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
摘 要:《〈论语〉十二章》节选编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作为师生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开篇。其中所提出的“君子”“仁”“好学”之道、修己与待人等儒家文化精髓,对师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根,领悟渊博而深厚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搭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创设情境增强文本鉴赏,以探究解决在实际教学中易出现的教学内容时代久远不易共鸣、教学活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问题。
关键词:《〈论语〉十二章》 儒家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01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礼乐、政治文化,政治伦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众多方面均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而《论语》又是记载孔子思想与言行最为权威的著作,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之作。因此,对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论语〉十二章》中的儒家文化进行解读并展开教学策略探究,对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以及中学生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具有积极意义。
一、《〈论语〉十二章》中儒家文化解读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文《〈论语〉十二章》生动地诠释了儒家学派中的“君子”文化、“仁”文化、修身待人之理、好学之道以及《诗经》学习的重要性五方面的儒家文化思想,有利于帮助中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1.“君子”文化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西周时期特指社会地位高的贵族阶层,到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日益衰微、礼崩乐坏,以及孔子及其弟子的努力,“君子”的概念发生了由社会地位上的内涵逐渐向道德内涵的转变,突出了“君子”应该具备的鲜明道德内涵,成为儒家理想人格的体现。《〈论语〉十二章》中第一、四、六章即为孔子及其弟子围绕“君子”展开论证的章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此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讲究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并克制对物质享受的欲望,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需谨慎,做事需勤勉,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简洁地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重视道义,而小人注重利益,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这里说的“文”与“质”,前者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后者指内在的仁德,两者兼具才方为“君子”,两者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即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一,不可分离的。
2.“仁”文化
“仁”字始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将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含甚广,而其核心是爱人。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论语〉十二章》中第二、七、九、十章即围绕“仁”展开论说。“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礼、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諧。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任何实质意义。因此,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一定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因为将追求仁、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追求是责任重大的、终其一生不能停止的。“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指出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因为有仁德的人总能以自己的宽阔的仁爱之心去处理人事物,且不会过于计较成败得失,在乎的是坚持做要做的事,并以自身的仁义与坦荡去化解遇到的困难与挫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圆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甲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固。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出发,要求个体对自己全身心,整个感官系统都进行克制管理。这里的“克己”和“复礼”为并列关系,克己从人的内在出发,提倡自我约束,复礼从人的外在行为出发,合乎规范。与前文的“文”与“质”的关系相呼吁与对应。
3.论“好学”
孔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主张令后世的师者与学者受益无穷,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论语〉十二章》中第三、八章即记录了孔子关于好学的论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在此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明白了仁义的道理,就应倾其一生去实践它,为了捍卫它,可不惜牺牲自身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进退的责任在于自己。同时,借助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及其弟子无论在学问还是道德上,都应锲而不舍,自觉向上。
4.修己与待人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其内容包含甚广,包括各种以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孔子从修己与待人两方面出发展开论述。“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反省自己,可去除心中的杂念,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见贤思齐即可视为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主动向他学习,见到不如自己的人,则要自觉反省自己还有所欠缺的地方。“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看来,“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可将它看作“仁”的实践原则。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个人“修己”层面。
5.《诗经》的教化
《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孔子极力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个人为人处世方面的重要作用。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教诲弟子必须学《诗》。在《〈论语〉十二章》的末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既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阐明了《诗经》对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对其所诞生时代生活真实情况的反映,对团结民众力量、对表达与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对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均有积极的影响与意义。
