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探究

2023-07-17 04:32:04邵娜
关键词:古诗词人文素养

邵娜

摘 要:想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和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注入课堂会给教育事业带来新的生机,这也是新《课标》要求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德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的改革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这一点入手,探讨新《课标》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和小学教育的融合情况,力求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 人文素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05

为了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课堂的德育要求不断提高。新《课标》对小学生的德育和人文素质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小学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阶段,推动小学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整体素质。让传统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产生一个清晰的认知,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一、加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推动小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动力

现阶段学校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视,纵观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会发现对于理智仁义的教育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发现,德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在现代化社会,我们更应该牢牢抓住德育,并且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育的推动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渗透和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信息内容复杂,信息种类繁多,儿童如果缺少家长或者教师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走上错误的道路,给人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和家长要利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让学生在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成长,健全自己的多方面人格。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在智力上可能无法适应当代社会,但是正处于记忆力最好的阶段。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例如阅读语文课文或者是古诗文,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要想推动小学语文课程的现代化发展,就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传统文化可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3.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

学生的学习或者日常生活都需要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利用古诗词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人文素养和思想建设上进行提高。在古诗词中存在着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价值观,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在科学和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重要。因此必须发挥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思想建设的作用,从而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动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层的认识不足

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项就是学校的管理层对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并没有重视和利用起来,在学校内部的课程开发中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严重不足。部分小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实力,但是对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并不赞成,这也导致学校内部的部分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学校要想在新时代下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作用,就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地位。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中,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实力,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得到激发。在这一领域,学校有待改进的地方非常多,现阶段教学的局限性也为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学校需要挖掘相关的历史文化資源,在学校的课本中补充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这也是学校走向现代化,发挥优秀文化作用的有效途径。

2.教学理念与方法有待改进

想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就需要重视小学时期的语文教育。但是通过实际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工作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来解决。首先,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仍旧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如果没有紧随时代的潮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发展,依旧保留传统的文字训练模式,就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其次,语文教材含有许多知识和丰富的内涵,教师如果对语文教材的内涵和主旨把握不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影响学生的理解。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教学策略的制定。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走进实际的语文教学课堂,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古诗词非常不好理解的阶段,对于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存在陌生感和疏离感,这会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这一局面的形成和教师以及应试考试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缺少联系,小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总是在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段落大意,掌握中心思想。这种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束缚在条条框框的中。课堂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科在文章的体裁、句式结构和语言文字上都存在特定的规律,学生想要掌握这些知识点,必须不断研究和探索,才能体会到这门语言艺术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但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学生的成绩,严重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魅力的感受。学生对相关知识也只是表面理解,所进行的练习也只是一些背诵和抄写,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无法得到发挥。长此以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更加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和美学元素。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途径

1.深挖教材资源,开阔文化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文素养意识是实现德育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教师要抓住人文素养教育的切入点,对于语文教材的内涵和主旨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其中的人文元素,在备课的时候就为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做好准备。语文学科的特点非常明显,在人文教育资源上拥有丰富的底蕴。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始终贯彻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优化教材资源。学生只有对语文课文产生认同感,才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文章通常是古典诗词或者是名著,也包括一些小说或者是叙事性散文。这些文章里蕴含的爱国情感、抗战精神和民族文化,都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要抓住正确的传统文化切入点,在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的传统文化知识时,也要引入课外的内容,帮助学生扩展传统文化的视野,让生活化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课堂中,帮助学生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生活中蕴含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学习这些精神,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比如,在对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将相和》这篇古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课文中的重要事件,而在这些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以结合课外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比如廉颇的勇于改过和英勇善战的精神,以及如蔺相如的机智果敢、不畏强权的精神。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感受到这些主要人物的精神,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2.从古诗词入手,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古诗词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占有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育可以从古诗词入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入门”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要发挥这一学习模式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刚接触古诗内容时体会意境、培养语感。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想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拥有极强的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教师应该发挥学生这一阶段的特点,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通过示范朗读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熟悉教材中的内容。这种示范朗读和引导学生诵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于诗词的节奏产生直观的认知,在诵读中了解了诗词的基本含义。

比如,在进行《小池》的教学时,文章中存在一句利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教师如果按照原来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会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字眼,而忽视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一些更为直观的教学视频。比如将小溪流水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上充满意境的古典音乐,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悟到诗词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对于学生的情感能力表达也具有促进作用。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该发挥古诗词的优势,带领学生们进行深度学习。中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标》德育培养的要求下,引导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比如在进行《赠汪伦》这首诗的教学中,有一句充满了李白对汪伦的不舍之情,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学习这首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习李白所写的另一首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表达的是李白对于孟浩然的不舍之情。学生在学习古诗的過程中,对这两首诗进行对比和分析,对古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理解,在对比中可以发现第一首诗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教师在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深入体验与感受,使学生能够通过诗词的意境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意识到,在经过了长期的诗词学习后,高年级学生对于诗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应该从这里着手,引导学生鉴赏与理解,从诗词文化中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郑板桥《竹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入手,引导学生欣赏“咬”这一字的妙用,理解作者对山竹依附着岩石,克服千难万险,努力向上生长的这种精神品格的赞扬。接下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拓展和探究,要求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古代文人对于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的独特情感,以及传统文化中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行为规范。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以小见大,从古诗词中窥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价值。

3.借助课外活动,提升传统文化,增强人文素养

教师要想在小学阶段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作用,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就不应该只拘泥于课堂教学,传统文化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日常中,无论是课内课外,学生都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这些传统文化密切接触,在不断的实践和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课内外的教育资源为教师设计多元化的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教师应该将这些资源应用在教学指导中。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也非常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及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作品。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诵读比赛或者是日常诵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这些国学经典作品。在长时间接触中,学生对国学经典作品逐渐熟悉起来,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观念。

我国的传统节日始终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多样化的传统节日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教师应该发挥这些文化瑰宝的教育作用,将节日活动和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对于传统节日产生兴趣,在古诗词或者是寻找传统节日的活动中,了解古人庆祝节日的方式方法,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在互动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感。

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未来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建立的阶段,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教师要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在生活化、实践化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通过对小学阶段语文课堂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来看,要想推动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提供更多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锻炼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学生在课堂中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学习。教师要抓住语文课本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制于思想的限制,对于传统文化魅力的感受严重不足。因此更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在思想观念、文化自信和情感认知等方面树立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罗红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天津教育》2022年第15期。

[2] 刘敬军《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考试周刊》2022年第4期。

[3] 陈丽《优化教学策略,凸显语文学科人文价值》,《课外语文》2022年第3期。

[4] 何丽《加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新课程》2022年第1期。

[5] 韩红波《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古诗词人文素养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