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霏
摘 要 目前,高校大學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师资力量不足和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等问题,亟待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在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该课程改革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个性化就业指导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9-0122-03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就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截至2022年5月底,我国高校数量达到3 013所,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22年毕业季,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突破千万级别,达到1 076万。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便连年增长,在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最难就业季”等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1]。
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教育保障支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在高校的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都难以让人满意,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课程的真正作用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开设时间短,课程教学经验不足,这是导致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践,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切入点,就其课程改革进行探讨,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表面上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非常重视,都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开设了课程,并将之列为大学生必修课程,但在具体的实施上暴露出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2]。
首先,当前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学时安排上,大多设置在16学时以内,有些高校甚至仅安排10学时,学时安排明显偏少,这样不但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也与该门课程的必修性质不符。
其次,各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在课程内容建设、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大多选择性忽视,造成课程内容建设滞后、课程考核评价简单化(大多是以一份电子简历完成考核),极大地削弱了课程的应用性,也影响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一些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检查督导机制,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处于从上到下都不受“待见”的尴尬局面。
1.2 教学方法呆板
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来说,大多数高校在该门课程教学中采取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以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教学为主。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但学生会感到学之无趣,味同嚼蜡,也不符合该门课程的特点[3]。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大学生学习中受到追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一门出现时间尚短的必修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1.3 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门涉及教育、心理、管理等多学科的课程,也是一门实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有很强的联系。但就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来说,大部分是理论性内容,实践性内容偏少,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讲解求职技巧、制作求职简历等。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来说基本属于初级教学,即便学生不参加课程学习,通过网络等途径也能够轻松获得,实际上对于大学生的求职指导作用微乎其微。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学生就业表面,简单的求职指导又岂能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教学?将求职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无疑是阻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建设的重要原因。
1.4 师资力量不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对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但就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配置来说,明显存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不足。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大多以专职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兼任为主,也就是说,大多数高校并没有配置专任的就业指导教师,这不但在数量上难以满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质量上也难以保证教学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从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情况来看,其本身就担负着繁杂的教辅和行政工作,显然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就业指导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兼任就业指导教师本身就说明了其本职工作的重心并不在此,以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10~16学时的安排尚能勉强应对,一旦课时增加或是高校实施就业指导在学生大学期间全覆盖,显然将难以应对。而在教学质量方面,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不具备就业指导的专业背景,授课也大多是照本宣科,教学质量着实难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便成为其教学的主要目标。
1.5 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个性化较强的工作,这是由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但就国内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开展情况来说,普遍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学,就业指导偏重共性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个体需求的满足,这是导致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在大学生中认可度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专业繁多,不同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差异较大,而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能力、职业意向和就业心理等方面也各有不同,这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很难通过共性教育取得实质性成效。某种程度而言,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一直处于初级阶段,与缺乏个性化教育或者说与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难度较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2 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成果输出不理想,亟待进行改革以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教育支持。而就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说,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且与当前高校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改革具有较好的契合度。此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对提升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可度、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人们进入信息时代,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来说,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评价,实际上已经很难摆脱信息技术的影响,在某种程度而言,信息技术在促进课程改革方面的作用已经无法被忽视。如大数据技术对于收集学生就业意向、就业态度、就业能力等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高校在充分掌握学生就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能力[4]。
3 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相关路径
3.1 利用信息技术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提供基础支撑
充分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趋势变化,是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基础,而信息技术应用在此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高校可以打造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完善数据资源。就业信息的收集范围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业心理、就业能力等,同时包括国家就业政策、市场招聘信息、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岗位和职业前景等。在信息收集上可以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可以建立学校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网,还可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大学生就业需求调研的方式来获得大学生就业需求信息等。
总而言之,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人才供需双方的基础信息数据,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收集到的海量数据中分析、提取有助于大學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教学方法革新、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数据支撑,进而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更好发挥该课程的作用。
3.2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服务外延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其作用往往仅止于为大学生提供简单的就业理论知识以及传授简单的求职技巧,对于大学生实际的就业指导几乎没有涉及。也就是说,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形成完善的闭环,尤其是缺乏大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反馈。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教育支撑,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就业及职业发展。但现实的情况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仅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门学习课程,却没能为其就业提供服务性的支持。因此,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服务外延是该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这方面有很强的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高校可以实时跟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进一步了解其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进而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改进和完善提供至关重要的参考信息。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来说,其价值更为突出。在具体操作上,高校可以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将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录入数据库中,并定期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回访以完成信息更新;在数据管理上可以通过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或是岗位职业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并与毕业生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毕业生的职业信息反馈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提供信息支持。
高校可以将已就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经验分享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现代通信技术,高校完全可以实现对这一资源的整合,将之融入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同时实现学校就业指导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此外,高校还可以尝试与企业HR形成全新的合作机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企业HR的现身说法,为大学毕业生营造一个更为真实的求职场景,从而使其获得宝贵的就业求职经验。
3.3 利用信息技术为个性化就业指导教育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大学生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大学各专业所具有的自身特点,大学生就业指导本质上来说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教育工作。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势必要将个性化就业指导教育作为重要的改革目标,而信息技术则能够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具体来说,信息技术能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通过收集海量数据,为就业指导教师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利用信息技术为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完善的沟通交流渠道,如建立就业指导QQ群、微信群、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这些线上沟通交流渠道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服务途径,而且能够通过提升就业指导的效率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4 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进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开展广泛的线上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影响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教育保障支持。
5 参考文献
[1] 凌富亚,王振红.大数据时代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6):145-148.
[2] 许敏武.基于成人学习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探究:以武汉某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9(8):189-190.
[3] 支卓华.借力“互联网+”创新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00-103.
[4] 李思思.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整合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8(1):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