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3-07-17 20:01:36郭静
关键词:中华内容传统

郭静

摘 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材和课程体系的开发应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共性。地理学科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从而切实体现地理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中应该明确二者融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深层次挖掘,开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从而在地理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中地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4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结合教育理念的发展更新自身教学思维,将传统文化渗透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理念的弘扬,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地理知识的内涵,找寻其本质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衔接的区域,从而能在教学中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开展高效教学,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民族特征和文化风貌。中华传统文化从结构上划分,主要体现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典籍以及艺术形式等多个层面,从内容上划分,主要表现为哲学、文学以及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涵盖的教育、科学以及史学知识等对我国现代教育具有深远影响,所以现代教育应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它主要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要内容,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华民族在各种改变自然和创建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持续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这可以有效促进人类的进步和个体的健康发展。

二、地理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一)科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指导性教育目标,然而立德树人教育又应该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导性纲领,所以在教育中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培养人才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印发足以证明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教师应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障教学的稳定发展,然而,教师在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应该切实遵循学生客观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一体化教学或分段教学等多种方式,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文化知识以及艺术等多个学科中,从而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同层面融入学科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指导性内容,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需要依托于教育的开展,所以教师应该借助自己的智慧創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方式,将教育思想、教育目标等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地理学科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环境、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精神,所以在高中地理学科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从而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

自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素养教育找寻切入点。就目前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来看,教师在核心素养教育中应主要从社会实践、文化教养以及自主发展等不同层面着手开展相关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习习惯、人文精神以及责任担当等不同层面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科学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德内容,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精神汇集而成的,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型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中地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人地结合发展意识,因此,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能从多种认知的相互交汇中丰富自身的学识,教师也可以在学科知识的深层次挖掘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使学生能在发展中学会从家乡、国家以及全球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对环境、资源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的考虑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所以,教师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理教学的融合作为丰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采用学科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践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融合的措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理教学的融合原则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理教学的融合应遵循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主要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地理知识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教师在地理知识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避免脱离地理教学目标的现象,教师应该深层次挖掘地理知识中的人文教育内容,通过人文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之间的关联,保障相关资源的有效融合。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将新《课标》作为重要的教学参照,同时将教材内容作为媒介,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分析找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内容之间的契合点。

例如,在“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都江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建设教学情境的重要线索,围绕这一线索深入分析岷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搜集整理有关都江堰的工程示意图和工程原理,使学生在工程示意图和工程原理的融合分析中了解自然地理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最后教师可以引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否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联系知识内容和文化精神,促使学生能感受都江堰的魅力,从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育教学理念持续优化创新的环境下,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切实考虑学生的客观发展情况,从而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措施,针对学生的薄弱点实施优化策略,从而能够科学践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客观发展特点和学科属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措施,应用趣味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从身心发展、年龄特点以及学习水平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找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入点,有效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挖掘符合高中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内容,促使学生在知识和文化的衔接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在情境和学习兴趣的驱动下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内容之间的衔接之处在哪里”,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思考,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发散性的观点进行汇集整理,促使学生能自主完成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然而,教师在地理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要将地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作为重要载体,避免过于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忽视地理知识的教学。

(二)地理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1.深入挖掘地理知识的内涵,找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将地理教学作为载体,所以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地理学科知识的本质和内涵,从中找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深层次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地理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能丰富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在知识和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健全人格。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课文教学、图像教学以及教学活动等三部分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凸显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该将地理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作为重要元素,通过对知识点的深入分析为学生剖析其中涵盖的人文思想,在思想剖析的过程中为学生引入相应的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在“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的教学中,可以将我国古代建筑作为主要教学案例,应用“半坡村落建在阶地上”阐述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同时教师应该利用相应案例表述新石器时代存在的相同做法。为了丰富地理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引入纪录片或动画形式的讲解,通过多样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在对知识的深层次挖掘中找寻思想的本源。

再如,教师可以用丽江古城引入地理知识内容,丽江古城因为美丽的景色而出名,教师在融合地理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丽江之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玉泉河水分成三段引入城中”的内容,其中产生的多条分支造就了城中美丽的景色。从不同层面分析多条河流分支的形成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水资源,从而可以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水资源的利用蕴藏着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采用透彻的分析方式引导学生明确地理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为学生搜集更多相关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客观特点融入趣味性的内容,促使学生能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掌握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搜集网络资源开阔自身知识视野,促使学生在对古代建筑的深入理解中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培养学生在自主发展中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

2.创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地理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因为尊重学生的情感感受而备受关注,应用情境教学能促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形成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同时应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保障学生心理机能的稳定发展,所以,科学创建教学情境能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的融合。然而教学情境的创建应该将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作为重要参照,用情境的熏陶强化学生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创建情境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创造能力以及情感观念,应用适宜的情感氛围辅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理知识的本质,应用二者相契合的点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生动鲜明的方法凸显地理知识的趣味性。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在自主发展和学习中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方面的作用,同时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的影响下,科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整理有关“一带一路”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丝绸之路感受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避免主观指导的现象,而是鼓励学生用思考和想象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在学生各种观点交错汇集之后,引入系统性的知识,从而给予学生较强烈的认知冲突,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教师可以在学生相互探究的过程中引入“一带一路”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的讲述能帮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例如其中的敦煌壁画和丝绸、陶瓷等都可以指导学生感悟到“一带一路”是合作共赢之路,采用这种融合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

3.创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教育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造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应用多样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自主研究中强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同时将春节以及端午节等我国传统节日作为知识竞赛或主题班会的切入点,促使学生能在一系列活动中自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也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性特征为学生组织“舌尖上的地理”等活动,应用趣味性的活动可以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应用各种校外活动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重要媒介。例如,學校可以联合地方举行特色文化旅行活动,拉近学生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

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地理知识的育人作用,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效衔接,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深入研究,从而能发掘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案例研究——以闽南地区为例》,《亚太教育》2022年第15期。

[2] 林婷《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应与体现》,《地理教学》2022年第13期。

[3] 魏春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家长》2022年第18期。

猜你喜欢
中华内容传统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