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 殷振洋
关键词:幸福感;幸福三要素;假设问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0-0023-04
【活动理念】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积极心理学兴起,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ua-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DFM)突破了以往以精神病理学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的唯一衡量标准,融入主观幸福感,以主观幸福感为积极指标,精神病理学为消极指标[1]。俞国良[2]提出,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也是心理健康追求的價值目标,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3]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了幸福的三要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即拥有最积极的情绪、最多的投入和最大的意义的个体最幸福。因此,鉴于许多学生不理解或体验不到幸福感,本次活动设计基于塞里格曼的“幸福三要素”,引导学生从认知角度了解幸福、从行为角度发现幸福、从情感角度体验幸福。
【活动背景】
课余时跟学生们聊天,觉察到他们对“幸福”一词的理解很单一、狭隘,对幸福的感觉很迟钝:有的学生生活中只有学习,显得很单一;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感官刺激上,要么贪恋游戏,要么沉迷小说,要么寄希望于感情,对未来和当下关注得少;有的学生整天愁眉苦脸,眉头紧锁,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学习的趣味;还有的学生喜欢喊口号,沉迷于幻想,一旦落到实处,又成为行动的矮子……鉴于这几类问题普遍存在,我们设计了一堂关于幸福主题的课。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到获得幸福是一种能力,了解感知幸福的重要性,理解幸福的三个维度。
2.行为目标:掌握生活中感知幸福的方法,提升对周围美好事物的敏感度,能够在幸福三大维度的指引下找到真正的幸福,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幸福的感觉,通过对幸福的感知提升幸福感;通过对幸福的三个维度的理解,提升追逐梦想的意志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幸福,体验幸福感,并能够根据幸福三要素辨别幸福。
活动难点:在幸福三要素的引领下找到真正的幸福,过有意义的生活。
【活动方法】
情景讨论法、体验分享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卡片、放松音乐
【活动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慧眼识幸福
师:同学们,我曾问你们“你每天感到幸福吗?”你们中的很多人说不幸福。都说生活中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于是上周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慧眼识幸福”。目的就是要求大家擦亮自己的双眼,寻找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时刻。同学们都找到了什么呢?现在请分享一下。
生1:老师,难题做出来之后有幸福的感觉;周末早上可以多睡半个小时感觉很幸福;昨天早上最后一分钟跨进教室,没迟到,我也感到幸福。
师:攻克难题之后身体会分泌内啡肽,这是快乐激素;没有把差点迟到当作一件糟糕的事情,反而从积极面感受到幸福,你的幸福感知力很不错!
生2:在这一周中,昨天中午的红烧肉太好吃了,我觉得很幸福;那天妈妈给我送伞,然后搂着我回家,我觉得很幸福;还有一天我做了一个噩梦,醒来以后发现是假的,感觉很幸福。
师:美食,妈妈的爱,还有不会发生的灾难,都会让我们感受到幸福。
生3:在我眼中,幸福就是读好看的书,吃好吃的,还有考试取得好成绩。
师:同学们真棒!当你悉心感知和捕捉幸福,你就会发现你行走在幸福中,这就是幸福感知力。幸福体验是通过感官感知到的,我们可以通过闻、看、听、尝、触来感受这个世界,体会美好的细节和瞬间,感知幸福。
设计意图:《幸福的方法》中说过:幸福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状态[4]。幸福并不取决于外部的环境,而在于一种内在的感知力。这一环节教师运用焦点解决实践中的假设问句,引导学生在幸福的前提下寻找幸福体验,将幸福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
二、幸福三维度
师: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认为,真正的幸福由三项要素构成:愉悦、投入、意义。感官的愉悦能产生多巴胺;投入地完成一件事,能进入心流的状态,那是快乐的源泉;当你完成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任务,你会感到由内而外的满足与充实,这时大脑分泌的是一种叫内啡肽的天然镇静剂,它能让你感到宁静与愉悦,帮你排解压力和不快。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个维度画出幸福的面积,从认知层面更清晰地感知到幸福的程度。(见图1)
(一)情形一:沉迷于自己喜欢的世界中
师:请问小易沉迷于网络小说、电子游戏算不算幸福?(出示PPT)
生:算。
师:那他的幸福面积有多大?我们一起在罗盘中标注出来。(见图2)
师:打游戏明明很快乐很享受,为什么幸福面积并不大?
生:因为这种幸福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得到的是暂时的感官乐趣,对于未来没什么意义;当时很幸福,但是打完之后会很害怕和空虚。
师:是的,沉溺于自己世界的人终究要面对现实,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他面对现实的时候,也会感到害怕和焦虑。
师:同学们,生活中哪些情景属于这类仅有兴趣,没有意义的事情呢?
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沉溺于各类玄幻小说;坐在那里刷抖音小视频。
师:这类事情有意义吗?有,但不大,尤其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自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容易沉沦其中。正如刚刚同学谈到的那样,一切感官型刺激都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短暂的多巴胺分泌退却之后,留给自己的只是当下的空虚和对未来的迷茫。
师:所以,还需要我们……(停顿)
生:找到未来的意义和梦想。
师小结:一个人可以沉迷于自己喜欢的世界,全情投入!但这不是幸福的全部,因为他没有对当下的事情负责任,更未能对未来的梦想进行探寻。
(二)情形二:整天梦想自己是一名超模
师:有些人,比如慧慧常常把自己的梦想挂在嘴边,夸夸其谈,算不算幸福?
