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考

2023-07-17 19:53:35马玉淸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知识点

马玉淸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创新效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原始学习动力。教师要找寻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价值,构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传统文化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26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遠流长,具有很高的价值,不仅如此,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当今现代化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在初中的教学中,传统文化与数学学习具有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的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已成为当下教育的重要话题。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经过时间的沉淀,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点琐碎、抽象性较强的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实现课堂中的情景引入和教学过渡,既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又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事实上,传统文化与抽象数学理论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本质都在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传统文化不仅注重传承,更要求当下的青年进行跨时代的创新与实践,推广新的文化价值,而数学学习同样要求学生在学习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锻炼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国家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做到创新,同时要足够丰富,有趣味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形式,拓展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联,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在当下的生活中。传统文化能够凭借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原始学习动力,促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同于小学和高中阶段,初中数学没有过分追求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也没有增加知识点的难度,而是保持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范围之内,要求学生在拥有积极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掌握知识。然而,很多初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并不科学,在自身专业素质不足的情况下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数学知识点,无法感受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足,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力不足。长此以往,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一味照搬传统教育方式,不具备创新性,无法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思考。

除此之外,在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便是为学生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和应用能力,促使他们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举一反三,形成类比找差异的能力。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关注点会出现偏差,导致教学大方向出现偏移,从而忽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想、兴趣、态度。

最后,初中数学教师往往对于师生关系不在意、不重视,进而表现为不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不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真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应用知识,还是因为要避免教师追问而不懂装懂。教师理应从心底真正关爱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向教师寻求帮助,无论是生活还是数学上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系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1.深挖教材内容,展现传统文化

任何时期,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核心都在于教材,因此,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教材和数学大纲,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要积极思考数学教材中的哪些内容可以体现传统文化,又该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准确表达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数学教师在提前备课的过程中理应做到对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从而促进后续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教学计划的进行。

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不仅要学会方程组的列式方法、解决方法,更要从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的题目中进行相关重点的提炼,即通过题干的关键词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列写和求解。该方程组中最常出现的实际问题便为“鸡兔同笼”。鸡兔同笼最早是记录在《孙子算经》中的一种古代数学常见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可以先为学生普及一部分《孙子算经》中的传统文化故事,然后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鸡兔同笼中包含的数学方程思想进行讲解。鸡兔同笼问题表面所叙述的是鸡和兔子在同一笼子中,实际上该题目最终的答案在于化归思想,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要重点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对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包括课本中的每一个例题,每一个概念解释,在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能够发现应用的本质是题干中提到的两个未知而要求解的变量,通过实际分析能够得到两种不同的等式关系。因此,教师要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主动挖掘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和本质,同时发散思维,让知识点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为学生的实际学习提供帮助。

2.穿插数学故事,了解数学发展

由于数学学习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较多学生会将数学与大量的计算题和经典应用题画等号,但实际上,数学本身是一个具有魅力的学科,包含很多丰富的趣味知识和经典故事。初中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数学文化体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大量交叉的部分,因此,可以借助数学文化中的历史和名人故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在了解了数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之后,学生会逐渐摒弃片面并且错误的数学学习观念,自主在学习数学知识和大量做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魅力,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加深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学习《几何图形初步》时,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掌握基础几何图形的概念和图像特点,如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差异,平面图形是由点、线、面进行组合而形成的,角在平面图形中的表示以及角的比较与运算。学生学习时不容易根据教师的描述直接想象图形,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用数学文化中的一些趣味故事作为课前引入,如“规矩与方圆”。关于规,主要含义指的是圆规,作为一种画圆的工具,而矩指的则是直角尺,用来绘制矩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曾多次出现规矩和方圆这两个词语,最耳熟能详的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史记》中,夏禹治水的过程中就是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在不同的历史年代能够探查到相似的数学概念,由此可见数学文化的价值。我国古代人民在最开始的时候使用树杈绘制圆形,在发现了圆形物体的多种好处之后,还将脸盆和碗绘制为圆形,也是日常生活实践对平面图形的一种应用。教师借助互联网中找到的与矩形和圆形相关的数学故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趣味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借助不同年代的数学趣味故事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和探索历史,进而对数学产生深刻的了解。

