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手杖,半部人生,道不尽一片丹心

2023-07-15 08:40◎朱
团结 2023年3期
关键词:手杖民革抗日

◎朱 灿

在安徽六安市东河口镇朱蕴山纪念馆, 有很多朱蕴山老前辈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 其中一个是一根手杖, 是朱蕴山诸多手杖中的一根。 也许您会说, 一根手杖有什么稀奇, 多数人年纪大的时候都会用到手杖。 但是, 如果您了解了朱蕴山与他的手杖的故事后, 您就会对它肃然起敬, 那根手杖也会立即变得有千斤之重。

手杖, 是他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的得力支撑

1937 年7 月7 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 中华大地狼烟遍地, 烽火连天, 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的朱蕴山, 悲愤、 焦急、 痛苦, 发出“岂可瓦全宁玉碎, 国破家亡我何存” 的怒吼。 他急切地想要为抵御外敌做些什么, 思来想去, 唯有万众一心、 团结民众, 才是抗日斗争的根本方法。

时值国民政府下达国家总动员令, 建立战时体制, 任命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政府主席。 为了凝聚安徽地区的抗日力量, 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斗争, 朱蕴山便专门去拜见李宗仁, 并恳切建议, “值此国难当头, 必须恢复孙中山制定的三大政策, 广泛发动民众抗日, 迅速发起组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 李宗仁欣然采纳。 报经国民政府批准后, 李宗仁便邀请朱蕴山等人筹建“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 后来改名为 “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徽省动委会)。

安徽省动委会设在朱蕴山的家乡六安, 朱蕴山便回乡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斗争, 其间留下了一张照片。 在照片中, 朱蕴山身着中山装, 身体微侧, 右手执着一根细长手杖。

朱蕴山何时开始使用手杖? 据朱世雄 (朱蕴山之子) 回忆, 他记得父亲曾经提起过, 最早在1938 年安徽省动委会成立时期就开始使用。 这个时期的朱蕴山, 刚刚50 岁出头, 正是年富力强, 为什么会需要手杖呢? 这需要从他的经历里找答案。

朱蕴山20 岁便追随徐锡麟参加安庆起义,开启革命生涯。 亲眼目睹恩师慷慨赴死、 从容就义的情景, 不仅没有让朱蕴山在革命道路上退缩, 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决心。 此后, 他为革命四处奔走忙碌, 期间曾两次入狱。 特别是在武力反袁被捕后, 牢狱生活的折磨摧残, 让其大病一场, 并落下了严重的胃病, 导致他的身体十分虚弱。

1936 年, 红军北上抗日到达陕西, 临近山西,为整合、 争取更多抗日力量, 朱蕴山积极联络“土皇帝” “山西王” 阎锡山, 四上太原, 争取阎锡山联共抗日。 《我的父亲朱蕴山》 (朱世同编著) 一书中记载, 朱蕴山第三次去太原时, “胃出血又发”; 第四次去太原时, “我和阎谈话时即咳血不止, 阎留我太原养病”。 这次会面结束后, 朱蕴山返回北平, 此时他的胃溃疡已经严重到了穿孔的地步, 吐血不止。 一开始, 他进入北平的法国医院治疗, 医生表示束手无策, 朝不保夕、 无法挽救, 可见其严重程度; 后来转入协和医院,才得以手术治疗、康复。

朱蕴山在1938 年时的留影。

在协和医院手术后还不到一个月, 卢沟桥事变爆发, 朱蕴山在伤口尚未痊愈、 腿脚浮肿的情况下决定出院, 去天津疗养。 10 月份, 朱蕴山着手准备动身南下抗日。 当时的交通, 只能从天津搭船去青岛, 再转车去济南南下。 但实际路途中并不顺利。 由于敌机沿着公路、 水路扫射, 朱蕴山一路又是搭船, 又是乘小汽车、 步行、 转火车等等, 才到达南京。 拜见了李宗仁后, 朱蕴山便赶回六安忙着筹办成立安徽省动委会等事宜。

刚刚大病痊愈, 就要辗转各地去推动抗日工作, 还要躲避日军在各处进行的烧杀抢掠, 朱蕴山不得不借助手杖来支撑起虚弱的身体, 和缓解四处奔走的辛苦。 从此, 手杖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陪伴他走过了后半生的革命生涯, 见证了他投身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历史时期的风雨历程。

