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继红
摘 要:在新课改思想的带动下,教师们在化学课堂中积极探索运用新资源、新理念、新手段,力求将化学课堂创新化、优质化和有效化。在这一时期内,在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所改变。本文阐发传统文化在初中化学拓展课中的作用,指出传统文化在初中化学拓展课的应用不足,并提出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化学 融合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47
为不断完善教学结构,扩展课堂教学宽度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很多教师都在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不断丰富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例,在初中的化学课中,可以将我国在化工领域中的先进理念和辉煌成绩展现给学生们,并让其亲身感受前辈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并激发学生的文化荣耀感和中华民族归属感。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应积极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化学课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化学拓展课中的作用
1.发挥传承文化的作用
化学教学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中去,让传统文化更加具有活力。通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歌曲、顺口溜、笑话等,这些形式对学生来说都很容易掌握。比如上“氧气”课,我们就可以把氧气生产的每一步都总结为“查、装、定、点、收、离、灭”,而最早认识到氧气存在的人是我国的马和,因此谐音就是:“马和茶庄固定收利息”。这些教学方法既可以把传统文化和化学知识融合一起,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帮助,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2.提升化学学科的育人效果
古代文学艺术是我国中华文化的精髓,一直被看作慰藉灵魂、培育文化、滋润心灵的源泉。它能够给魂魄以港湾,给人心以芳香。在化学课堂上,通过化学反应的具体表现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境,为化学和人文课堂提供了有效的融合途径,把化学反应中的科技之美与作品中的人文之美融合一起,从而成为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最好渠道。
二、在初中化学拓展课中融合传统文化的现状
根据总体效果分析,在初中化学拓展课程的教育实践中,化学教师和学生均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在教育的领域中自觉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并利用这些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以激发,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针对具体情况来说,在初中化学拓展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不足,有某种程度上的缺失或者不到位等问题存在。总体来说,相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工具化,并没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初中化学拓展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教师尽管融合了一定程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并不能完全承担传统文化传播的职能。在现实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其深入程度不够大,也不能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存在价值,教师往往将传统文化教育看成一个形式与工具,对其实际的含义并没有提起重视,这样的状况又使得现实的课程教育与中国传统知识缺乏合理的联系。
在实际的拓展课教学过程中,虽然其中涉及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但教师们往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着重顾及中考成绩,为赶教学进度,教师直接将化学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告诉学生,并采用较规范的答案来代替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的介绍,由此导致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进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学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化学素养和思维品质,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也会造成很大阻碍。
2.没有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的初中化学拓展类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对其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会造成很大限制。这种情况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和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化学相关知识和问题的表面,并没有探究其深刻的内涵,同时也没有激发其创新意识,只是把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或者教材当作应试的工具。教师没有高度关注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融入,由此导致化学拓展课程缺乏应有的文化教育价值和思想引领作用,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会造成很大限制。
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落后,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经过实际研究可以充分发现,在实际的初中化学拓展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都相对单调,缺少趣味性与多样性,不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对整体课程推进过程中融合传统文化的效果也会造成很大消极影响。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先进性和针对性,由此导致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烦或者反抗的心理,这种问题十分严重,会对传统文化融入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传统文化在初中化学拓展课中的融合路径
1.以传统文化激趣,为化学拓展课作铺垫
即使已经完成了化学教学任务,部分学生对于化学教学活动依旧缺乏兴趣。在化学教学环节,学生将化学拓展课视为一种教师对自己施压的手段,认为化学拓展课以强制教学为目标,由此对化学拓展课产生抵触情绪。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初中化学课程只是“拿高分”的工具,其并不在意自己化学思维与化学素质的培养。
教师可尝试利用传统文化为化学拓展课作铺垫,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产生兴趣,以此来打开化学拓展课的教学新思路。以我国经典的绘画技巧为例,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向学生展示化学现象:画家在纸上挥毫泼墨,但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搁笔之后,画家举起水碗,将水噴在纸上,各种形象跃然于纸面,教师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这种绘画技巧是否有可能实现?结合化学现象,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并设计探究思路:一种无色的液体,在与另一种液体互相融合之后产生颜色,只要找到符合这两个要求的液体即可。随后,教师发起以“会变色的液体”为主题的化学拓展课,让学生自由发挥。姜黄水与碱水、米汤与碘酒,这些都是可选择的材料。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下主动进行探究,教学活动才更有意义。
2.以传统文化为媒介设计问题,深化化学拓展课
化学拓展课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形成明确的教学思路,在化学教学活动中,主要依靠单调的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教学活动以总结化学知识、设计化学实验为核心,整体上缺乏新意。借助传统文化向学生提出化学问题,在帮助学生确定学习思路的同时,能够加深其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推进化学拓展课的开展。