3.营造文化氛围,培养探索精神

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不能仅停留在口头和计划安排中,教师应该借助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在班级中营造出文化氛围,同时让年级内的教师教研团队进行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数学课堂的专题实践。在数学课堂中,利用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数学内容的丰富性,利用鲜活生动的动态事物支持数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微课、线上课堂、作业展示、课堂设计等不同教学方式的实践,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扩展学生的文化认知范围。

在学习《概率初步》时,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概念是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师可以借助投掷硬币或者是猜拳的方法开展课程,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在《五杂组》中曾经提到过经典的“剪刀、石头、布”活动,这项活动一般用于在不确定某种事情时进行决策,而投掷硬币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事物,经常借助投掷硬币进行决策。那么教师在《概率》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利用上述两个游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游戏,然后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以及其中包括的概率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首先,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两个游戏阵营,在每个游戏阵营中包含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之间大家轮流进行游戏,小组内要有记录的人员,组长,数据分析等承担不同任务的学生,游戏探索阶段为20分钟,结束之后每个组要进行自己的数据汇报,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回归到概率的知识点中,理解可能事件的具体含义,同时向学生科普《五杂组》的知识,由此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实际课堂中进行上述两个游戏,能够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融合,营造较为良好的游戏氛围和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游戏的参与程度,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利用两种游戏进行概率知识的总结。

4.结合信息技术,感知数学文化

数学学科所具备的抽象性使很多教师无法采用学生可以快速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疑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语言的表达,如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方程式语言等,既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视听氛围,借助现代技术的情境表达帮助学生准确感悟数学文化,加深认知,提高效率。不仅如此,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有利于教师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点进行结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理数》时,往往会举一个很特殊的例子作为学生对比记忆理解的标准,即圆周率。圆周率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因此为无理数,同时学生在学习很多平面图形时也会接触。因此,教师在讲解圆周率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数学故事以及数学知识点的搜索,由此加深学生对于π的理解。学生所熟知的圆周率的概念一般来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关预习作业,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与圆周率相关的故事。随后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进行演示,或者是进行整合后使用PPT动画进行播放。学生可以查找到的数学故事包括《周髀算经》提到的圆径一而周三,或者是三国时代刘徽自创的“割圆术”等,教师可以选择较为经典的进行演示,使学生对于π的无限循环产生更深的记忆,从而明确它是一个无理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最基础的应用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随时随地查找相关的数学文化故事,有效调整学生的课堂状态,以便获得更高的课堂教学质量。

5.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学科的理论性远远强于实践性,但是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同样需要进行实践应用,由此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活动背景,展开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数学实践活动的展开是学生在一个阶段内检验数学知识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状态,从学生的情况中获得下一步教学的指导和反馈。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融入减少了数学实践活动的枯燥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教师会重点讲解轴对称图形的典型特点和相关性质,比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只需要对轴对称图形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能够进行图形的辨认、绘制和简单计算即可,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画轴对称图形为学生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同时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给学生提供实践方向。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上课所学,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找出你认为最好看的三幅轴对称图形并打印,同时尝试自主绘制一幅你喜欢的轴对称图形,范围限制在春节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中。传统文化中,学生较为容易发现的轴对称图形为窗花和剪纸,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家中春节时粘贴的窗花,判断其是否为轴对称图形。除此之外,中国传统建筑中最讲究的地方在于对称格局,因此学生可以借助图书馆或者是互联网,找到我国典型建筑的布局,如故宫、苏式园林等。在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之后,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那么在自主绘制的过程中可能会包括很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也有可能利用剪纸的特性进行制作,由此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内涵的感悟。在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会显著提高,学习的质量也在不断加强。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之中,帮助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上重新认识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能够指引现代数学的教育,因此,数学教师要在课内和课外结合数学知识点,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参考文献:

[1] 陈碧芬、张永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科书:现状、反思及其展望——基于浙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分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第1期。

[2] 陈新忠《初中数学课堂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路径》,《中学课程辅導》2022年第26期。

[3] 陈晓婕《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西南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4] 汪晓勤《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若干路径》,《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年第6期。

[5] 何秀萍《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数学文化的渗透策略》,《学周刊》2022年第9期。

[6] 李夏英《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构建初探》,《文理导航》2021年第2期。

[7] 周玲、王昌梓《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数学传统文化的探究》,《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轴对称图形知识点
说说轴对称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分图形
找图形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