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倩
摘 要:2022版语文新《课标》强调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这片华夏的土地上,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信息社会对青少年的挑战,我国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朱子读书法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运用为切入点,引起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基石,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建立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朱子读书法 初中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1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该学科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成长和进步的中国文化,呈现稳定的状态,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學艺术等”,这是我们所拥有的精神财富。初中部编版教材的选文中,包含了先秦诸子散文丰富的人生哲理,魏晋南北朝的建安风骨,唐诗暗含的爱国情怀及对现实社会的不同情感表达,宋词所隐喻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元曲以戏剧形式对黑暗现实的唾弃,自立自强的精神追求,等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面向中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立足点在于“以文化人”,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情况下,具有盲目性与从众心理,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如网上出现的谣言,孩子们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以致接收错误的信息。学生易出现盲目跟风、崇洋媚外、重视国外节日的现象,以至于忘记中国传统节日,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这种现象做出反应是刻不容缓的。本文以朱子读书法融入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中,从中挖掘中华文化暗藏的人生哲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为中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循序渐进——学文以载文化精髓
循序渐进这一概念是《学记》这部著作首次提出的,在文章中,提及“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其中“孙”就是顺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循序渐进的意思。朱熹也十分强调“教学有序,不可躐等”。本文所研究的初中学段,与小学相比,对于包含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语文教材,在选择上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小学阶段,重点在识记汉字,让小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了解中国的神话传说,知道中国传统节日,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内心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该学段主要是对汉字的积累与基本精神内涵的了解,但由于小学生的阅历有限,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在生活中感悟传统文化的能力较弱。
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初中部编版教材中,大幅增加古诗文相关内容,我们不仅要学会识记汉字,还要体悟文字背后的含义,增强对汉字的学习,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除了汉字之外,还要学习中国文物、建筑特色、风土人情、地理等各方面的传统文化,这种学习不是简单了解,而是要深刻挖掘里面所潜藏的价值、美学艺术、精神内涵、写作特色等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及逻辑构建能力。相比于小学,中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初中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时期是学生逐步建立自我“三观”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拥有强烈的个性,把握好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形成积极向上、心中向阳的健康心态。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应该清晰地把握学情,对各学段所融入的优秀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侧重,切勿搞“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我们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认清什么学段承载着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同时,教师应当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教师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好优秀传统文化,以传承民族气节之精髓,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二、熟读精思——学文以解文本之意
朱熹说道:“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熟读”就是要多读多记多背,通过背熟去领悟深层次的内涵,而“精思”就是要进行多思考,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朱子强调熟读精思,并不是让学生机械记忆,而是关注有意义的知识。通过熟读精思的方式来品味语言,从中可获得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部分强调要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这一单元的选文篇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语〉十二章》。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会为我们诉说怎样的故事呢?从中感受的人文情怀是怎样的呢?在《〈论语〉十二章》中,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怎样建立良好的心态?怎样待人接物?就是要通过不断朗读,达到一定的阅读次数,再进行思考,方可解答疑惑。在八年级上册,单元导语强调要反复诵读,凭借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走进诗人创造的意境当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之美,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语言魅力。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篇目为《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野望》《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等。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诗人带领我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寄情于景的爱国情怀、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对古人的崇拜之情。通过反复诵读,从中把握诗歌的节奏,让我们感受到唐诗的格律之美,欣赏诗人高超的诗歌写作艺术。在学习古诗词时,如果我们跳过反复朗读环节,直接机械背诵的话,古诗词所包含的语言美、景色之美、情感含蓄美是我们无法去真实感悟的。因此,我们可运用朱子读书法,多读多思多记,读出作者高超的炼字能力;多思,思考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包含怎样的情感,为何运用此典故。多记,背诵优秀的古诗文,去体悟古诗文那感人的文字。学习中国的古汉语知识、现代汉语知识,便于我们读文言文时扫除对字词理解的障碍,更进一步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定我们心中的文化之根。
三、虚心涵泳——学文以悟文本之理
所谓“虚心”,指的是读书要虚怀若谷,切忌用主观臆断,以先入为主的意识去理解文本。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可以看出每一个时期都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形态、文化魅力、经济制度、建筑、服饰、音乐、文学、书法等都有不同的特点。对作家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需要持有虚心的学习态度,走进文本内容,理解时代的特点,生活的艰辛,人生的思考等。所谓“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细心品味。中国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之时,会表达一种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美,对于某一个故事或者某一个道理,中国文人并不会直接表明出来,而是必须让读者不断朗读,反复咀嚼,才可以去领悟其中所含的道理。