以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的“炒菜做饭”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烹调美食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某些化学变化,使得饭菜的味道更加可口了?学生认为,化学反应产生的物质无法被人体吸收,所以在做饭的过程中不存在化学反应。教师可通过祖国大地的名菜对学生进行教育:东北的醋熘土豆丝,一般在下锅之前用清水清洗土豆丝,这是为什么?广东地区的佛跳墙,烹调时要在大瓮中进行,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近,使得学生不得不主动去思考其中的化学知识。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化学拓展课。
3.有针对性地利用文化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化学发展的源头进行追溯
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人文传统,在古代有着十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化工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早在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就开始用火了,在3000年前人类就已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原材料进行染色,在化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在初中化学拓展课程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就可以列举相应的史实和例证,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化学史的学习过程中,从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刻领会。同时也可以给学生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像火药就充分体现了化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应用优势。在初中化学拓展课中可以充分引入相关内容,通过教师津津有味且科学翔实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充分地掌握化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切实借助传统文化的学习掌握化学历史的发展,能够使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进一步通过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去学习初中化学知识。
4.紧密联系生活,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传统节日对我国每个家庭来说都非常重要,学生对传统节日也是非常期待的。在初中化学教育过程中,可对学生讲授有针对性并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情况的具体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将对应的化学基础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可以把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春节的由来及相关的习俗,并且融入保护环境等相关内容。让学子们通过仔细观察后发现,每逢春节到来的时候人们都用点燃烟花爆竹的形式来庆贺新年,这成了一个习俗,这个风俗也确实可以增加春节的氛围,不过还有不少危险因素出现,比如,烟火虽然很美丽,但是,放烟花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氧化物、尘埃等对空气和周围环境都会产生污染,同时某些物质还有非常强烈的腐蚀性,可能对人的呼吸道造成伤害,导致气管炎等。所以,教师在化学拓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鞭炮产生的化学污染问题,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生活,利用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将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在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对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加以掌握,同时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
5.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探究合作,彰显拓展课的文化韵味
讲授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不但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源泉,而且还是知识技能训练的前提。因此,在整合中国历史与初中化学拓展课程的思路上,应当把基础部分视为核心,如此才能体现出延伸课程的文化韵味。
以常见的酸和碱教学为例,在设计“新知初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石灰吟》的音频,让学生意识到石灰的制作历史悠久,教师趁机感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作为课前导入设计,让学生讨论工业制取生石灰的方法。教师将《石灰吟》一诗朗诵给学生听,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开始讨论石灰制作的必备材料。然后请同学积极回答,以强化古诗和化学原理的内在联系。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化学原理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在“核心精讲”部分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就工业制取生石灰的化学方程式进行验证和分析,引导学生将《石灰吟》的诗句还原到探究活动中,使之变为探究活动的理论知识,让传统文化与知识拓展实现完美融合。
6.基于传统文化选定教学素材,打造良好的文化情境
新《课标》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化学拓展课程中的融入,需要做到全员学习。特别是在教学引导方面,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同时,传统文化教育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培育学生感知力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在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素材,重塑教学环境。
以“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中,为打造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教师可以将《荆楚岁时记》《浏阳县志》等做成一个微视频,使我们知道古代人类是如何制造爆竹的,从而为我们通过爆竹认识化工材料的爆炸过程做好铺垫。在进入教学导入环节以后,教师要向学生们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有谁仔细研究过古代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的燃放烟花程序?”或者“古时为何会出现烟火爆竹?”让学生独立思索或者分小组共同讨论。在这一活动中,不少学生想到了火药的制作。在思考与讨论完毕以后,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火药爆炸的必然性。最后教师通过相关的影像、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化学燃烧之后的情景,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各种材料的化学性质以及支持燃烧的原理,如白磷、铁、铝在空气中自燃的情况。以古代传统烟花爆竹的制造工艺将作为教学素材,打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在初中化学拓展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合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化学教学能力的创新举措。为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相关一线化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与落实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提升途径,以推动二者共同发展,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整体发展目标,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欣梦《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合肥师范学院2022年碩士论文。
[2] 郑锦平《论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新课程》2021年第39期。
[3] 蒋新瑜《说说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新课程》2021年第33期。
[4] 张超《传统文化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西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5] 冯丽《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程》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