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雯 叶爱英 秦海芳
[摘 要]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的变革,高职产教融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充分分析了产教融合的现状以及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产教融合影响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学改革,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平台、重构专业课程模块体系、创新“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贯通的教学模式、建立多维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使产教融合育人落地生根,为高职校企合作育人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8-0009-04
产教融合育人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2019年,《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及《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强调了产教融合对我国职业教育乃至整個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产教整合的实施路径及相关主体给予了支持与保障[1-3]。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更是明确“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新时期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共生体系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办学发展的必然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原有的校企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既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又能使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本文结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在新形势下产教融合的实施情况,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提供借鉴。
一、产教融合的现状及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产教融合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
在国家多项政策的推动及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促动下,高职产教融合大多已由原来的“松散”型 向“紧密”型过渡,各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都有比较长久牢固的合作企业。企业定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制定,共同编写专业教材,共建实训基地,承接学徒制班、企业订单班及1+X证书开发等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为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但由于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不同,产教融合需要企业在资金、场所、设备及人力上有所投入,而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大、盈利较好、人员充足的情况下,积极性较高,反之,则使产教融合受阻,致使相当一部分的产教融合紧密度仍存在不定因素。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校企双方价值取向的差别,而学校对企业的贡献度不够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对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小企业。针对这种产教融合度不够的情况,学校应在产教融合度上下功夫,拓展为企业服务的途径,并将企业需求真正融入教学中。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特征
产教融合所面对的企业转型升级包含质变和量变两个过程,大致具有如下特征:层次上,企业由低端向高端升级,这包括产品的更新换代,或同一产品生产工艺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深度上,产品在产业内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使该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有所增加,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4]。范围上,整个产业内部中小企业之间联合兼并,从“弱、小、散”向提高产业集中度转型,把彼此在空间上接近、生产工艺相近、产品相关,或经济活动高度密集,或具有厂房、设备、土地等资产优势的中小企业,通过兼并和收购,扩充企业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组建企业集团,使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促进中小企业间分工协作、资源与信息互补,从而使单个企业节约了资源,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等优势。
(三)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产教融合的影响
1.转型升级对生产工艺提出了新要求
转型升级是企业为提升核心能力,变革运营模式、资源及结构,并不断拓宽其价值链活动范围的过程[5]。产业结构从低端向高端的升级,必然以产业创新为基础,技术进步是转型升级的关键。对于化工制药类企业,一方面企业需要淘汰污染、落后的工艺,选用绿色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依托数字化技术进行生产装置设备改造。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或是自身技术力量欠缺,或是出于安全、成本等其他原因,校企合作过程中更难将先进工艺以及高端生产设备等优质资源转化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解决这一壁垒最有效的方法是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升级中,与企业共同进行化工工艺绿色化改造,清洁化生产,提升试剂原辅料、中间体、废弃物的高附加值,推动产品生产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2.企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企业创新是以技能积累为基础的,技术的创新缩短了知识应用周期,加速了存量知识的贬值速度,同时也加剧了职业教育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6]。而中小企业在人才储备及技能技术培训方面有所欠缺,这对于高职院校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供给方,应主动抓住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做出相应的变革,为企业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为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实现“校企双赢,共生共荣”。
3.转型升级使地区企业格局出现了重大调整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行业内资源存量出现了重新分配,生产要素从传统或衰退的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企业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一定改善,导致一些原有的校企合作企业搬迁、重组或倒闭,致使产教融合育人出现了“表面化”“单一化”的问题,有的甚至终止或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融合效率。而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特征,即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量身定制”的地方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应随时主动跟踪地方产业发展态势,动态调整合作企业,确保校企合作正常进行。
二、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教融合育人实施策略
(一)建立产教融合平台,形成校企长效互动机制
在充分调研地区制药企业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广泛深入交流,以技术、人才、培训等相关利益为结合点,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根据优势互补及互惠共赢的原则,联合江苏省部分制药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平台。产教融合平台由“技术服务平台”和“人才需求平台”两部分组成,平台由专人管理,并建成线上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便于校企双方随时监管产教融合的建设与实施进度。
1.形成人才需求预测机制
运用“人才需求平台”,及时了解各企业近几年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人才市场供需情况,建立有效的人才预测及分析机制,以此调整专业规模和专业类型。通过向社会发布毕业生就业人数、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测评、毕业生推荐度等年度调研报告,使企业了解学校的办学状况及办学成效,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
2.形成技术服务机制
运用“技术服务平台”,学校建立“博士工作室”“教授工作室”, 专业教师借助工作室针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一方面与企业产品研发人员一起组成技术攻关团队,破解技术难点,助推中小企业适应绿色制造、清洁生产、本质安全生产转型需求,提升中小企业向创新创业型经济转变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优势,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使企业员工在知识储备及应用、新技术操作等方面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形成教学指导机制
为提升校企双方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学校一方面定期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实习,通过深入车间岗位,在参与研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院校担任专职、兼职教师,采取灵活政策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办法,促进企业人员提升理论和教学水平,与教学表现优秀的企业人员签订长期合约,稳定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二)重构专业课程模块体系,对接企业发展需求
