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授课模式下“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

2023-07-17 01:50晏琼成喜雨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物理化学课程思政

晏琼 成喜雨

[摘 要] “物理化学”是一门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课程,而中外合作的授课模式为“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不仅要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更需要培养学生拥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理念,为将来成为高层次全球通用型人才打下牢固的思想意识基础。因此,中外合作授课模式下的“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遵循“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以中外双方共同商定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为指导,以物理化学发展史展现合作共赢发展理念,结合中国产业化实践坚定“四个自信”,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為着力点,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际视野开阔的优秀人才,为将来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中外合作;物理化学;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改革和建设专项项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145201522)

[作者简介] 晏 琼(1977—),女,湖南邵阳人,博士,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纳米材料与生命健康研究;成喜雨(1980—),男,湖南长沙人,博士,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与合成生物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6-0118-05 [收稿日期] 2022-05-11

引言

中国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兴未艾,各个层次的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都在蓬勃发展,教师发掘出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材料,建设了很多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形成了系统的学科思想政治建设理念,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也在不断总结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2022年4月25日,北京市教委组织召开了北京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柳长安在会上强调:“各校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既有学校特色又符合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1]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专业覆盖面广的课程,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同时,“物理化学”课程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高度结合的特点,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2]。国内各高校“物理化学”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果。“物理化学”也是北京交通大学与滑铁卢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中外教师分工合作完成课程的全部内容。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会有较多海外留学深造的机会,面临多种意识和文化冲击,因此,加强“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学生海外留学期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中外教师合作授课模式下课程的思政建设更具挑战,课程思政研究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物理化学”中外合作授课的背景和方式

北京交通大学与滑铁卢大学合作开办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是北京地区高校中第一个被教育部批准的“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外综函〔2012〕49),是北京交通大学第一个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国内极少数获得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自2013年开始招生以来,已连续招生8届,合作双方高度重视项目发展,积累了许多合作办学经验。两校综合双方科研实力,融合两校优势课程,充分发挥北京市纳米科技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紧跟国家纳米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发展前沿,围绕国家高铁和智慧交通战略需求,将纳米光电及能源器件技术作为纳米材料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纳米材料与技术基础知识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从事纳米材料与技术相关研发、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端复合型人才[3]。

在课程建设方面,该专业总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由滑铁卢大学教授讲授,且前两年核心的全英文专业课由外方和中方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由专业教学建设委员会确定,授课教师共同协商执行。这种一门专业课由中外教师合作授课的模式,既能够充分发挥双方教师的优势,又能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比如外方教师授课方式灵活,但全英文讲授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这时候中方教师会对外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和答疑。而中方教师也可以在与外方教师交流听课的过程中,学习他们注重实践、注重问题的启发式教学。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这种中外双方合作授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化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采取的也是中外教师合作授课的方式。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外方教师讲授3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为热力学;中方教师讲授38学时,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中方教师全程参与外方教师的课程授课,包括听课、提供课程思政素材、参与习题课的讲解等。双方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讲授上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也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和配合。实践证明,中外合作授课模式下“物理化学”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非常重要,外方教师是能够理解和尊重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的。并且这种中外教师合作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更好地探索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知识与价值观的碰撞,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放在世界范围内去认知,培育学生认识和鉴别中外思想文化差异的能力,坚守中国立场。

二、中外合作授课模式下“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和着力点

与国内常规的“物理化学”专业课相比,中外合作授课模式下的“物理化学”课程思政面临着两个新的特点:首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主导者的教师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中方教师上课变成中外教师合作上课。在这种情况下,让外方教师理解和支持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非常重要,绝不能在外方教师的教学环节中缺失课程思政;同时,也要尊重外方教师的文化和观念,让外方教师能够与中方教师达成共识,探讨双方能够共同认可的思政元素,齐心协力确保课程思政起到良好的实际育人效果。其次,作为课程思政接收主体的学生的特点。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庭氛围也相对比较开明,学生喜欢追逐各种潮流和新事物,容易受到各种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并且参加这个项目的大部分学生将来是要去国外留学深造甚至留在国外工作生活的,对国外的文化意识等可能比较容易接受[4]。同时他们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容易接触到各种层次的信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面对这样知识面、信息面比较广的学生,如何把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内容有机结合,把握好切入点和引领度,让学生在国际视野范围内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找准找好着力点[5]。

针对上述特点,结合国内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理念,确定了中外合作授课“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大情怀意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来成为高层次全球通用型人才。课程将遵循“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以中外双方共同商定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为指导,以物理化学发展史展现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结合中国产业化实践坚定“四个自信”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着力点,培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际视野开阔的优秀人才,将来为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中外合作授课模式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以物理化学发展史展现合作共赢发展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6]。这一理念也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全球性的视角和全球化的思维方式[5]。当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学生真正走向世界时,一定会面临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等问题的冲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成为学生看待问题的根本准则。其中,合作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好体现,也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最好方式。而纵观整个物理化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物理化学这一学科正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科学家在不同阶段分别研究但又共同合作建立的。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工业生产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正是科学家共同推动学科理论发展、理论成果共享共赢的最好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物理化学的学科发展过程,即从提出概念、建立体系、完善内容到构建起完整的物理化学体系这一过程,将各个阶段、各个理论涉及的各国科学家对应知识章节进行逐一介绍,看似分散,其实是由主线串联的。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共同商定知识点对应的科学家,各自根据内容讲授,不限定介绍的科学家国别。全世界著名的物理化学科学家很多都是耳熟能详的,包括提出“物理化学”一词的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共同创刊《物理化学杂志》的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和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等。这些来自不同政治和文化意识地域的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实例,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国际化合作成功的最好证明;并且需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化学早期经典理论体系是由西方科学家建立的,我国科学家在后期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研究并取得重要发现和成果。这种客观的介绍和评价,能够让学生拥有科学无国界的全球意识,但又能激发他们认识到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大家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创新,勇攀科学高峰。