二、《〈论语〉十二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观摩《〈论语〉十二章》的现场教学,综合学情、内容、教师等因素,可总结得出《〈论语〉十二章》存在内容时代久远不易引起共鸣、教学活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内容时代久远不易共鸣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以语录和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审美、道德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主张,一直被奉为我国的经典,亦是我国中小学生必读书目之一。然而,实际的教学情况如温儒敏先生在其书中写道:“据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本能畏难情绪在《论语》的学习过程中亦不可避免。笔者围绕“你学习《〈论语〉十二章》最费力的地方在哪里”这一问题对贵阳市某高中高二年级A、B、C三生进行访谈,得到的回答分别为,生A:“我还不能特别理解孔子对《诗经》为何如此重视。”生B:“仁字在本篇课文中共出现了7次,可是我对其的认知与理解仍旧不是很清晰明了。”生C:“我对课本中的君子形象理解起来有些许问题。”三位学生在访谈中反映的问题虽然各异,但是三个问题存在一个共性,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存在问题。《论语》作为先秦时期的文化产物,对生活在当下的中学生而言时空距离遥远,部分文字的含义存在较大差距,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内容理解的偏差,难以与其实现跨时空的共鸣。书中的内容均需要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以及儒家的思想主张作为支撑性材料,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活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由于我国教育模式仍以应试模式为主,因此,学科知识的教学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不免落入“考则教不考则免”的地步,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亦存在模式化与僵化的偏颇。《〈论语〉十二章》作为国学经典中节选出来的精华,其中所蕴含与传递的人文精神是多元而深厚的,于学生的学业、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影响,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或舍弃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安排中,大部分教师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一词多义、通假字、使动意动、定语后置”之上,譬如制作字词卡片、开设语法主题课,等等,教师致力于将这部分内容讲解得深透以求学生掌握,进而在考试中得到理想的分数。而对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却简单带过,投入的精力与情感往往不够,进而导致前文访谈中提到的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存在难度,停留于浅层的问题。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对《〈论语〉十二章》教学工具性的重视可以理解,可是若因此而减少对文章中所传递的好学、君子、仁义礼等优秀中华文化精神的教学比重,则不免失之偏颇,违背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初衷与旨趣,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及相关价值。
三、《〈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儒家文化的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指出的《〈论语〉十二章》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试通过搭建跨學科学习任务群,创设情境增强文本鉴赏,以探究《〈论语〉十二章》中儒家文化的教学策略。
1.搭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系统掌握内容
富开放性、创造性、探究性等特性的语文学科,具备较强的同其他学科教学结合的融合性。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灵活辩证地结合综合其他学科知识,以取得优化语文学习效果。《〈论语〉十二章》虽语篇简短,但是文本内涵厚重。其产生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动荡、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各诸侯国逐渐崛起,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崩乐坏。因此,教师教学本篇选文时,绕不开对文本对应时代的历史、政治知识的介绍,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灵活结合历史、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主题,创设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围绕主题展开一系列富有自主性、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有利于解决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困难,实现与文本的跨时空有效对话。
2.创设情景增强文本鉴赏,传递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文化特质,也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中反映出的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创造性等特性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具体体现。《〈论语〉十二章》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再现了孔夫子教诲弟子的场面,同时也为读者传递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因此,教师可有目的地创设相关情景,譬如组织学生进行穿越式情景戏剧表演、开设“声临其境”儒家讲坛模仿秀等,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字句的品读与鉴赏,如组织学生围绕“仁”字进行鉴赏,结合相关资料,从其字形字义入手,梳理其字义在历史中的流变,结合史实探讨其中的深层意蕴以及流变的原因等。在层层的探究之中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深化学生对作品中所传递的仁、礼、乐文化,修身待人之道等儒家文化的理解与体味,使学生得到儒家经典具有的人文精神的熏陶,纠正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现象,促进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的有效生成。
总之,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儒家提出的一系列道德伦理思想与命题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宝库,提出的丰富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宋代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可见《论语》一书蕴含着宝藏般的无穷生命力,供中华儿女汲取养分。因此,对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论语〉十二章》中的儒家文化进行解读与教学探究,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具有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李嘉哲《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浅说》,《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31期。
[2] 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3] 王圣博《深度学习视角下教材的二次开发——〈论语〉十二章(高中)为例》,《语文月刊》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