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历史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3-07-17 03:18袁松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屈原学科历史

袁松

摘 要:新时代的历史教育要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以符合现阶段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还要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满足学生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求。历史学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所以二者的融合教学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历史教师要挖掘历史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使传统文化知识在历史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引导学生自觉加入文化传承的活动中。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含义,其次分析了新时代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历史学科 优秀传统文化 融合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0.042

历史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新时代历史教学的趋势,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细心讲解与深入研究。而学生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即主动学习与继承传统文化也是学生应承担的时代任务,所以历史教师要充分融合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进度,使二者的融合更加自然、高效,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融合策略中习得传统文化知识、养成历史学科素养,并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获益,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品格、精神风貌和社会文化,其具备鲜明的民族特征与时代意义。一些传统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历史时代的限制导致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存在落后性,并不适合今天的人们借鉴与学习,比如“三教九流”的等级分类观、“男尊女卑”的性别观等,都是糟粕,我们必须摒弃。所以不仅是历史学科,任何学科与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各科教师要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做好传统文化的“扬”“弃”工作,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到课堂,给予学生正确的历史导向与政治导向,促进学生健康良好的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反映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深刻的哲学智慧,并体现在文学、医学、艺术、武术、节日等各个方面,且经过几千年的改造与演变,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实践意义,被中华儿女世代传承,是中华文明绵延与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人攻坚克难、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精神力量。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由此近距离地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与文化的魅力,并在历史中总结经验,以此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

虽然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但是由于网络不良信息的泛滥和学生分辨能力的不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偏差。所以,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重视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学方案的打磨工作,将积极的、健康的传统文化知识带到课堂上,以此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鼓励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便利性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特征,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辨别信息真伪,判断信息质量,提升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培养求真意识,并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展开深入学习和全面思考。

二、历史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意义

1.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中华文化是由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汇聚而成,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融合传统文化,增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使其端正历史文化认知,并产生深层次的认同,促成中华儿女共筑中华精神家园的局面,用其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各民族之间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政治共同体意识,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同发展,为祖国发展与民族进步起到强大支撑的作用。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通过历史课堂的渗透,学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就能够汲取智慧和实践经验,提升自身在学习生活与社会活动中的实践质量,传承优秀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并将其提倡的美德付诸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进步。

2.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家国情怀,通过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活动,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内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该教学目的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历史学科中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要思考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高效融合策略,使传统文化的宣傳与教育贯穿历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认可并热爱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历史学科的价值,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

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落实到历史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情怀、文化认同,达到历史学科的育人效果。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知,并对历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产生印象,通过着重讲解,来完成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任务。

3.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与未来发展的重要素质,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将学生的良好发展作为重要设计参考,继承“以人为本”的优秀教育传统,发挥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塑造作用。学生对于外部世界尚未建立起完整、系统的认知,所以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的知识传授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态度与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在遭遇学习困难和生活问题时,能够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对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有效应对各种问题。

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下,明辨是非、仁义博爱、艰苦奋斗等优秀品德充分展现在了新时代的学生身上,而该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使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品质与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三、新时代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策略

1.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历史思维可以在对史实不断学习与总结的过程中形成,即把握历史规律,积累历史经验,从历史角度出发,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新时代的问题同样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发现其变化规律,以广阔的历史视野认识事物。所以,历史教师要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发挥历史文化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历史事件以及事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可以与学生一起提炼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改进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对儒家观点进行解释,赋予儒家文化新的时代意义与内涵。可以从儒家学派的名言出发,融合传统文化,比如“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它充分体现了儒家学派“仁爱”的思想主张,倡导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仁爱”也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之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2.开展文化体验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唐朝文化或者鉴真东渡的影视资料,比如《大唐玄奘》《妖猫传》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大唐文化的包容与繁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就该时期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展开讨论,分析今天的日本在社会风俗与文化等方面受到的唐朝文化的影响,比如参照汉字创造的日本文字、唐朝的茶文化促进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发展等,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加强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3.开辟第二教学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历史教师的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地点主要是教室,为了进一步强化历史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学空间,争取学校的支持与相关单位的配合,将传授知识的地点转移到学校之外,比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博物馆或者名胜古迹,增进其对生活之地的了解,并在名胜古迹中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书本上的历史知识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教师还可以进行讲解,并在讲解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学习历史。除了参观博物馆和景点之外,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本地的穿汉服、舞狮等传统文化活动,丰富文化体验,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4.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学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理念,通过提高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并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人民、维护民族团结、主动承担责任的时代青年。通过历史事实,培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融合传统文化,使历史学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得以落实,进而培育时代新人。

比如,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红色电影、讲述革命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坚韧不拔、保家卫国的浩然正气,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将历史真相传递给学生,向学生传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侵略、不断斗争的事实,进而使其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所产生的作用,强化爱国主义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积极影响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主动承担起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其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到达一定高度,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方式报效祖国。通过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产生努力学习与积极实践的动力。

5.善用历史人物事迹,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涌现一大批优秀历史人物,通过对他们的评价与研究,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其优秀品质,还可以延伸传统文化知识,使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充分融合。

以屈原为例,首先要对屈原的生平和人物性格做讲解,引导学生对屈原做出客观评价。在讲述屈原故事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选择,无论是播放电影还是口述故事,都要展现出屈原的爱国形象,用历史事实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屈原坚持真理、爱国爱民精神品质的感召下,在情感上理解屈原,在行动上实践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要展开对端午节的研究与教学。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该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人民对屈原的崇敬与缅怀,对屈原的纪念活动几千年来从未停止。随着时间的推进与时代的演变,端午节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是爱国的代表,所以中华儿女祭奠屈原,也寄托了自己心中对祖国的热爱。学生在了解屈原的故事之后,能够主动传承屈原文化,继承屈原的精神。

6.强化自身素质,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作为历史教师,要通过提升自身历史文化素养来强化历史教学效果,还要不断思考教学策略的改进与创新策略,力求学生能够在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中有所增益,发展其历史思维,培养其核心素养。除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反思与总结,还要认真学习历史知识,对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形成深刻的认识,并能够通过自身专业水平,将这种联系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学内容或者教材范围,还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与了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调动历史知识,拓展课内知识。

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方法除了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还要提高历史教学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合理选择教学资源,确保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要把握教学契机,适当融入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话题,并在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等,实现历史课堂多元价值的形成,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总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可以结合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思维、课堂活动、自身素养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性。教师要科学制定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展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使其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有效培养其责任意识、仁爱意识等传统美德,使其主动投入到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

参考文献:

[1] 贺现峰《关于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的若干教学建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课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12期。

[2] 皮德涛《“双新”背景下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11期。

[3] 刘如婉《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学艺术教育的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4] 吴婧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研究》,西南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5] 何书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学科教育路径研究》,信阳师范学院2020年硕士论文。

[6] 徐会琼《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历史文化史内容的变化与教学策略》,西华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屈原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屈原送米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