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素质发展

2023-07-17 19:53:35古力米热·斯迪克
关键词:数学家数学知识传统

古力米热·斯迪克

摘 要: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涌进,我国传统文化因宣传力度不够而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相较于传统文化而言,快餐文化更受青少年的欢迎,因此,很多学生都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了解传统文化。针对这种情况,初中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对此,教师应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融合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传承,推动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数学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27

我国的文化底蕴十分浓厚,56个民族均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我国从古至今出现了众多数学家,如刘徽、祖冲之等,他们均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且仍有大量理论适用于现代社会,如勾股定理、圆周率等。由此可见,将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十分有必要,既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还能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让学生产生数学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之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深远影响。

一、初中数学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全面的认知

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科目,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会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有一些教师未意识到实践的作用,因此,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比较片面,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而初中数学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众多数学家的故事和成就,领略丰富的数学文化史,既可以为课堂增添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让他们对数学学科产生更全面的认知,爱上学习数学。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其中,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较大意义。然而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知识、方法,并没有锻炼学生的思维,这对于学生的长久发展非常不利。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数学文化以及众多数学家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对数学家故事的了解,感受他们身上的探究精神,了解数学思想,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再加上不断涌入我国的外来文化,传统文化越来越容易被人们所遗忘,甚至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正逐渐走向消亡。如今很多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局限在教材涉及的内容,在课外基本不会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大部分数学教师在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时也只是依据教材,很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进一步的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融合传统文化,促使他们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

二、初中数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

1.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经验不足

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不属于数学教师的工作范畴,应由语文教师、政治教师以及歷史教师开展。再加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不足,他们没有掌握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方法,阻碍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落实。

2.教师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虽然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挖掘,但却未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是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钻研教材时着重挖掘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才能实现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

3.教师不常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数学教师应发掘数学学科蕴含的人文价值,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前提。但很多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讲授知识,很少会在教学中主动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很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此,教师应提高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频率,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三、初中数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1.利用传统文化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虽然课堂导入的时间较短,但是却会对学生整堂课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初就产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时要抓住课堂导入的契机,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了解数学知识的魅力。数学在我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

例如,“轴对称”知识是学习图形的重点内容,很多对称图形充满了文化色彩,如故宫、颐和园、天坛等,通过让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观察,可以总结出建筑具有哪些特征。很多学生会被宏伟的建筑所吸引,并感叹我国古代的匠人精神,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对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进行观察,从而引出“轴对称”。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古代匠人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遵守的传统理念,如对称、方正等,这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教师可以继续利用多媒体展示包含“对称美”的传统艺术图片,如脸谱、窗花等,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数学概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使其感受到古代对称思想的影响力。

2.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拓宽学生认知范围

我国作为历史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受,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我国经典的哲学作品中就融入了很多数学思想,对于启迪人的数学思维有较大意义。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深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加重视,民族文化、数学精神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部分。我国初中数学的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融入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这些文化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内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同时,通过对这些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文化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更加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逐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对我国古代人民的计数方法进行了解,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古代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都需要依靠计数,最常使用的计数工具是“算筹”,分别用红色和黑色表示正负数。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正数和负数”的教学,并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掌握正负数的概念。

3.了解古代数学家的故事,感悟数学文化之美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已经成为每个教师都非常注重的问题,在我国的数学史上有很多经典的数学家故事,通过介绍这些经典的数学家故事,能够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家对于我国数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为了让数学文化更好地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手抄报、故事会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搜集并展示数学家的故事,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了解。

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讲解古代数学家研究圆周率的故事。《墨经》中对圆的记载是“一中同长”;《周髀算经》中也记载了“径一周三”;魏晋时期的伟大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并以此计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为3.1416;南北朝时期的杰出数学家祖冲之在刘徽的基础上更加精确地算出了圆周率的值,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再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公式的过程中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知道早在我国周代,人们便发现并使用了勾股定理。如西周初期数学家商高发现并证明了“勾三、股四、弦五”,因此学界又将勾股定理称为商高定理;《周髀算经》中的记载要比西方早五百多年;东汉数学家赵爽更是利用弦图对勾股定理进行了证明。这一知识点是我国数学家的发现,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4.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游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不管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游戏都有着天生的热爱,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以游戏的方式融入其中,更能取得实际的育人效果,让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教师需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创设数学文化游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拳”活动,但要结合汉朝的手势令,这也是我国古代孩童经常玩的游戏,即随机使用不同手势进行决策,但结果并不是完全随机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对结果进行统计,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还可以丰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再如,在教学“三视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我国民间智力玩具“孔明锁”,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古人的智慧,同时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通过小组同学的团结协作解开“孔明锁”。之后教师再继续渗透传统文化,为学生讲解榫卯结构,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三视图”。

5.利用传统文化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情境教学法是现阶段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充满数学文化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在数学文化情境中,教师可以融入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过程、应用情况等知识,让学生对我国古人的智慧产生感叹。此外,在数学文化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从数学文化延伸到智育、德育方面,让学生的文化体验更加丰富。

例如,在教学“从算式到方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校一直提倡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现在《红楼梦》系列图书的价格要比《水浒传》系列图书的价格便宜40元,若花费3200元购买《水浒传》,购买的总数是花费2400元购买《红楼梦》的2倍,那么一套《红楼梦》系列图书的价格是多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等式关系进行分析,在掌握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列出解答的方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喜欢这两本名著的学生为其他同学进行推荐,促进学生之间的分享和交流。

6.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文化认知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既要传授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也要增加文化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方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认为数学文化就是呆板、无趣的数学故事,没有学习的价值,这也就使传统文化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导致此种情况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所欠缺,没有找到初中学生的兴趣点。要想改变此种教学情况,初中数学教师还需多开展数学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增加数学文化的趣味性,让数学课堂更加轻松、愉快。当然在充满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会得到全面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数学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产生自主传承文化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古诗句,以此来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数学。《笑笑录》是一部清代文言小说集,其中记载诗人徐子云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包含“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几句,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诗句进行理解,再思考诗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即寺内有364只碗,只有3个和尚共吃1碗饭,4个和尚共吃1碗羹才能保证所有和尚都吃上饭,请计算寺内的和尚有多少。让学生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答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他古诗中蕴含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积极渗透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势在必行,也是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和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方式。教师应意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使学生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 陈新刚《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科普童话(新课堂)》2019年第33期。

[2] 屈景兰、潘祥万《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构建初探》,《数学教学通讯》2020年第11期。

[3] 卢元庆《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年第20期。

[4] 郑有礼《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名师在线》2021年第30期。

[5] 王坤桥《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策略》,《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1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数学家数学知识传统
“买来的”数学家
趣味(数学)(2021年6期)2021-11-06 05:18: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爱睡懒觉的数学家
趣味(数学)(2021年12期)2021-04-19 13:43:36
数学家相亲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