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 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链条结构是由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教育整体。这一链条结构包括目标设计、实施过程、效果评价三个环节。在目标设计环节,要明确受教育者是接受者,在认知和践行之间建立起合理的链接;在实施过程环节,要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通过多种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以提升其认知能力;在效果评价环节,要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以提升其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能力。
[关 键 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链结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8-0017-04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可信赖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历史,虽然不乏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但大多数研究主要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原则等方面展开。而将目标、内容、方法、环境、反馈等有机结合起来的系统理论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方面。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基本遵循,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把握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这一命题不仅是对党在新时期历史使命和任务的科学把握和准确定位,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新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如何提升教育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也使得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教育面临新的问题。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将教育的内容、主体、方法、过程以及评价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链结构模式是一个新的尝试。
2.实践意义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链结构模式研究,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链结构模式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链结构模式的目标设计
从目标设计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链结构模式是一个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教育整体,这一链条结构是由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之间建立起合理的链接而构成的。在目标设计环节,教育者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自身需要,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科学合理的阐释。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学习和实践的基本要求,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内容:一是在国家层次上的价值目标,二是在社会层次上的价值要求,三是在个人层次上的价值规范[1]。
这三个层面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角度明确哪些价值观为人们所认同,在人们精神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从而引导人们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链结构模式主要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进行目标设计。教育者的目标设计,既要考虑受教育者的需要,也要考虑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在目标设计环节,要坚持以人为本、主体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指要尊重受教育者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其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出发点。
三、教育链结构模式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的指导作用
(一)构建完整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链,从源头上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的指导作用在于,通过构建完整的教育链,从源头上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自我反思环节,学生需要自我审视和评价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发现和纠正不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他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环节,学生需要接受系统的、全面的、个性化的价值观教育,从而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支持和激励学生形成价值观[2]。教育链结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传递中获取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完整的教育链,学生可以从源头上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形成价值观。
(二)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价值观教育合力
基础知识教育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入门阶段,应该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和道德原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高级技能教育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深化阶段,应该通过教育让学生掌握高级技能,如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等,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的价值观,适应不同的职业环境。职业素养教育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巩固阶段,应该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精神等,形成对职业的尊重和热爱,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实践教育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综合运用阶段,应该通过教育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从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在这些阶段,教育链结构模式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价值观教育合力[3]。在教育链中,不同层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应该相互结合,形成完整的教育链,使学生在多个阶段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形成多样化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
(三)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
教育链结构模式中社会实践环节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实习和工作等方式来检验和培养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结合起来,意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来实现。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掌握具体的技能和知识,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作用。通过教育链结构模式中的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掌握具体的技能和知识,成为具有社会意识和自我实现能力的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
(四)在不同主体间形成价值协调,促进价值观教育链的发展
教育链结构模式是一种以教育链为纽带,将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进行整合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教育链结构模式注重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进行整合,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各种价值观的来源和构成,形成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全面了解。教育链结构模式中不同的学科和教育经历会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不同的价值观,需要通过协调和沟通,使这些价值观得到整合和统一,形成具有普适性和通用性的价值观。教育链结构模式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发展价值观教育链,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协调,形成对价值的全面认识和把握,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价值观基础。
(五)加强制度建设,为价值观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教育链结构模式有助于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包括课程设计、教师培训、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方面。这些制度和方法可以确保学生在前一轮学习中得到充分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学习和价值观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教育链结构模式强调教师的角色和作用,需要通过教师培训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掌握如何激励学生、如何传递价值观等重要技能。通过教师培训,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需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教育链结构模式有助于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系统,包括学生评估、学生管理和学生支持等方面。学生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和发展自己[5]。教育链结构模式是一种教育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将教育和培训过程分解为一系列链条,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这种方法强调学生在前一轮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在后续学习中更好地实现目标。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链结构模式的实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要加强和完善大学思政课教学工作。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大学生最爱听、最爱学的课程,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把教师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来对待。
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和艺术活动、体育竞赛等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弘扬时代主旋律,树立良好形象。
第三,要充分利用高校党团、社团等组织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组织是学校和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对学生影响最大、最受学生欢迎的组织之一。要坚持以德为先、以育人为本,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集体和社会公德教育。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结构模式构建的基础。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成果。从本质上来说,它具有政治导向、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作用[6]。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
第二,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作用,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和社会为辅助的全方位教育模式,从而增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论与方法,掌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通过讲授、讨论、实践等方式在课堂上主动承担起教育的导向责任。其次,在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们的想法,在他们心中培育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后,教师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作用。
第三,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過程中要将价值目标、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让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教育观
第一,树立正确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高校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要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和接受,就必须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接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科学文化知识,但其最终目的是要将这些精神财富和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改变他们的观念,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让他们既是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又是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可信赖的接班人[7]。
第二,注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要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首先要让他们了解价值观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那么他就很难在成长过程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可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即要求大学生在对一些事件作判断时,不能只看其表面现象而忽视了其本质,也不能只看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忽视社会生活中良好的道德风尚,还不能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好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四)明确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第一,在制定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目标时要注意将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结合起来,在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时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具体化。同时,要使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个体发展是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个人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为本,以个人为本。
第二,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将德育与专业相结合。德育旨在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知识和一定专业技能并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人。专业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做准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把德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8]。
第三,在制定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目标时要注意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理想”是人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人对自己未来的憧憬。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和理想。
(五)注重实践育人环节,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第一,建立实践育人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基地网络体系,是深化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学生管理工作等的结合,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突出专业知识教育这一重点,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三是要突出社会服务这一重点,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建立校内外导师制等多种方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积极开展社会调查。调查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要以学生为本,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要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农村、走向军营、走向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等地方,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第三,组织参观访问。参观访问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参观访问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使其在实地参观中接受教育。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是“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五、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链结构模式的效果评价
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评价主要是對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价值观教育效果的评价应该包括:首先,要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其次,要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成果进行评估。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效依据。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链结构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其运行状况,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10]。
六、结束语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成才关系到人民、民族、国家的命运与前途,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链结构模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坚持“三个融入”原则,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始终。同时也要坚持“三个贯穿”原则,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各方面,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吴欢.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系统演化与创新对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4):26-30,20.
[2]周艳柯.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43-45.
[3]王艳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2):37-38.
[4]杨晓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生成的动力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34-36,39.
[5]许晓燕,刘维婷.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6):130-132.
[6]帅磊.价值引领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20-22.
[7]吕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途径分析[J].品位·经典,2022(17):117-119.
[8]翟小满,杨宗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论:机理、过程与路径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4):215-223.
[9]李德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教育的实现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10]易启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常态化”范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6):28-30.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