七年级上册选文包含《〈论语〉十二章》,《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记录的语录体书籍,包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在《〈论语〉十二章》中,根据注释及工具书,学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内容,这是不成问题的。这十二则对话中包括待人接物的能力,勤学好问及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个人修身养性的道德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与古人之间的对话,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依然使我们受益一生。
八年级上册的选篇包括《富贵不能淫》与《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两篇文章,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富贵不能淫》这篇文章从“礼”的角度出发,将“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的行为类比,从中强调真正的“大丈夫”应当坚持“仁”“礼”“义”的品格。《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这篇文章用六个著名人士的事例,证明了当人处于磨难当中,可锻炼心志,磨炼品性。接着,从国家层面及个人的角度说明人应当拥有忧患意识,从而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时代的因素,想要深层次理解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应结合朱子的虚心涵泳读书方法,在教学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培养学生涵泳君子人格的心智。我们在理解其中的哲理时,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应当慢慢咀嚼、精心品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四、切记体察——学文以察生活之态
朱熹说:“圣贤教人甚分晓,但人自不将来做切己看,故觉得读所做时文之书与这个异。”所谓“切记体察”就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当中,去生活中检验与考察。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行是获得知的基础”,强调学习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的能力。中学生正处在储备知识的阶段,通过在这一阶段阅读大量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能够为之后行万里路做铺垫。学生在语文教材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来自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可以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一直以来,我国文化推崇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这种以奉献为主基调的民族精神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心中。面对小康社会的到来,信息时代这把双刃剑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以致当下的青少年出现一些思想偏差。当教师与孩子们谈论到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普遍得到的回答是想当明星,想当网红,想当卖货的主播。原因是工作轻松、来钱快,享乐主义深深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使他们把敬仰之心转移到网红、主播的身上,甚至会有很多孩子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认为外来的事物总是比国内的要优质一些。有一部分中国学生在国内接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当完成学业时,即刻前往其他国家做贡献,以致中国的人才有所流失。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当我们读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我们应联想到钟南山爷爷,当武汉疫情暴发,大家都想逃离那座城市的时候,他抱着自己的公文包坐在高铁的餐厅车厢,奋不顾身前往武汉抗击疫情;当我们读到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我们应该思考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当我们面对疫情的时候,是医生们勇敢地冲在一线,为我们保驾护航;当我们面临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是我们的人民弟子兵第一时间站在前线保护着人民,当我们的国土边境受人侵犯时,是他们用鲜血洒满土地,捍卫着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当我们读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作为青少年,就应当树立伟大的理想,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在未来成为为国家做贡献的人。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育人精神,培养学生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在教学时,提醒学生要切记体察,通过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去感悟书本上的知识,正确观察生活现象。
五、居敬持志——学文以感文学之志
所谓“居敬”指的是读书时,应当保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状态。朱熹说:“若不能敬,则讲学无安顿处。”在求学时,应当兼有一种恭敬之心,只有保持恭敬之心,才可以全身心静下来进行学习,便于我们进行研习。而所谓“持志”指的是坚定个人的志向,并以持之以恒的决心完成它,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在部编版初中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在强调一个人拥有志气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坚不可摧的民族气节。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谈及“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志向是不可以轻易改变的,要坚定内心的志向,并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愚公已经90岁了,还在坚持移山。有同学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不早点开始移山呢?为什么不绕山开路或者直接搬家?为什么不凿隧道或者用炸药呢?一系列的疑问,让大家都会觉得愚公真的很笨。但愚公真的“愚”吗?大画家徐悲鸿将“愚公移山”画入自己的作品中,他为什么要把愚人画入作品当中呢?其实,在这篇文章中,想要教给我们的并不是方法上的对与错,而是强调精神上的巨大力量。愚公不愚,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不惧困难的态度。智叟不智,因为他目光短浅、安于现状、逃避困难、惧怕麻烦。就如汪国真所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个故事要教授给我们的是专心致志做事情的态度,是心中潜藏的那份志气。
总之,作为华夏儿女,我们目之所及是古往今来的中国英雄,耳之所闻是令人动心的中国故事,身之所感是长在红旗下、生在春风里的幸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同的国家,作家们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艺术种类及文本特色,诉说不同的故事,描绘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但都围绕着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母题——坚守本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本文选用朱子读书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利用先人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使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在未来的道路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使青少年勇担大任,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 孙倍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3] 张洪、齐熙《朱子读书法》,天津社會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