紧扣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医药企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对接岗位工作过程,与企业共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1.构建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成长阶段→职业典型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步骤,将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相结合,开发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校企双方共同分析确定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行为”“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成长阶段”“行动领域”,在此基础上确立基于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相结合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见表1)。
2.构建产教一体专业能力培养模式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即以“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及实验技术”“制药生产设备运行与维护”等平台课程组成专业基本能力教学模块。以制药企业原料药生产过程从小试—中试—生产的三个阶段,构建化学原料药小试技术、化学原料药中试技术、化学原料药生产技术三门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将企业常规项目内容分阶段多元化地融入专业核心模块的三门对应课程中,形成专业核心能力教学模块,以此形成课内专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产教融合育人实施策略中,将校企合作技改项目、研发项目、企业文化、产业前沿技术等内容通过课外社团、师生研发团队等形式汇成课外专业拓展能力模块,通过课内专业课程教学、课外项目实战教学,实现课内课外相融合、职业技能训练与科创实践相融合,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对接。
(三)优化教学内容,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贯通的教学模式
将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模块内容与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组合在一起,结合项目课程的需要,灵活分配跟岗实习与顶岗实习的时间与场所。
学生在完成专业基本能力教学模块的学习后,于第3学期可选择进入教师工作室,形成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组成的工作室师生研发团队,在学习专业核心课的同时,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化专业拓展能力的学习。在研发团队中,学生跟着教师完成一个项目或项目中某个完整部分的调研、方案确定、小试试验等全过程,然后与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利用跟岗实习到企业进行中试放大,针对中试问题,带回工作室研发团队进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后,再次进入企业,运用顶岗实习完成由中试到生产的整个过程,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贯通的教学模式。
“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贯通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结合项目研发及生产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加入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工艺,以此界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岗位操作规程、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要求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并以组织学生参加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观摩企业岗位操作竞赛为契机,激励学生不断提升岗位操作技能。以工作方案、产品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将工匠精神、安全环保理念、质量意識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植入实验方案比较、产品质量和产量的衡量中,塑造学生的价值理念。
(四)完善产教融合评价,建立多维考核评价体系
以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改革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评价方式,建立学生学业的多维考核评价体系。
以学做一体的理念,采用终结考核+过程考核的方式考核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按项目完成的每个工作过程呈现出的结果,考查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包括合成路线、小试方案、调研报告等项目文件材料考核,对标职业技能等级要求,考核仪器选择、加料、操作顺序、条件控制、产品产量与质量等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安全防护、环保达标、实验操作整洁度等工作素养。文件材料、实验操作体现的是职业能力,产品质量、实验素养则是反映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
以职业资格为标准考核实践课程。由企业专家、一线技术工人和任课教师组成的校企实践考核工作组,多途径考核学生的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一方面对标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和岗位操作规程,运用理论试题库和实践技能考核题库,对学生的应知应会进行规范化考试。另一方面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其在研发团队中的工作态度、操作表现、产品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岗位培训的成绩纳入考核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特长,对有独特见解、项目产品优质高产,或在技能大赛中得奖的学生加分或免考。
三、产教融合育人的实施成效
2020年至今,本专业教师共承担了企业横向科研项目25项,获批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到账经费共计约430万,吸引约230名学生加入教师工作室,约占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总人数的85%,超100名学生到相关合作企业实习就业,占本专业学生37%,产教融合育人成效显著。
(一)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近60%毕业生进入世界 500强企业或行业领先企业,雇主满意度达98%以上,学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8%以上。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 名,2022年度江苏省“最美职校生”1 名,2022年度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1 名,2021年度江苏省优秀毕业生 1 名。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
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云课堂”教学平台课后自动生成的数据及学生课程考核的结果进行分析,云课堂的“课堂报告”从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记录了学生的课前参与度、课堂签到、课堂参与度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019年与2022年教学改革前后數据对比:改革前分别是31.6%、97%、82.2%和50.3%,改革后分别是65.7%、99%、95.8%和89.5%。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升明显,尤其是在课堂以外的学习环节。
(三)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充分彰显
近年来,高职院校始终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产教融合的立足点贯穿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本专业学生获省“互联网+”大赛创意组二等奖2次,获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获省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三等奖1次;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5项;学生主持立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5 项,参与申请发明专利 6 项,授权5项。
总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转变思路,主动参与,深入企业,以企业需求为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服务,并将企业所需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组合。
参考文献:
[1]王晓洋.产教融合型企业与职业院校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0):82-86.
[2]宋瑾瑜,张元宝.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生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2):55-61.
[3]赫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7):102-110.
[4]李克.吉林省深化产教融合: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税务与经济,2014(21):103-105.
[5]王小凤.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江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0.
[6]冯国文,马启鹏.基于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背景的高职成人教育改革[J].职教论坛,2017(3):58-65.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