,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獻,获得了人民的尊敬与赞美,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护理战线工作人员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开设在护理大专生第四学期,后续学生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在本课程实施阶段,学生如果能全方位进行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则能更好地理解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内涵,将理论与实践、在校学习与临床实习进行平稳衔接,达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生命第一、治病救人的急救意识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是建立在各专科护理基础上的危重症护理内容,临床工作面对的境况更为复杂,也会接触到更多随时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培养学生“时间就是生命”“争分夺秒救死扶伤”的急救意识非常重要。但是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难度大、内容深,加之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部门工作性质和制度要求具有特殊性,在校期间一般不安排学生进行课间见习,因此,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涉及的疾病类型、职业环境、应对问题、解决途径等都比较生疏,较难感同身受其职业价值和职业素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以,护理大专生在校学习阶段,需要教师开发教学资源,借助多种途径使学生熟悉急危重症护理工作,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宜的教学引导,使学生接受职业价值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培养急救意识。
(三)培养专业扎实、严谨细致的职业素质
急危重症护理工作面临的临床病例大多涉及紧急和危重症情况,很多时候需要多专科的共同会诊与共同参与,护理人员在急危重症救护过程中业务基础要扎实,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护理工作必须科学准确、安全有效,因此在学校中除了学习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培养严谨细致的素质,有利于在工作中快速抓住重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遗漏失误。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等途径使学生多频次得到锻炼与反思,有助于夯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严谨、细致的职业素质。
(四)培养团结协助、合作沟通的集体精神
急危重症护理涉及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治、重症监护工作等内容,护理工作经常需要多科室、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各项抢救患者工作,或是危重症患者的会诊与治疗,往往关系到部门之间、同事之间、医护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等不同个体的沟通与协调。医疗团队在救治工作中能否团结协助、和谐沟通,往往影响了对患者的救治效果。因此,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护理特点,教师在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下顾及各方面的合作与沟通,更客观地理解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性质,也更有利于适应临床工作的实际要求。
二、 “三教”改革视域下急危重症护理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设计框架
(一)凝聚课程教学团队,夯实“育人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3]。急危重症护理教师应在精于专业的同时注重提升思政素养,并通过全面分析研究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融入职业素质教育,也应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良好的职业人文素质,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感受到治病救人的使命感。
(二)促进完善教材改革,建设“育人纲要”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反映了教材建设者的教育观。急危重症护理教材建设应围绕护理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材内容,满足急危重症护理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我院急危重症护理教材建设基础扎实,编写成员均为课程团队成员,原教材始编于2012年,为护理类专业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2017年、2022年进行2版、3版修订。团队成员以护理专业培养教学大纲为本,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教材改革建设,力图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同时,充实职业素质教育素材,反映核心教学内容中的职业人文素质要素,使之满足相应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需要。
(三)巩固深化教改成果,完善“育人手段”
多年来教学团队开展了多项省级、市级、院级的教科研项目,均获得较好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团队在以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深刻挖掘本课程涉及的职业素质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元化资料和素材培养职业精神与素质,切实落实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学设计以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三大环节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为框架,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四大模块,制定出相应的职业素质培养重点,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将政治思想理念、职业价值追求与专业学习相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成果
(一)教師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4],多年来,我院建立了一支具有优秀思想素质和高度业务素质的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师队伍。在学院教务系统公示的教学评价中,团队教师获得学生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1.理论
急危重症护理教师精于专业的同时注重提升思政教育,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参加线上线下关于护理人文和课程思政方面的培训与讲座,理解急危重症护理职业素质的意义及精髓,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交流,找准教学切入点,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2.实践
课程组成员根据教师培养方案对临床实践的要求,定期赴临床一线进行实践学习。通过接触临床工作,发掘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特点和职业需求,总结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切实体会为人民服务的职业价值感、责任感。学习行业内先进人物事迹,升华职业道德水平。此外,课程组教师组织建设学生急救技术社团,积极开展体现“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精神的校园活动等。开展面向社会的服务活动,使急救技术进入社区、幼儿园、其他兄弟院校,让师生在利他性的专业服务过程中感受职业价值的崇高性,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二)教材建设
1.实体教材
教材是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教材改革注重“校企合作”“情景系统化”[5]。本课程使用的《急危重症护理》(第3版)为校本教材、院校合作教材,2019年立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教材建设,2022年12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作者由我院专职教师和合作办学单位、苏州两所三甲医院的急危重症护理专家组成,教材内容涵盖绪论、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救护、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护、急性中毒患者的救护、理化生物因素所致急症患者的救护、常见急症疾病患者的救护、灾难救护等章节,每单元前均设有学习目标和案例导入,学习目标包括专业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案例导入密切联系临床多发案例,注重职业素质的融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教材内容融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操守、救死扶伤的精神、社会服务意识、法律观念等内容,通过学习目标设置、案例导入、课后思考题等路径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质,助力思政教育。
2.拓展资源
纸质版教材内容整理配套于在线课程急危重症护理目录下,便于学生在线学习,根据教学章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编写丰富的教学案例库和思政案例库,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展示与应用,使职业素质教育建设融于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中,助力课堂教学。
(三)教法实施
教法是“三教”改革的核心,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6]。在线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建设,为院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项目,课程目录与教材相匹配,配套有全部章节的教学PPT、理论与实验教学全套视频、电子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等,充分满足教师课堂辅助教学、学生自学和复习等多方面的需要。学生学业评价包括学习通线上成绩(30%)+操作成绩(30%)+考试成绩(40%)。学习通线上成绩为一学期结束后学习通系统根据教师的设置自动生成成绩;操作成绩和考试成绩为线下的急救技术实操考试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
在教学方法的开展上,团队以自订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设计(见文末表1)大纲为基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7],在进行专业知识与技术教育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素质。
四、结论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教育的本质》中提到“教育须有信仰”[8]。高职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紧抓职业教育特点,助力国家需求。护理专业本身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急危重症护理又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以“三教”改革为抓手,在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将职业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教师、教材、教法中,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思想素质,完善教材人文要素,丰富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应用途径,助力加强护理学生的急危重症护理专业知识技术和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09-16)[2023-01-2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9/content_5548106.htm.
[2]吴欣娟.弘扬抗疫精神 谋划护理新篇[J].中华护理杂志,2021,18(1):5.
[3]史瑞芬.论“课程思政”视阈下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8):586-590.
[4]谢宏新.“三教”改革下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24):35-36.
[5]张先庚,张文,邓小利,等.我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现状及趋势探析[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22,5(1):1-3,8.
[6]杨燕,谭淑文,胡琼,等.“三教”改革背景下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0):46-47.
[7]钟焱.基于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感提升的“三教”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2021,20(20):60-62.
[8]尹成鑫,漆家庆,“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价值取向[J].中国职业教育,2021(6):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