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丽,徐晓红,蒋海琳
摘 要:文章介绍了长春中医药大学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培养“有崇高理想信念、有医者仁心情怀、有卓越创新能力、有宽广国际视野”的“四有”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围绕培基铸魂、招生选拔、培养质量、学位授予质量、导师育人能力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五大工程”。初步形成了一套特色人才培养机制,旨在不断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0-0108-04
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办好研究生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长春中医药大学深入学习《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认真研究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规律,制订了研究生综合改革方案,从入口关、培养关、出口关入手,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进程,初步形成了一套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高层次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实施培基铸魂育人工程
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搭建研究生杏林青马平台,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政育人模式。依托学校“杏林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开办校院两级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培训班,培训班以五行计划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开展思想引领、理论导航、实践淬炼、文化滋养、自我提升等活动,提高广大研究生理论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增强广大研究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育广大研究生家国情怀。学校十年磨一剑,打造博硕医疗服务团实践育人联合体,以“一十百千万”发展策略,建立“1+2+3”综合服务模式,引导教育广大研究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一十百千万”发展策略,即精准医疗科研项目与志愿服务一路同行,配设“双十”服务团队(十个科研项目,十支服务队伍),服务百个社区,建成千人硕博志愿者队伍,惠泽万名百姓;建立“一个工作平台,两大服务形式,三大服务主体”的“1+2+3”综合服务模式,即以硕博医疗服务团为依托平台,实施志愿者与居民对接服务形式、对内培训与对外宣讲服务形式,构建青年医生义诊服务团队、硕博亚健康调理团队和医疗知识宣讲团队。
全面引导研究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打造“我的第一课”入学教育平台,由学校层面的研究生“我的第一课”系列讲座部分和学院层面的学业导航部分组成。“我的第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研究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阳光心态迎接研究生生活挑战,“我的第一堂学术道德课”引导研究生德业双修、学行并重、诚信为人,“我的第一堂创新创业课”启发研究生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岗位创业。在学院层面,从理想信念、综合素质、学位认知、学科专业认知与学涯规划、知校爱校等方面开展主题教育。
(二)实施招生选拔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青苗工程”,以精准选拔为指导思想,面向学校各类教改实验班单独划拨推免名额,适度扩大“本科生直博生”规模,探索实行“3+3”提前面试攻博工作,提升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水平;以分类选拔为指导,优化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复试考核,复试中学术学位侧重考核考生的学术科研创新思维、专业学位侧重考查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全面开展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多元化评价学生学业质量。
(三)实施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1. 专业素养引导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以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名家經典导读”,经典名家进课堂,设置“名医医案解析”,临床名医进课堂;以科研思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名师科研导航”,学术大咖进课堂。以中医特色培养为目标,在中医学一级学科范围内,实现中医经典课程全覆盖;调整理论教学时长,强调学生早跟师、多临床、多实验,实现实践理念渗透全过程。
2. “五个聚焦”推动课程建设。聚焦学科特色,以校本特色教材建设为牵引,促进课程提“质”,发行研究生课程创新教材;聚焦学科专业英语,联合语言与专业教师,打造专业英语教学团队,以“研究生英语提升培训班”为载体,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重构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聚焦课程思政,以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为引领,全面构建课程中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聚焦专硕培养,以专业型课程案例库建设为牵引,开发教学案例、课程案例库;聚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设置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必修课,引导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创新创业实践。
3. 依托项目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设立“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项目”研究专项,投入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围绕研究生教学、培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等开展研究与实践,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层面提升,从而反哺教育教学实践。
4. 沉浸式第二课堂打造立体化育人模式。打造科研育人平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出台管理制度,设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学术交流;营造学术育人氛围,做到周周有学术讲座、月月有学术论坛,实现校内有科研平台、校外有学术培训,开展三大学术竞赛实现以赛促学,开展“星”系列评奖评优,强化学术标榜。
(四)实施学位授予质量提升工程
把控开题环节,重点审查学生论文选题与研究方向的契合度、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工作量与研究深度。把控中期考核,重点审查课题的研究进展,发现科研过程中的问题。把控预答辩,重点查找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控论文外审,降低学位论文复制比从30%到25%;扩大学位论文盲审范围,论文双盲评审全覆盖;提高论文外审平台层次,启用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平台。
(五)实施导师育人能力提升工程
落实“破五唯”,在导师遴选、职责等方面出台文件开展综合评价,建立导师分类考核体系;开设杏林导师学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校院两级相结合、学科前沿专题培训与常规培训相结合的导师培训体系;将招生计划分配与导师育人职责相关联,构建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导师招生计划动态分配机制。
二、高层次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医者仁心家国情怀深植学生内心,研究生中涌现出长春好人、最美女研究生、海边跪地救人、轻轨救人等先进人物和事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显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3名博士随导师逆行支援中高风险地区,1名学生获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博硕医疗服务团1个项目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1个项目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中获金奖。学生在创新创业等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近200项;在外语类国家级大赛中获奖1项,省级大赛中获奖2项;29人在全国岐黄杯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5人获市级以上优秀学生称号。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7篇。
(二)教师教学改革理论成果转为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以“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项目”建设为牵引,学校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立项研究。校本教材建设取得成效,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研究生创新教材33部,学校积淀的学科特色在教材和教学中得到充分彰显;教师积极申报并应用教改项目, 2018年以来共立项133项,教师积极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将研究成果走向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8项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國家一级学会立项支持。教师发表研究生教育教学相关教改论文近150篇。