是手杖, 也是防身武器

1946 年初, 深夜, 上海宝德里小巷。 一个瘦削的身影出现在这里, 身穿蓝布长衫, 脚穿黑色皮鞋, 手拿拐杖, 步履匆匆。

这以后,我开始经常在学区做课,在不断的磨练中,我逐渐形成了果断、自然、精细的教学风格。我所做的《草原》《威尼斯小艇》《翠鸟》等研究课和公开课,赢得五棵松学区语文教师的高度称赞,我也很快就成为了五棵松学区的教学骨干。

宝德里小巷又深又窄, 附近有几家妓院和饭馆, 一到了晚上, 灯红酒绿, 妓女、 盲流、 黑社会等三教九流都穿梭在这里。

瘦削的身影穿过重重人群, 往小巷深处走,不时警惕地观察着周边环境。 走到最深处时, 他停了下来, 抬头看了看附近一处楼上的亭子间,里面亮着灯, 亭子间窗户旁的竹竿空着, 这表示今天可以回家。 他再往周边看了看, 确定没有人跟踪, 才快速闪了进去……

这个瘦削的人就是朱蕴山, 刚才的情景就是他1946 年时在上海生活的一瞥。 彼时, 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 国人关于 “民主统一、 和平建国” 的呼声高涨, 但国共两党斗争日益白热化。虽然双方签订了 “双十协定”, 但蒋介石秘密向解放区展开军事行动, 并策划了多起特务暴力行动, 企图通过武力威胁进步人士, 达到国民党一党专政和独裁专制的目的。 蒋介石反共内战的阴谋暴露后, 以朱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人士,也由原来的逼蒋抗日、 联蒋抗日转变为倒蒋斗争, 积极联络、 凝聚国民党民主派力量, 进行军事策反。

朱蕴山生前使用过的手杖等物品。

内战前夕, 上海鱼龙混杂, 人员成分复杂,国民党的军队、 警察、 宪兵、 特务或明或暗聚集, 中国正处于 “黎明前的黑暗”。 积极推行倒蒋斗争, 秘密联络国民党高层分子进行策反活动的朱蕴山, 俨然已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 肉中刺, 处境很危险。 但因为工作的需要, 朱蕴山依然选择留在上海。

朱蕴山之所以居住在宝德里小巷, 一方面是因为租金便宜。 他长期开展革命, 还变卖了家产, 家中一直靠着妻兄支持, 因而在生活上只能一再从简;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掩人耳目。 谁也不会想到, 一位富有威望、 声名在外的革命家, 会居住在这种“下等人” 才会居住的地方。 朱蕴山的革命工作很繁重, 在上海还受到蒋介石特务的跟踪。 为了保全自身安全, 朱蕴山与家人约定了暗号: 假如今日家中附近有可疑人员走动打探,家人便会在楼上小屋外的竹竿上挂上红色的衣服, 提醒朱蕴山另寻他处蔽身。

当时住在宝德里巷的是朱蕴山的妻子王志洁和他的小儿子朱世雄。 那时候他们每晚最盼望的就是能听到手杖的声音, 那是朱蕴山回家的信号。 从1937 年到1946 年, 一家人已经分离了9年。 9 年杳无音信, 王志洁曾一度以为朱蕴山已经牺牲了, 直到从 《天津日报》 上刊登的一则关于朱蕴山的消息, 才知道亲人还活着, 一家人这才恢复联系。 虽然好不容易与家人团聚在一起,但为了工作, 也是为了家人安全, 朱蕴山并不是每天都回家, 每次回去也都是深夜了。 所以, 脚步声伴随着手杖敲击楼梯板的声音, 就成了家人最大的慰藉, 那意味着朱蕴山回来了, 意味着他还活着, 意味着一家人又可以短暂地享受天伦之乐了。

为了保护自身安全, 朱蕴山换了一根精心设计的手杖。 朱世雄回忆说, 这根手杖手柄处有一个按钮, 按下按钮, 手杖头就会弹射出一把锋利的刺刀, 当有危险时, 手杖就变成了防身武器。这也足见当时朱蕴山的处境有多么危险。