(二)结合中国产业化实践坚定“四个自信”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度非常高的学科,理论知识涉及的生活生产实践案例不胜枚举,不仅很多都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很多有物理化学经典理论推动的生产变革可能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7]。通过介绍我国利用物理化学理论和方法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的产业化实践案例,从而坚定了学生“四个自信”的课程思政点,得到了中外双方教师的认可。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中方教师结合我国的产业化实例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在科技和制造业等许多领域取得的引以为豪的成就,帮助学生树立不畏困难、善于向他人学习、发奋图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对坚定学生“四个自信”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百废待兴,各项工业技术亟待突破,其中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和变革令人瞩目。比如炼油工业中的关键精馏技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由天津大学的精馏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发现并提出精馏工艺和设备一体化这一重大工程科学命题,在国际上率先推出大型精馏塔流体力学理论成果[8]。几十年来团队不断创新,持续发展,到今天其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数以千计的工业精馏塔,助推了我国石化工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他们开发的高效规整填料精馏塔技术是对混合物进行分离的精馏过程中多项技术的系统综合,可使精馏装置处理能力提高20%~30%,在石油化工、炼油、空分以及精细化学品的分离和纯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五年获经济效益超过19亿元。这一技术不仅在国内被广泛应用,在国外也成功落地,目前国内外直接应用天津大学高效规整填料精馏塔技术建设的塔器已超过6 000座[9]。对这一产业化实践案例的剖析和说明,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气液相平衡等知识点的认识,更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体会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报效国家的信心和决心,也明确了坚定“四个自信”祖国会更加繁荣昌盛。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方面,中外双方教师都认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这也成为中外合作授课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着力点。谢苗诺夫是苏联建国后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科学家,他倡导各种不同专业的科学家互相協作,他认为化学理论的研究,应当和其他自然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要积极采用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特别要注意积极采用数学和物理学的理论方法。他还指出各种专家协同研究重大课题,对新技术革命和科学的未来具有重大意义[10]。我国许多国家工程、重大科学项目,都是团队通力合作的成果。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没有各个学科、各个团队的互相协作,是不可能取得今天令世界瞩目的成果的。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团队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中外教师在每一章学习完成之后,都安排了一个小组作业环节(group assignment)。group assignment环节是外方教师提出来的教学设计,他们在这个教学设计环节具备丰富的问题设计和过程引导经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作为组织者发布与本章内容相关、难易适中的开放式问题,最关键的是提出的问题需要每个小组同学之间配合才能完成。每个小组3~4名学生,自由组合,自行进行分工合作,教师不进行任何干涉,要求每个小组在完成group assignment的过程中必须进行讨论交流,并且记录小组通过哪些方法和尝试,最终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者可能解决的方案。最后教师会根据小组作业的情况给出评分,并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期末总成绩。这个环节非常受学生欢迎,课后开展的反馈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这个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的方式使得他们之间能够互相交流所学知识,弄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发生意见不合的情况,发生争执,但是最终他们学会了如何解决矛盾,共同解决问题。并且学生还表示大家一起齐心协力解决一个看起来比较难的问题后,那种兴奋和开心的状态让人感觉非常好。通过这样的小组作业环节,有效地增强了现在相对独立的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学会与人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結语

中外合作授课背景下“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和接收者的特点,在已有的丰富的“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元素基础上,结合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找准着力点,选择适合中外合作授课教学目标和能力的相关案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中外合作授课背景下“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开展,特别是外方教师授课环节中课程思政教育的不缺席,能够使参加这种国际化合作培养的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四个自信”,拥有正确的辨识能力,既有高度的家国情怀,又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将来能够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成为具备高度责任感的全球通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委召开北京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EB/OL].(2022-04-25)[2022-05-06].http://jw.beijing.gov.cn/jyzx/jyxw/202204/t20220425_2691110.html.

[2]孟志新,刘鹏涛,李兆.“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24):73-76.

[3]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纳米材料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EB/OL].(2021-05-26)[2022-05-06].https://zsw.bjtu.edu.cn/article/major/id/125.html.

[4]熊晓轶,肖瑶,赵惠娟.课程思政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工作的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90-92.

[5]李岩岩,刘成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1(20):10-13.

[6]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EB/OL].(2021-01-05)[2022-05-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008225247814159&wfr=spider&for=pc.

[7]丁成立,赵欢欢.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59-61.

[8]袁希钢.余国琮:一棵痴迷“精馏”的大树[EB/OL].(2019-12-09)[2022-05-06].https://m.gmw.cn/baijia/2019-12/09/33384635.html.

[9]贾广东.缩短KDON-400/1000型空分设备启动时间的操作[J].深冷技术,2006(3):49-50.

[10]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大师谢苗诺夫[EB/OL].[2022-05-06].https://wenku.baidu.com/view/83d38c5475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1.html.

Abstract: Physical chemistry is a course with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Under the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teaching mod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chemistry course should stand at a higher level.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four self-confidence”, but also need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have the concept of “common destiny of mankind”, so as to lay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becoming a high-level global general-purpose talent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chemistry under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 teaching mode follows the spirit of “advocating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guided by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ability training jointly agreed by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focuses on showing the concept of win-win development through cooperation in the history of physical chemistry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four self-confid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practice,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teamwork ability,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talents with firm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a broad international vision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hinese and foreign cooperation; phys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物理化学课程思政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探索
Chemical Concepts fro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Origin of the cis-Effect: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Doubly Substituted Ethyle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