(三)改革的示范作用受到关注
自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来,学校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积极的辐射效应。黑龙江、福建、云南、山东等多所兄弟院校多次就招生、人才培养、教材建设、教学督导等问题咨询长春中医药大学,并采纳有关做法。学校在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上做主旨发言,共同分享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和心得,并在全国岐黄杯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上作为优秀组织单位做了经验交流,在研究生培养成效上得到了兄弟院校的认可和肯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三、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而对培养过程的诸要素进行系统构建,从而形成一定组织样式和运行范式的设计和安排[1]。研究生人才培养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特征,又具有高层次学位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应既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有适合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路径[2-4]。
(一)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
现代研究生教育要打破程式化教育,以研究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培养方案是程式化培养的模板,现代教育要不拘泥于培养方案的要求,要在培养方案上有个性化教育,要因材施教,要注重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身心健康的教育;要以提升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导向,研究生教育不能以完成培养计划为目标,要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个人发展的路径,培养他们走在这条路上的基本能力。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实现管理向服务的转变,要以学生为本,服务研究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服务成长需求,根据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设计培养规划,比如提前攻博、分流培养、灵活科研选题等等。
(二)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长久以来,一直存在教育只管教,行业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为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国家设置了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5]。然而,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趋同化仍然存在,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还缺少经验。在职业领域分化较为清晰的行业,如中医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育队伍等情况还比较明确,教育效果比较明显。但在职业领域分化并不十分清晰的行业,如中药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领域,还需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的联系与合作,加强教育系统对行业的认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与导师队伍,把行业发展真正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让研究生真正走进岗位,实现知识与生产力的快速对接;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考核体系,要让研究生把精力放在提升实践技能上、放在创新能力提升上、放在对行业实际问题的解决上[6]。
相较专业学位教育,学术学位教育相对成熟,其目标在于培养有深厚专门知识和广博学科视野、能在专业领域内独立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和学术探究活动的高层次人才。坚实的专门知识,需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重视课程的前沿性,将课程学习与科研,与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机结合,重视硕士、博士课程的贯通建设,满足人才培养的连续性、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需求。广博的学科视野需要学科交叉与融合,学校应设立交叉学科培养项目,开展跨院系、跨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对所有研究生培养,应鼓励导师指导研究生在制订培养计划中,选修部分跨院系、跨专业的课程,以达到研究生知识结构合理的宽度,并在学习中激发创新。高水平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以高水平科研为支撑。因此,高校要建立大平台、大项目,要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同时,要为研究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学术交流的平台,在不断的交流与思想碰撞中,让研究生把握学科前沿,激发创新思维[7]。
(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大学治理改革已开展多年,但“去行政化”并未彻底实现,在大学内部运营中,学术权力在决策中发挥的作用还不明显。例如在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修订、招生选拔等重大培养与管理事宜的决策中,在院、系、专业层面,学术权力不能对本应体现人才培养规律、人才培养要求的制度及要求进行科学的决策与指导,或者不习惯、不需要负责任。而在学校层面,面对诸多领域又有诸多专家因不了解存在走过场情况。决策体系的构成、职责的履行、权力的限定还需要不断推进,“学术型治理”还需不断努力[8-10]。
(四)建立完善而灵活的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要在招生、培养过程、学位授予等全过程中,制订完善而灵活的制度,比如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招生选拔制度,以满足个性化培养和专业需求为重点的分流淘汰制度,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制度以及创新创业激励制度、以综合评价为指导的学位授予制度等机制[6]。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要在监督、评价、反馈、整改各个环节建立制度,其中监督与评价是约束,反馈是创新培养模式的依据,整改是创新培养模式的手段[11]。
参考文献:
[1] 胡玲琳.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7.
[2] 冯志敏,叶宏. 美国大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的研究[J]. 高教探索,2002(03):87.
[3] 高宗泽,蔡亭亭. 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J]. 外国教育研究,2009(03):111.
[4] 吴向明. 论人才培养模式整构的若干问题[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5+25.
[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EB/OL]. (2010-10-22)[2015-09-10].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yxx/zxkb/hyxx/yyxz/267719.shtml.
[6] 高宝嘉,伊绯. 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发展与改革路径[J]. 高等农业教育,2015,12(12):3-6.
[7] 田润平,张立平,徐静,等. “丹心计划”——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03):84-86.
[8] 何佳,于睿智,丁思元,等. 构建“三位一体”新型中医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岐贤硕博团队为例[A]//首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坛论文集[C]. 济南: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2018:201-205.
[9] 史亚飞. 从生源结构、专业分化及就业状况看非医攻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6):62-63.
[10] 刘芳,吴小唯,王鸿,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药学博士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考——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8(11):869-871.
[11] 钟妮,柳俊辉,陈宇虹,等. 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養现状及对策浅析——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J]. 大众科技,2021,23(03):97+113-115.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