尽管朱蕴山一再藏匿自身, 秘密行事, 但还是经常有一些全副武装的特务人员找到其住所,向其家人打听朱蕴山下落, 还时常守在其小巷家附近不肯离去。 其家人甚至还曾收到过一封装着子弹的匿名信, 敌人企图以此来胁迫朱蕴山放弃革命活动。

死亡的危险如影随形, 但在革命烈火中久经考验的朱蕴山未曾有过半点退缩畏惧。 将家人重新安置于北方后, 他又拄着手杖, 不分白天黑夜, 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 奔忙在革命道路上。

手杖, 是朱蕴山革命精神的接续

1949 年10 月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此时, 朱蕴山已经62 岁。 望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心中闪过无数念头。 多年的奔波奋斗,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圆满的结果。 但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的话在他心头萦绕,祖国各项建设还在等着他, 他还不能停下脚步歇一歇, 他需要投入新工作。

防身的手杖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 于是, 朱蕴山就换上了一根普通的手杖。 这是一根和平年代的手杖。

新中国成立初期, 民主党派建设任务繁重,作为民革第一届中央常委、 组织部部长, 作为民革的创始人之一, 朱蕴山知道, 自己在促进民革各项建设方面, 在促进民革的发展、 巩固与团结等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除了民革的职务, 朱蕴山还曾历任政务院人民检查委员会委员,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曾参与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组织工作以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起草工作等。任务虽然繁重, 但他工作激情高涨, 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与身上的病痛, 在手杖的支撑下, 奔赴全国各地学习、 考察、 调研, 积极建言献策,参与新中国建设。

在 “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动乱中, 朱蕴山虽然受到打击、 迫害, 但对党、 对革命坚信不疑,意志弥坚。 他曾告诉子女 “中国的问题要靠中国共产党。 你们无论在什么困难的情况下, 都要相信这一条。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其它任何党派都不行”, “能人就在党内, 中国共产党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 纠正自己的错误”。 据他儿子朱世雄回忆说, 当朱蕴山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是那么自信、 满怀激情, 手杖不停地敲击地面, 连胡子都在动。

1977 年民革恢复工作后, 民革中央临时领导小组成立, 朱蕴山是三位召集人之一。 为了掌握“家底”, 摸清情况, 研究如何开展工作, 民革开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1978 年11 月, 中央临时领导小组派出调查研究小组, 赴上海、 南京等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 朱蕴山参与其中,拄着手杖, 走遍所有地方, 为民革的发展竭尽心力。 由于他对民革的突出贡献, 在1979 年的民革五届一中全会上, 92 岁高龄的朱蕴山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

朱蕴山还时常挂念着家乡人民和家乡的发展, 多次回到家乡六安, 会见乡亲、 老友。 1980年, 朱蕴山在接见六安地区党史工作者时曾感慨地说, 他的一生最正确的选择是拥护中国共产党, 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有了共产党才有社会主义, 才有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朱蕴山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献给了新中国, 90 余岁高龄时仍然忙碌在工作岗位上。 他拄着手杖, 进出人大、 政协会议厅, 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直至去世。 真正是做到了生命不止, 奋斗不息。

一根手杖, 从抗日战争开始, 陪着朱蕴山走过了人生的后半段旅程, 见证了他不顾个人安危, 穿梭于战火弥漫的中国, 四处奔走呼号, 联合社会各界, 誓将团结抗日进行到底的坚强革命意志; 见证了他不惧黑暗势力, 不惧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 见证了他坚定中共领导, 全身心投入新中国建设, 兢兢业业、 奋斗终身的可贵和可敬的无私奉献精神!

斯人已去, 风范长存。 手杖如今仍然静静地陈列在朱蕴山纪念馆中, 斑驳的外表, 是曾经风霜经历的留影, 是革命事迹和崇高品格的无言诉说。 一根手杖, 凝聚的是一段历史, 闪耀的是一种精神。 那是民革老一辈们与中共风雨同舟, 为国家为民族携手奋进、 共同奋斗的精神。 这种精神, 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手杖民革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优秀民革党员之家的决定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第一批民革示范支部的决定
抗日英烈马威龙
老人该如何选择手杖
手杖3
手杖2
手杖1
爷爷的抗日