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是人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因此,为了让思政教育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新的价值,小学教师应探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新路径以及新方式,并结合以前的授课经验重新进行整合。文章剖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更好地渗透思政教育,为更多的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建议,以期形成思想教育与智力教育共同发展的课堂。
关键词:课程思政 小学语文 有效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0.027
學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每位中小学教师都应时刻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育人重点,把思政教育全面融入授课过程中,如此才能够实现全方面、全过程的教育。小学语文是对思想与政治教育有突出贡献的课程,因此在往后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更全面发挥语文的育人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的整个授课过程中,进一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大力发挥语文课堂的特色,贯彻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在探索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合的道路上不断进步,进而完成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什么是课程?课程主要是以课堂为介质,从而传播知识、塑造价值的活动。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上的授课联合起来,全方面、全过程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三观”的塑造,进而使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
二、我国课程思政在不同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整体回望
我国从清朝末期到现在为止,小学语文课程中一直都有课程思政的思想。
1.清朝末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最早可追溯至《钦定学堂章程》。文中写到关于在北京设立了一所大学堂,统辖全国的教育,设立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知识储备,从而促进实业的发展。而后,清朝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并在其中明确表明,学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辅助广大学生通晓知识,全面保护幼童身心,促使幼童良好发育。
2.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北洋政府颁布了《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并在其中清楚地指出了教育的宗旨,即要帮助广大小学生学好语言汉字,在启发其德智的同时,让其拥有良好的陈述能力。《小学课程暂行标砖小学国语》中也明确指出,选择教科书的前提是要能够振兴民族精神,形成民生理念。国民政府重新修订的《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帮助广大儿童树立热爱、团结本民族的意识。
3.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第一次颁布的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是《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文中指明,要让广大学生利用各种文字、语文作品,并同各科紧密联系,促使学生精通听、说、读、写各方面,并最终达到思想领悟的境界。1956年和1963年相继颁布的两个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对提升小学生思想水平以及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建设的重要性。1978年和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更是清楚地指出,广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对提升整个民族思想和文化素养,对整个社会和社会主义事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育在小学阶段不可或缺。在1992年,有关部门又颁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及试用修订版,这一文件更是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要让广大学生在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之余,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4.当前的语文课程标准
不管是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目前在施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都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处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对小学语文课程来说,让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基础素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给广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应该顺应当代社会的需要,着重关心和培养学生审美和思想品质的提升。
三、目前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1.授课方式相对陈旧
时下教育改革快速,教学方式也不断更新,因此授课方式也应随之变化。只有跟随教学状况的变化,对授课方式做出相应的优化,才能够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减轻教学负担。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思维陈旧,跟不上教育的改革要求,也不能随着教学状况的改变而革新授课方式,导致我国的授课方式较为陈旧,授课的效率也较为低下。
2.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重视
目前的教学目的依然是围绕升学考试,这就使得成绩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尤为关键,因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较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改革以及社会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学校和教师也愈加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促使学生和家长思想改变的同时,也必须让他们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思想道德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所以思政教育在整个教学授课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努力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并且思想端正的学生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3.知识局限于课本
在现实的教学中,当教师处于较大的教学压力之下时,就更容易单单讲授书本中的知识,以此应付考试。但是,语文是浩瀚无边的,单单从课本中获取的知识远远不足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把学生的思维囚禁在语文的课本中,会使得学生缺乏创新,思想停滞,因而无法变成一个思想活跃、有主见的人。
4.过分重视考试结果
起初,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由于教师过度重视考试结果,导致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传授课本知识上,而漠视了学生思想上的变化,进而也疏忽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接着,作为教师,很容易忽视每个学生在思想上的变化,因为他们很喜欢以自己的思想取代学生的思想。在小学阶段,每个学生的思想都还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的思想只能是毫无怀疑地全盘接受。
四、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时需要明确的要点
1.课程思政不是孤立于语文教学的授课任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清楚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独于语文授课的新工作,而是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到整个语文的授课过程中,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思想政治。此外,站在立德树人的立场来看,将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还需要语文教师通过书本以及课堂活动呈现一些乐观、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由此看来,思政教育是思想教育聚合的表现,依托小学语文课程得以施行。
2.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价值互促互进
在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这引起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困惑,即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价值的体现是否会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而受到影响。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这两部分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状态,课程思政是小学阶段语文授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很多思想道德教育。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思政的价值可以等同于德育价值。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从根源上认识到这点,还要剖析如何在德育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有效的引导,如何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将德育融入其中。
3.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在课堂中找到具体形式
课程思政需要通过具体的形式在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与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所以要想更好地施行思政教育就必须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并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找到具体的形式。要想更好地实行思政教育,就必须把课程思政了解透彻,不能武断地照搬照抄,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作为教师要清楚认识到思政教育是在日常授课中自然形成的。总之,教师有必要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寻找一种通俗易懂并能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
五、渗透与提升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课程思政意识的培养,提升教师政治素养
在小学阶段,在整个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授课的主力,要确保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理念与综合素质。
第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人物,教师唯有多阅读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材料,由此不断学习并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更加透彻地了解思想政治理论。第二,学校应将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使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在每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还需周期性地开展研讨会,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由此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第三,教师要有铁杵磨成针的信念,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如通过“学习强国”等方式不断学习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地承担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任务。
2.深挖语文教材,渗透思政教育
在小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纯粹灌输课本知识和一味强调背诵,不仅没办法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还会影响教学的质量。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时刻跟随当前教育理念,改变旧的教育理念,加强创新,深度挖掘教材的思政成分,整合、优化授课方式,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益。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讲究方法,语文教学和思政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将语文教学与思政教学相互融合,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更好地嵌入思政教学,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也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从而达到双赢。因此,教师需要在准备教案时就不断深挖教材内容,并丰富课堂设计方式。
3.研究历史主题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思政教育中,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尤为重要。要想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努力进取,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学生拥有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以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点,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学,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语文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历史革命题材,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背景等展开深度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历史中展现出来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等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其对国家的情感,提升其爱国主义情怀,最终达到德育的效果。
4.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缺乏社会实践而单纯依靠理论教育往往是不行的。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想教育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变革,小学阶段的语文授课方式越发丰富,在课堂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贴合实际,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的實践活动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表达自身的观点,这样教师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文物馆以及历史博物馆等具有育人意义的场所,或者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播放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影片。新型的授课手段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进一步释放学生的压力。教师甚至可以对当前社会发生的一些热点时事等信息进行整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小学生。当今社会,要在语文课堂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从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这样才能更为彻底地改变学生的思想。
5.思政教育的渗透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
思想教育是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都是根据学生的综合行为来判断的,但其中情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学生心里的想法会影响自身的情感,情感的表现也会对下一步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作为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重点关心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不单单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语文逻辑,还要通过一些教学案例让学生与教师共享自己的情感变化,加深学生对两者间关系的认知。特别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师的授课方式更应该是以情感带动教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身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提升。万变不离其宗,虽然有些课文年代已久,但其本质与生活中的元素仍是一样的。只要让学生在学习时将其带入实际生活中,就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此外,在生活中渗透思政教育也进一步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教学能力,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总之,思政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引导学生接受思政教育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大力优化教学方式,通过高效的授课方式让思政教育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巩固课本知识,使两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做一个有道德、有能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实现“双赢”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康开清《新时代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提升》,《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32期。
[2] 魏婷《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握课程思政核心点的策略与方法》,《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8期。
[3] 刘娜《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学周刊》2021年第35期。
(蔡春玲,1983年生,女,汉族,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