生:算。
师:那她的幸福面积有多大?我们一起在罗盘中标注出来。(见图3)
师:慧慧每天都在做着超模梦,为什么幸福面积并不大?
生:为梦想制定计划,憧憬梦想实现,都会有愉悦的幸福感,但如果不投入具体的行动,梦想终归只是一場空。
师:对,连接梦想和现实的桥梁是行动。没有行动,一切五彩斑斓的梦想都只是空中楼阁。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只是空喊口号,立大志,也常立志,但就是不怎么行动的人?
生:有!
师小结:一个人可以也应该敢于做梦,且沉迷梦幻!但这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因为他没有全情投入。
(三)情形三:每日埋头苦学
师:请问小杰埋头苦学,恨不得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完全没有放松、娱乐、运动,算不算幸福?
生:算。
师:那是不是幸福面积达到最大化了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种人的生命已经被工作全然占据了,他们没有时间感受生活中微小的幸福;这种人多半是被动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意愿,他们应该不幸福;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劳逸结合,只有学习,时间久了,肯定是低效的。
师:首先必须承认,一个人忙起来,总比空虚来得实在,或许也能够获得短暂的幸福。但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劳逸结合,丧失了对生活点滴的感受,长时间不能做到松弛有度,他的感官乐趣和未来的意义感都会降到很低,那他也一定不会感受到最大化的幸福,对不?(见图4)
生:对!
师: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人呢?
生:有!
师:埋首故纸堆,对生活不敏感,不解风情的人,也不会收获最大的幸福。同学们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生:不想。
师小结:一个人也可以用坚持不懈的行动来填补空虚的生活,但这也不是幸福的全部,因为他没有乐趣和意义。
师:原来我们平常看到的幸福维度都很单一,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既要有对未来的理想,又要有内心的投入,在过程中还能感受到愉悦。
设计意图:教师从幸福的三个维度——乐趣、意义、投入给学生一个定义幸福最大化的模型,带领学生绘出三类学生的幸福面积,既客观、科学,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该模型厘清自己的方向,清晰自己的感觉,朝着真正的幸福迈进。
三、我的幸福罗盘
(一)环节一:绘制“我的幸福罗盘”
师:同学们,请拿出作业单,在上面绘制出属于你自己的“幸福罗盘”。
(二)环节二:讨论
(1)生活中,学习中,你感受到愉悦吗?都有哪些愉悦?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2)当下你的投入度多少?都做了哪些投入?
(3)你觉得在你当下的生活中,付出的努力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
(4)如果你想达到幸福最大化,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
(三)环节三:学生分享
生1:我用不同的颜色把学习、阅读、运动在幸福罗盘中标注出来,我发现我需要在学习上再投入一点,这样我的学生生涯会更幸福。
生2:原本我以为我最幸福的时刻是玩游戏的时候,可是在幸福罗盘上标注出来的面积并不大,难怪我打游戏的时候很爽,打完之后总是感觉很失落,情绪也不高。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游戏与我的未来理想没有联系上。
生3:我绘制了我的幸福罗盘之后,决定把舞蹈继续学下去,因为我发现我跳舞时最投入、最愉悦。如果我将来的理想定为从事与舞蹈相关的职业,那么我的幸福面积最大。
设计意图:经过一轮向内的体验、向外的绘制表达,此时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根据自己的思考、感受对模型加以整理、绘制与分享,将幸福的真谛内化于心。
四、总结分享:未来的幸福照片
(一)环节一
师小结:真正的幸福是既要寻找当下的快乐,又要对未来索取梦想和意义,并朝着自己梦想的阳光全力以赴。寻找当下的快乐,需要我们用一颗细心去寻找生活中点滴的温暖;对未来索取梦想和意义,需要我们创造一颗雄心,立下志向;全力以赴,又需要我们带着耐心、恒心去坚守。
(二)环节二
假如你正漫步在初中校园,你的眼睛是镜头,你的手是快门,你会拍下什么样的幸福照片?
生:我可能会拍下大家在操场上开展活动的照片,初中的体育活动跟小学不一样;我会拍下这样一个镜头:自习课上,所有人都在埋头学习,教室里很安静。初中生开始有自学的能力,这是一种幸福;我会拍下整座校园,因为升入初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幸福。
师: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人生是一种过程,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在此刻、步入初中后及将来,都能够体验丰富而有价值的人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者。
【活动反思】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幸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作为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学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对幸福的感知力,助力他们寻找、确定真正的幸福所在。
本次活动课程,从前期孩子们口中的“不幸福”、“活着好辛苦”或“幸福,但我不知道我哪里幸福”到课堂上通过刻意练习,通过师生之间关于幸福体验的沟通与对话,借助幸福三要素绘制“幸福罗盘”,具体化幸福的感觉,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升幸福的感知力,获得幸福的底蕴。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体验,助其形成接纳、珍爱等生命情感,丰盈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铸就幸福意志,让学生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
参考文献
[1]Peter J. Greenspoon,Donald H. Saklofske.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pathology[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1,54(1).
[2]俞国良. 从幸福感视角诠释心理健康[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05(006).
[3]塞里格曼. 真实的幸福[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4]泰勒·本·沙哈尔,汪冰,刘骏杰,等. 幸福的方法[J]. 中国三峡(人文版),2012(4):95.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